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储存条件、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3个方面,分析研究一级大豆油抗冻性。结果表明,储存条件中温度对其影响较大;不同原料产地大豆生产的大豆油因脂肪酸组成不同,其抗冻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加工工艺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油品色素等其他成分含量进而改变成品油抗冻性。由此可见,储存条件、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都会对一级大豆油抗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油温180℃,时间20 h条件下反复煎炸薯片操作中大豆油品质评价指标的测定发现,随着煎炸时间延长,大豆油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由15.88%上升至22.40%,不饱和脂肪酸由84.05%下降至77.57%。在煎炸过程中,大豆油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加,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和总极性物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接触角在煎炸过程中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呈现极显著的线性降低(p<0.01),即润湿性增强现象。由此可见,大豆油在反复煎炸操作中,游离脂肪酸、极性物质和聚合物等物质的大量形成,促使油脂品质发生劣变。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及代谢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种子油脂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储存于种子中.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首先在质体中合成16或18碳饱和脂肪酸及油酸(C 18:1),接着这些脂肪酸进入内质网,脂肪酸碳链可延伸生成超长链脂肪酸或在脱饱和酶的催化下继续脱饱和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后各种脂肪酸与3-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油脂合成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原料均来源于糖类物质的分解.油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是否存在底物竞争及两者能否相互转化依种子的类型而定.此外,光照可以促进绿色油料种子中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大豆油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油脂产品各环节的实际生产为基础,利用ASP.NET,SQL Server系统软件,建立了大豆生产信息及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数据库,构建了追溯体系。实现了不同终端客户利用不同的查询途径即可获得大豆油脂产品的追溯查询信息,以及对大豆油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的全程监管和经营责任的追溯愿望。  相似文献   

5.
β-胡萝卜素与油脂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二级菜籽油、菜籽色拉油、二级大豆油、大豆色拉油添加适量的β—胡萝卜素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添加β-胡萝卜素的油脂稳定性优于未添加的油脂。同时还对不同种类的油脂添加量进行对照试验,找出了β-胡萝卜素的最佳添加量。  相似文献   

6.
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共同研究成功了蔗糖脂肪酸多脂型代油脂。该项科研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利用蔗糖分子中羟基被脂肪酸基脂化形成的蔗糖多酯(SPES,也称蔗糖聚脂)进一步脂化,当脂化度在6个羟基以上时,所得产物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①物理性状类似于食用油脂;②不被人体内脂肪酶水解;③不释放能量;④不被消化系统吸收;⑤副作用很少等。该种低热量代油脂是利用不同脂肪酸的生理代谢特性,将长链、中链、短链脂肪酸进行分子设计,组合构筑在甘油骨架上形成的重构脂质。它在代谢过程中,不被分解,也不为肠道吸收,因而不提供热…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波  李毅 《分子植物育种》2005,3(3):301-306
大豆种子油是人类食用油的重要来源,该油用量占全世界食用油的31%。大豆种子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其中的重要营养是脂肪酸。一般大豆品种的种子含油量约为18%~22%,其中的脂肪酸含量与组成分别是11.73%的棕榈酸(16:0)、3.29%的硬脂酸(18:0)、21.81%的油酸(18:1^△9)、54.16%的亚油酸(18:2^△9.12)以及8.98%的亚麻酸(18:3^△9,12,15。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豆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包括提高种子脂肪酸含量、改善脂肪酸组成,可以满足人类对大豆油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可以使大豆油更具有营养价值与特殊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基本途径,对近来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基因工程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ICP-MS检测大豆原油中金属离子含量,使用未添加涂层的不锈钢油罐2个,分别在25℃和40℃条件下恒温储藏。测量不同时期大豆原油样品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具有溶出效应,且40℃储藏的大豆原油样品中同种金属离子含量高于25℃储藏条件下的大豆油含量,即温度越高,金属元素离子溶出越多。以全省大豆油ICP-MS检测金属元素结果为依据,设计正交试验,研究四种金属离子Fe~(2+)、Zn~(2+)、Sn~(2+)、Al~(3+)对大豆原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金属离子对大豆原油POV值、p-茴香胺值和挥发性醛类物质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金属元素作为催化剂,加速油脂自动氧化进程,影响大豆油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9.
大豆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发着眼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重点:(1)大豆蛋白是解决人类动物蛋白供应不足的最好代用品,故介绍几种大豆蛋白和脂肪等生产工艺,促进大豆加工技术开发;(2)发展低温脱溶提取油脂法,提高出油率,豆粕为低变性,可做各种大豆蛋白食品的原料;(3)发展豆油的精炼、加工人民生活和食品工业等需要的不同油品;(4)对豆制品的废水和下脚进行加工处理综合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现有油脂脱色过程通常利用脱色塔负压直接将活性白土抽入塔中与油脂混合脱色,活性白土直接抽入脱色塔的工艺存在白土排空损失、白土与油脂混合不匀而导致的脱色效果控制不好等问题,从而造成产品质量控制不稳定和生产消耗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将脱色工艺进行了改造,设计了脱色剂活性白土和油脂先预混再进入脱色塔的油脂脱色工艺,经过改造后用于棉籽油精炼,活性白土用量由3%降低到2%以内,精炼油色泽稳定控制在Y35R3以内,同时降低油脂炼耗1%,达到稳定油脂产品质量并提高加工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买回家后怎么存放有学问。为避免食用油在家中存放期间变质,危害人体健康,要做到"四防"。防高温在高温下,油脂长时间受热,就会发生分解变质。油脂分解出的亚油酸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醛、酮和其他的有毒物质。人食用这种油,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食用油会受高温影响,油脂中所含的VA、VD、VE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溶剂萃取法(SDE)对从农村集市上收集的劣质大豆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旋蒸和氮吹法进行富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和鉴别,探讨其挥发性物质与油品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大豆油中检出有代表性的4种挥发性醛类物质(反式4-庚二烯醛、壬醛、2,4-壬二烯醛、2,4-癸二烯醛)对大豆油品质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油脂是脂肪酸甘油三酯。由于构成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碳链长短不一,其形成结晶的温度不同,晶体需要渐进过程形成,会呈现出几中不同的形态,如白絮状物、不透明糊状、白色沉淀、白色结晶  相似文献   

14.
以亚麻籽油、大豆油、菜籽油与葵花籽油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氧化并测定其不同时间的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同步荧光光谱及荧光物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植物油不同温度下的同步荧光光谱峰变化主要集中在300~415 nm内,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存在波动现象;在50℃和150℃加热氧化条件下,300,330,375,415 nm这4个峰都存在明显的波动现象;二维相关分析表明,这4个峰的荧光强度变化速率不同,不同油变化差异较大;同种油在不同温度下,4个峰的波动情况、相互关系、变化速率均有明显差异。这些峰的变化与油脂氧化过程中荧光物质和油脂氧化程度的变化有关,可以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特性作为监控油脂氧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影  张晟瑞  王岚  王连铮  李斌  孙君明 《作物学报》2019,45(7):1038-1049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油脂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栽培大豆脂肪含量(平均20.8%)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0.49%),油酸含量(平均28.5%)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4.37%),而亚麻酸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大豆;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大豆种子中的脂肪与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而与其他脂肪酸组分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所有其他脂肪酸组分均负相关,特别是与亚麻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和.0.89^**);油脂组成和SSR标记对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亚群,半野生大豆则分布于2个亚群中。由此可见,大豆油脂组成与大豆种质的驯化程度有关,脂肪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可以作为大豆演化分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4月1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凤洪研究员主持的"油脂高效提质清洁精炼技术及固体脱酸剂研究"的技术成果,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据介绍,该项研究以废弃的油料作物种子皮(壳)为原料,采用定向活化技术,开发出广适性的食用植物油新型固体脱酸剂,通过联用固体脱胶技术,建立了油脂高效提质清洁精炼技术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能有效保留油脂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明显降低能耗炼  相似文献   

17.
文冠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种仁油脂富含油酸、亚油酸,特别是含有3%~5%其他食用植物油缺乏的神经酸。为探讨文冠果种仁油脂脂肪酸形成的基因调控机制,以品系‘12-03’4个不同发育期(6月22日, 7月6日, 7月19日, 8月1日)的种仁为材料,利用GC-TOF/MS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测定种仁油脂脂肪酸组份及不同组份的相对百分比;利用q RT-PCR分析种仁油脂脂肪酸形成相关基因KAR、EAR、HAD、FATA、FATB、SAD、FAE1、KCR、HCD、ECR、FAD2和FAD3的表达模式;分析不同基因表达对种仁油脂脂肪酸形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系‘12-03’种仁成熟期油脂中油酸占29.87%、亚油酸占42.96%、神经酸占3.27%;种仁发育期间,油酸含量呈一直上升趋势,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神经酸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 KAR、HAD和EAR基因的高表达协同FATA和FATB基因的低表达,为文冠果种仁油脂碳十八以上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积累提供了充足硬脂酸合成前体C16:0-ACP。(3)种仁成熟期前的SAD基因高表达催化硬脂酸快速去饱和为油酸,为C18:1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形成提供了充足底物。(4)不同发育期种仁中FAE代谢通路的FAE1和KCR基因表达量均较低,HCD基因表达量在种仁成熟期前呈快速上升趋势;HCD基因是文冠果神经酸合成FAE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基因。(5)种仁发育期FAD2基因的持续高表达和FAD3基因的持续低表达促成种仁高积累亚油酸和低积累亚麻酸。SAD和FAD2基因的协同高表达促成文冠果种仁油脂富含油酸和亚油酸,而种仁成熟前期不断上升的HCD基因表达量促进了神经酸的合成积累。这不仅可为进一步理解文冠果种仁油脂脂肪酸合成积累的基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木本油料脂肪酸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鲜大葱经40℃加热干燥后粉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大葱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然后用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处理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大葱粉中风味性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醛类,其中二甲基硫醚和3-甲基丁醛的含量最高,葱白粉中的含硫化合物含量高于葱叶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正>低温冻害使许多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冻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通过对冷诱导基因、CBF、ICE、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脯氨酸基因、SOD基因等与抗冻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表明,将这些抗冻相关基因进行转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冻性。现综述植物抗冻性基因的类型及其抗冻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成分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2个油茶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油茶籽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茶籽中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象色谱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油脂形成有两个高峰,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上旬;种子种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亚油酸和油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呈明显上升趋势,棕榈酸和亚油酸呈明显下降趋势,硬脂酸呈小幅上升趋势,亚麻酸呈小幅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