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加筋膨胀土挡墙的蠕变特性。考虑了含水量对膨胀土的特殊作用.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加筋膨胀土挡墙在古水量和温度升高时其蠕变变形会变大;膨胀土的湿胀干缩特性使加筋土中筋材并非一直处于受拉状态.可以减缓筋材的蠕变性质;在较低的极限荷载比例下。膨胀土体中含水量的变化对蠕变起主要作用.在较高的极限荷载比例下,加筋膨胀土的恒载对蠕变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渠道地基的运行特点,对浸水条件下的膨胀土渠道地基进行离心模拟试验。【方法】将模型离心加速度增加到60g,然后浸水并保持水头8.5 cm,再用各种传感器测量浸水过程中模型的表面位移、内部土压力和吸力。【结果】在上覆水压力作用下,膨胀土先发生压缩,然后由于水分浸入发生轻微膨胀,并导致侧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试验后对模型含水量和干密度的测定表明,模型内形成了含水量梯度,干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而增大。【结论】模型变形和内部土压力变化是模型内部含水量变化的结果,同时也受上覆压力影响;基质吸力主要与含水量有关,受重力加速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心墙坝湿化变形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心墙坝湿化变形特点的基础上,对湿化变形的两种传统计算方法所存在的缺点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探讨,进而提出了湿化变形计算的初应变增量有限元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4.
胡树林 《油气储运》2013,(12):1336-1339
广西某输气管道工程沿线分布有较大范围的膨胀岩,其膨胀性和崩解性引发一系列诸如滑坡、崩塌、管沟崩滑、坡面水毁露管等危害管道运营安全的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查明了输气管道沿线膨胀岩分布情况及其工程地质特征;重点从矿物组成、岩石结构、初始含水量、干湿循环等典型共性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岩石膨胀性及崩解性特征,发现两者在水的直接诱因下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岩体强度的变化和结构的稳定性。基于此,结合管道工程特点和地区工程经验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表2,图4,参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林分配置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柳沟3种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对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崩解量进行测定,并构建土壤崩解量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回归模型.[结果]①不同林分配置的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B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切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气管切开置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并发症如刺激性咳嗽、痰阻、气管粘膜损伤发生较B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在气道湿化上采用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定时定量间断滴入湿化法。  相似文献   

7.
在红砂岩室内崩解试验和大气条件模拟的渐进崩解试验中,对崩解过程碎屑物的颗粒级别质量变化进行了跟踪.采用分形方法对颗粒级别的质量变化进行了处理,发现红砂岩膨胀崩解过程是一个分数维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崩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崩解碎屑物的颗粒级别不再发生变化,红砂岩类的吸水膨胀崩解也停止,此时崩解物的分数维亦达到一个不再变化的临界值.该临界值可用来定量表征其崩解的机理,解决了红砂岩的崩解过程一直无法采用定量指标进行刻画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水分对膨胀土膨胀变形与膨胀压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自由膨胀加荷法研究了水分对膨胀变形对膨胀压力的影响,表明膨胀变形与膨胀压力均与试前含水量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膨胀变表与膨胀压力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氧气雾化吸入不同剂量雾化液时效果。方法:带有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早、中、晚3次雾化,每次间隔8h,固定氧流量8L/min,随机以5、8、10mL雾化液量雾化,记录每次雾化前、雾化后10min时的HP、R、SPO2、气道湿化效果,并收集雾化后8h内的痰液量。结果:雾化液量为5mL时湿化满意率为22.9%,8mL时湿化满意率81.2%,10mL时湿化满意率43.8%。患者雾化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气道患者使用氧气雾化时,建议采用8mL吸入液量。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盆地遂宁组紫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崩解破坏过程和颗粒组成特点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其坡积物的持水性和抗冲性.结果表明,遂宁组紫色页岩随着崩解过程的进行,大粒径颗粒含量呈迅速减少趋势,而小粒径颗粒含量相对增加,经过4次崩解后,大于5 mm粒径颗粒含量仅为总颗粒含量的14.3%;坡积物饱和含水量随粒径的减少而增大;随粒径增?坡积物失水速度增加,回润能力变弱;同一粒径坡积物随坡度增加,抗冲性降低;不同台位耕作土从坡上至坡下小粒径颗粒含量增多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系与崩岗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叠加图层,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探讨了南方典型崩岗区(安溪县龙门镇)水系和崩岗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域一级河流两侧斜坡几乎没有崩岗,二级河流两侧斜坡仅有少量崩岗发育,三级河流及其支流两侧和源头沟谷斜坡崩岗强烈发育.导致不同级别河流水系崩岗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一、二级河流长期处于侧向侵蚀状态中,其两...  相似文献   

12.
石灰改良膨胀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内蒙古呼集线的膨胀土为研究对象,用掺入石灰的方法来改良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并重点研究石灰对膨胀土强度及水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本文所用的膨胀土的掺灰量为10%时,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为最优。  相似文献   

13.
剩余污泥超声破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超声波技术破解人工配水条件下培养的污泥,研究了超声破解含固率为0.5%与1%污泥的性能,并比较了超声破解2种含固率污泥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声能密度下,SCOD增加值随时间延长线性增长。即在一定试验时间范围内,污泥破解反应相对于时间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但是,在较高声能密度与较低污泥浓度下,SCOD增加值随时间延长不再呈线性增长趋势,而是随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增长速度减缓。在相同比能耗下,破解含固率为1%污泥的SCOD增加值明显大于含固率为0.5%污泥值。若后续污泥处理工艺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则推荐破解含固率为1%的污泥。超声破解污泥后,污泥温度会升高,相同声能密度下,破解两种不同含固率污泥的温度升高值相近。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1 a<2 a<3、4、6 a);6年生桉树林持水量最大(3064.13 t.hm-2);排水能力、初渗率、稳渗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过程符合y=alnx+b,R2为0.85-0.99;10 min累积崩解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水稳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和粘粒含量.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0.3 a<2 a<3 a<4 a<1 a<6 a.  相似文献   

15.
对3组15个不同破损孔径的一维损伤膨胀土圆柱试样,进行控制净围压分别为50,100,150kPa的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低含水率(w=7%)条件下一维圆柱孔破损重塑膨胀土的应力-应变特性、体变特性以及破损形态.试验结果发现:与以往常规含水率(约20%)土样不同,破损孔径对膨胀土强度没有显著的弱化或者是强化作用,相同破损面积的试样之间也未表现出相似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揭示了既有破损对土体峰值强度的影响与土体的含水率密切相关.试样整体表现出先剪缩后剪胀的特性,但随着围压的提高,剪缩阶段明显缩短;从破坏形态可以看出,随着围压的提高,裂隙长度变短、倾角变小,说明围压对既有裂隙的扩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衰减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明  丁树文  蔡崇法  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34-5537,5581
根据崩岗侵蚀区红土发育于花岗岩且受干湿变化影响显著的性质,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5种干湿效应水平(风干48 h、风干24 h、自然含水率、浸水30 s和浸水60 s)崩岗侵蚀区岩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影响岩土抗剪强度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干湿变化呈非线性衰减趋势;在风干阶段影响抗剪强度前3个主要因素大小依次为塑性指数游离氧化铁黏粒含量,主要受裂隙性影响,而在增湿阶段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干密度水溶性盐黏粒含量,基质吸力是控制抗剪强度衰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洞穴环境的污染状况,对贵州省3个洞穴冷热洞、白龙洞和龙井洞部分环境因子——土壤和水中重金属(Cu、Cr、Ni、Zn、Hg和As)含量进行测定,并对3洞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指数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在土样和水样中含量均最高,最低的是Hg;冷热洞土样的重金属含量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白龙洞和龙井洞土样中的重金属含量除Cr外,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洞穴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危害程度,龙井洞处于较高生态危害水平,冷热洞处于中等生态危害水平,白龙洞处于高生态危害水平;Hg是3洞穴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