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1%。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之间、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设施栽培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栽培绿茶为对照,通过对设施栽培绿茶中主要生化成分、五种儿茶素含量的测定,香气物质的GC-MS分析及感观审评,对设施栽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环境下茶叶的茶水浸出物和氨其酸含量较常规栽培有所增高,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略低于常规栽培;五种主要儿茶素总量设施栽培低于常规栽培茶叶,但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明显提高;GC-MS分析共鉴定出57种香气物质,其中大棚茶叶51个组分、露天对照茶叶43个组分,通过对2种茶叶主要香气组分和香气特征物质的对比,发现二者主要香气物质和香气特征物质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设施栽培茶叶感观审评得分93.45,略高于对照的93.40分。因此,设施栽培茶园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10个云南大叶茶新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夏、秋)茶叶中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研究10份大叶茶新材料儿茶素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各组分都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EC、EGC春、夏、秋茶的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CG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GCG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秋茶>春茶。除春茶材料5和8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除夏茶中材料3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以及材料6变化规律为EGCG>ECG=EGC>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秋茶中所有儿茶素组分的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GC>ECG>EC。10份大叶茶新材料三季EC、EGC、ECG、EGCG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73-1.83%、1.96-4.96%、2.76-3.22%、8.57-9.57%,各组分含量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为EGCG>ECG>EGC>EC。三季儿茶素品质平均指数材料7最高,材料6最低;三季中,十种材料夏茶品质指数最高,其次是春茶、秋茶。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10个云南大叶种新材料间,不同季节不同儿茶素组分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感官审评和发酵适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别依据,对发酵样品进行儿茶素总量、GA、EGC、L-C、EGCG、EC、ECG、TFs、TRs、TB等10 项品质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通过动态聚类分析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内在联系,将试验样品分类判别,并与感官审评对发酵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影响分类的品质成分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品质成分和感官审评的2 种分类中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样品的Jaccard 系数分别为Jb=0.82、Js=0.59、Jg=0.65;品质成分对分类作用的影响作用大小为:EC>儿茶素总量>EGCG>ECG>L-C>GA>EGC>TB>TFs>TRs;品质成分在不同类别中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根据不同发酵程度工夫红茶品质成分间的差异,采用动态聚类的方法进行发酵适度判别可行,且分类结果较为理想;不同发酵程度的工夫红茶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含量变化、茶黄素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屯绿"的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了13个"屯绿"茶叶样品中儿茶素与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5种主要儿茶素单体的含量趋势为EGCGEGCECGECC;儿茶素总量范围66.49~90.49 mg/g,平均值为74.43 mg/g;一共检出29种游离氨基酸组分,甘氨酸和脯氨酸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游离氨基酸总量范围10.80~16.66mg/g,平均值为14.78mg/g,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3.0%~63.6%,平均值为53.9%;牛磺酸含量0.12~0.32 mg/g,平均值为0.27 mg/g。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12份黑龙江苹果地方品种果实果皮和果肉多酚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品种多酚组成和含量特性的差异,并进行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在12份地方品种中检测到5类20种多酚类物质,果皮主要酚类物质为表儿茶素和儿茶素,果肉主要酚类物质为绿原酸、儿茶素和原花青素.不同品种间多酚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槲皮素3-葡萄糖苷(37.48%),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芦丁(267.18%).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皮和果肉当中原花青素含量均较高.以多酚组分含量为依据分别进行聚类,发现果肉对多酚聚类的结果与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和亲缘关系更相符.研究结果为黑龙江地方品种酚类物质加工利用及选育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屯绿”的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了13个“屯绿’茶叶样品中儿茶素与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5种主要儿茶素单体的含量趋势为ECJCG> EGC> ECCJ> EC>C;儿茶素总量范围66.49—90.49mg/g,平均值为74.43 mg/g;一共检m 29种游离氨基酸组分,甘氨酸和脯氨酸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游离氨基酸总量范围10.80—16.66mg/g,平均值为14.78mg/g,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3.00/0-63.60/0,平均值为53.9%;牛磺酸含量0.12—0.32 mg/g,平均值为0.27 mg/g。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理生化特性,更有效地利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红茶的育种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4 个罗坑红茶样中的18 种氨基酸组分、8 种可溶性糖组分、6 种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对罗坑茶树群体进行红茶种质筛选。结果表明:在14 个茶样中的儿茶素组分EGC含量最高,在15~60 mg/g;LX4-1、LX4-2、JG5-1 中检测到的6 种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分别是118.8、88.2、106.2 mg/g;在可溶性糖组分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在7~18 mg/g,NJW6-2、SK1-2、LX4-2 中检测到的8 种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是64.1、40.1、41.0 mg/g;在氨基酸组分中茶氨酸含量最高,在10.3~23.0 mg/g,LX4-1、DBT9-1、FSP7-2 中检测到的18 种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是42.0、41.2、 42.5 mg/g;在上述化学组分具有特异性的种质中HJY3-1、LX4-1 具有浓郁的杏仁香,JG5-1 具有特殊的苦味和回甘,NJW6-2 甜香型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红茶生化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并根据该结果筛选出HJY3-1、LX4-1、JG5-1、NJW6-2 等4 份重要的特异种质资源,在红茶育种中存在较高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的速溶茶加工原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目前速溶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低的问题,分别以不同季节的茶叶和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速溶茶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采用Duncan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摘季节的茶叶为加工原料或不同乌龙茶品种的茶叶为加工原料,其生产出的速溶茶产品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与春茶为加工原料相比,选用乌龙茶秋茶或绿茶夏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显著提高了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与‘铁观音’品种相比,选用‘单枞’或‘毛蟹’品种的乌龙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显著提高了速溶乌龙茶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液质联用检测柿子多酚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子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为了获得柿子中的多酚组分,依次采用HP2MGL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多糖和ODS-A反相填料对柿子多酚进行分离纯化,先后获得了4种不同的柿子多酚组分。通过LC/MS的检测与鉴定,4种组分分别是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咖啡酸,这4种多酚纯度分别为没食子酸95.15%,儿茶素95.04%,表儿茶素87.47%,咖啡酸85.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从‘磨盘柿’中分离纯化柿子多酚组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时间段抹茶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运用UPLC-MS法对抹茶中提取成分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进行含量同时测定。结果表明,EGCG,EGC和L-The含量较高,随着茶叶生长时间延长,茶氨酸下降得比较快,是茶口感降低的重要原因。该方法同时较好地测定茶氨酸和儿茶素类成分,方法便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对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促反应产物儿茶素C进行初步分离,用香草醛显色法进一步定量。以建立该酶促反应产物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薄层层析展开剂配方、及薄层分离产物均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检测波长为500nm,展开剂最优配方甲醇:乙酸乙酯:甲酸=8:8:1.5,层析分离所得显色产物为儿茶素C。以儿茶素C为标样,线性范围为50~5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1.0%~93.0%之间,RSD为3.39%。建立了薄层层析与香草醛比色法结合检测儿茶素C含量的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测定茶叶中DFR/LAR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为国际上公认的茶叶品质成份。氮、磷、钾是茶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与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与含量有着密切关系。适量的施氮对茶叶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施氮不足或过量则会对茶叶品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此外,茶树有喜铵耐铵的特性,施用NH4+—N肥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磷能促进类黄酮物质的形成以及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钾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含量,对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也有影响;不同钾肥品种对茶叶品质影响不同,就提高茶叶氨基酸的效果而言,以硫酸钾最好。氮、磷、钾三种元素配合施用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良好的效果,单施其中一种不仅无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而会使茶叶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6种不同产区白芷药材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主要共有组分,对各药挥发油成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不同产地白芷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为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物质为十二醇与十四醇,说明醇类化合物是白芷挥发油主要成分;化学成分聚类分析将杭白芷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种聚为一类,这5种当中川白芷与亳州白芷聚为一类,祁白芷、禹白芷、山东白芷聚为一类;与基原因素相比,各地白芷挥发油成分可能与产地、气候、栽培、加工、种质资源质量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参考国家标准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中方法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在772nm的波长下,对市售茶多酚粉剂样品中有效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本文为同类检测提供参考,为茶多酚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紫娟等15个云南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的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紫娟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A、C、ECG、EGCG及儿茶素总量含量...  相似文献   

17.
库尔勒香梨果实分级品质识别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现行的库尔勒香梨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方法,采收分选生理成熟的5种类型果实为试材,包括"青头果"、粗皮果、突顶果、宿萼果和脱萼果。检测果形指数、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石细胞含量、4种可溶性糖组分含量、8种有机酸组分含量和6种磨木木质素组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和分阶聚类分析果实内在食用品质和外观特征,筛选不同类型果实分级分选的品质识别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库尔勒香梨果实的果形指数、果肉硬度、石细胞含量、蔗糖含量、柠檬酸含量、草酸含量、香草酸含量和丁香酸含量相差较大;以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筛选出果肉硬度、丁香酸、草酸和蔗糖含量作为识别5种类型果实品质的特征指标,以此建立了库尔勒香梨的果实分级特征及方法。以果形指数、硬度和丁香酸含量作为一级指标识别和分选出"青头果"与粗皮果2种等外果,再以草酸含量和蔗糖含量作为二级指标依次识别和分选突顶果、宿萼果和脱萼果3种商品果。  相似文献   

18.
‘江华’苦茶资源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HPLC法测定江华苦茶群体品种单株茶树新梢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氨酸以及生物碱类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主要生化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100份单株分为6类,第I类表现为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最低;第II类表现为茶多酚、酚氨比、酯型儿茶素比例以及咖啡碱含量最低;第III类EGC含量最高;第IV类茶多酚、酚氨比以及可可碱含量最高,茶氨酸含量最少;第V类咖啡碱、D,L-C、EC、ECG、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最高;第VI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最高,儿茶素总量最低。6个类群生化成分之间的差异明显,为优异茶树资源的选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相似文献   

20.
树脂法绿色制备茶多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中低档茶叶资源利用率,解决目前茶多酚生产工艺使用较多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毒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中低档茶叶为原料,采用食用级乙醇和水2种易得、安全的溶剂,比较BYX、HPD200A、HZ103、HZ841、NKA-9、PA、ADS17、XDA5、XDA7、NPS1、NPS2、HP20等12种树脂对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筛选出较好的绿色制备树脂BYX,并应用BYX树脂对茶多酚进行动态洗脱研究。结果表明,以2 BV/h流速、80%乙醇体积分数、3 BV洗脱体积的BYX树脂洗脱工艺参数进行茶多酚分离制备,茶多酚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8.36%和19.56%,咖啡碱含量为0.96%,儿茶素含量为80.82%,EGCG含量为46.52%。该茶多酚绿色制备法工艺简单易行,不使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毒有机溶剂,整个工艺过程不产生毒害污染物,安全卫生,产品质量高,可为高质量茶多酚产品的工业化绿色生产制备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