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对产蛋鸡免疫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热抽提法提取4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蛋白。K88、K99、F41和987p菌毛蛋白分别制成弗氏佐剂苗;K88还制成白油佐剂苗,氢氧化铝胶苗和蜂胶佐剂苗;另将4种菌毛等比例混合制成弗氏佐剂苗。分别对产蛋鸡进行免疫,用微量凝集反应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卵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K88菌毛较其他3种菌毛免疫性好,诱导抗体效价最高而且能长时间维持;987p菌毛能快速诱导抗体的产生,但整体效价低。K88不同佐剂苗中,铝胶佐剂能较快地诱导抗体的产生,蜂胶佐剂苗抗体持续时间短,弗氏佐剂能诱导高效价的抗体产生而且能长时间持续。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卵黄抗体的优良佐剂,以3株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菌毛蛋白为模式抗原,分别与6种佐剂制备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免疫海兰褐壳蛋鸡。结果显示,3次免疫后,所有试验组蛋鸡产蛋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SPA、ISCOMs、弗氏佐剂、蜂胶佐剂组的产蛋率下降程度较为轻微;对鸡体血清抗体和制备获得的卵黄抗体的效价检测结果均显示:SPA和ISCOMs组虽较SPB、SPC、弗氏佐剂组抗体水平略低,但持久度较好,且通过对蛋鸡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组织变化情况的观察显示,两者不会刺激鸡体热反应或炎症反应,无任何表观副作用。因此,更适合作为蛋鸡制备猪源ETEC卵黄抗体的优良佐剂。  相似文献   

3.
笔者用分离得到的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制成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定期检测蛋鸡血清和卵黄的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免疫蛋鸡血清中和卵黄中抗体的消长规律相似,同一时期的血清抗体比卵黄抗体较高。同时比较3种不同佐剂疫苗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氟氏佐剂和氢氧化铝佐剂疫苗产生的抗体效价较白油佐剂疫苗产生的抗体效价高,但氟氏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较氢氧化铝佐剂疫苗抗体持续时间长。综合比较,氟氏佐剂较其他2种佐剂产生的抗体效价高、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抽提法提取 4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蛋白 :K88、K99、F41和 987p。分别制成单价或多价的菌毛蛋白白油佐剂抗原 ,对产蛋鸡进行胸部肌肉分点注射免疫 ,初免后 2周加强免疫 1次。收集高效价卵黄抗体。用所获得各卵黄抗体对体外分离的初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粘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菌毛卵黄抗体均能特异地显著抑制相应大肠杆菌对仔猪上皮细胞的粘附 ,而对其他血清型大肠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150日龄健康产蛋母鸡40羽,肌肉注射鸡新城疫Lasota疫苗2倍剂量/羽,10 d后再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4倍剂量/羽,自由采食和饮水。分别收集免疫前、免疫后10、20、30、40和50 d,母鸡所产鸡蛋提取卵黄抗体,测定不同时间卵黄抗体效价。结果发现免疫前卵黄抗体效价较低,鸡新城疫Lasota疫苗免疫后卵黄抗体效价开始缓慢升高,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加强免疫后卵黄抗体效价大幅度提高,并在二免后20 d卵黄抗体效价达到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卵黄抗体效价开始逐步下降。表明收集鸡新城疫疫苗二免后20 d左右的鸡蛋提取卵黄抗体效价高。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针对一些大型养猪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r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分离株的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试验对从这些养殖场分离的ETEC分离株菌毛基因类型进行了PCR鉴定,纯化该分离株的菌毛蛋白免疫蛋鸡制备IgY,对该IgY的效价、特异性和体外抑菌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K88和987p 两种菌毛基因,纯化后的分离株菌毛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经3次免疫后产生的IgY对K88和987p全菌和菌毛的效价可达到1:64 000,分离株菌毛IgY能特异地与K88和987p反应,与K99、F41无交叉反应,5 mg/mL分离株菌毛IgY在体外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试验用猪链球菌Ⅱ型CVCC606株制备疫苗免疫产蛋鸡,首免后7d检测到低水平的卵黄抗体,再经3次强化免疫,于末次免疫后7d卵黄抗体效价达到9log2,最高效价达到10log2,高水平卵黄抗体可维持到末次免疫后50d,随后出现下降。收集抗体效价大于9log2的高免蛋卵黄,经喷雾干燥成卵黄抗体粉,效价在10log2以上,卵黄抗体粉质量稳定,于室温(25℃)保存6个月抗体水平无明显降低。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高免卵黄抗体粉可有效抑制猪链球菌Ⅱ型CVCC606株和猪链球菌II型强毒分离株。高免卵黄抗体粉可有效预防猪链球菌Ⅱ型菌株对BALB/c小鼠的致死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猪圆环病毒2型卵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灭活疫苗免疫健康鸡群,收集高免蛋,用水稀释法和饱和硫酸铵盐法提纯卵黄抗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卵黄抗体的产生滞后于血清抗体,且卵黄抗体效价变化幅度小于血清抗体,卵黄抗体稳定性好,血清抗体最高效价可达5 000,提纯的抗体浓度最高为9 200μg/mL。  相似文献   

9.
采用痘病毒和牛痘病毒免疫莱航鸡制备卵黄抗体,分析了不同抗原浓度下抗体滴度的差异,以了解抗体产量受实验鸡生物节律影响的周期性变化.结果显示,在一定剂量窗范围内,免疫效果会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但过高的抗原剂量常会较低剂量引起免疫抑制.两次免疫之间,尤其是首次和二次免疫之间,间隔不宜过短,否则容易造成动物体内的免疫记忆,进而影响免疫效果.弗氏完全佐剂较弗氏非完全佐剂佐剂效力更强,但对机体组织伤害较大,两种佐剂先后交叉使用效果更好.卵黄抗体的产量在总体平稳中呈现明显的7 d和60 d生物波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重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对家兔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构建了含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的重组质粒p VL1393-CPA,并通过BD BaculoGold TM转染试剂盒转染Sf9细胞后,经噬斑纯化获得单克隆重组病毒,将其感染High 5细胞进行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均获得了45 ku的目的蛋白,即为重组α毒素。将重组α毒素用0.1%甲醛溶液灭活脱毒后与ISA 206 VG佐剂乳化制备亚单位疫苗(抗原含量为20μg/m L),以40μg/只肌肉注射体质量1.5 kg~2.0 kg的家兔,同时设PBS对照组,注射后连续观察7 d,结果显示实验兔临床观察无异常,该疫苗对家兔的安全性良好。随后以20μg/只肌肉注射家兔,免疫21 d后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同时设佐剂对照组和α毒素对照组,首免21 d、二免14 d时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兔血清Ig G抗体效价,同时进行二免血清小鼠体内毒素中和试验以及家兔攻毒免疫保护试验,以评价该疫苗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显示,疫苗免疫组家兔血清Ig G抗体效价比佐剂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尧蒙  胡吉利  魏艳 《畜牧市场》2006,(8):113-115
自抗体被发现以来,人们有计划地对抗体基因序列进行改造,使抗体及其相关产品在多种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体工程技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将在动物医学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杂交瘤技术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不足,使抗体制备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兽用抗体制品制造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兽用抗血清、卵黄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以实例对制品的理论、制造技术和应用作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及其在动物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小分子抗体,不仅具备亲本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征,更因其分子量小、组织穿透性强、免疫源性低、血液清除快、可经济方便地生产等优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凸显出重要价值。文章对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结构、抗体功能、在动物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2个类鼻疽菌的McAbs。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McAb仅同类鼻疽菌反应,而与包括鼻疽菌在内的其它细菌不发生反应。应用其中的一个McAb—3Al,以ELISA抑制试验检测了49份鼻疽血清和16份类鼻疽血清,结果发现,McAb 3Al的类似抗体是类鼻疽血清的特异性抗体,以此可使两病的血清学诊断得到明确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用猪源大肠杆菌四价(K88、K99、987P、F41)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微量凝集法定期检测蛋鸡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的效价。结果表明,血清抗体比卵黄抗体出现早,免疫蛋鸡血清中和卵黄中4种抗体的消长规律基本相似,但不同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整个试验期间血清抗体水平均比卵黄抗体水平高。  相似文献   

17.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o detect thyroglobulin autoantibodies (TGAB) in canine serum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he test result for each sample was derived from the optical density readings (OD) and expressed as an Ab-score(%) calculated from three in-house calibrators. The assay specifically detected TGAB as judged from lack of response in the assay after samples had been incubated with specific antigen. Intra- and interassay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ranged from 2.0–4.9% and 4.6–9.9%,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limit, an Ab-score of 5.6%, was close to the median Ab-score of 10% observed in healthy dogs (n = 132). The median Ab-score of dogs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and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n = 11), skin diseases (n = 35), and non-thyroidal diseases (n = 63) was 340%, 12%, and 8%,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TGAB in hypothyroid dogs with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sensitivity) was 91% (95% confidence limits: 59%–99%). In dogs with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without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the prevalence of TGAB was 3% corresponding to a specificity of 97% (95% confidence limit: 85%–100%). In dogs with non-thyroidal diseases and healthy dogs the prevalence of TGAB was 5% and 6%,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erum TGAB was evaluated by subjecting the data from 11 dogs with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and 35 control dogs without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to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 = 0.966; 95% confidence limit 87%–1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worthless test (0.5) (P < 0.0001),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serum TGAB measurements distinguished between dogs with and without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相似文献   

18.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利用PCR扩增出抗体的全套可变区基因,将抗体分子DNA片断如Fab或单链抗体(ScFv)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PⅢ或PVⅢ连接,使融合蛋白表达于噬菌体颗粒的表面,经过“吸附-洗脱-扩增”过程富集筛选特异性抗体。这一技术将抗体基因型和表型联系在一起,使识别抗原的能力和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统一起来,较好的模拟了体内的抗体产生的过程,成为一种高效的筛选体系。本文就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构建、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蓝舌病病毒(BTV)cELISA和血清中和试验(SNT)检测方法的特点与关系,通过灭活、浓缩,制备抗原含量为1、5、10、50、100μg/mL的BTV-1型灭活疫苗。每个含量为1组,并设对照组,每组6只绵羊,分别在0、3周免疫。每周采血1次,共采血6次。对所采血样分别用cELISA和SNT方法进行抗体检测。c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周,抗体阳性率达到80.00%,第4周全部免疫羊转为抗体阳性,抗体产生较为迅速;SNT检测结果显示,中和抗体阳性率从免疫后第1周的6.67%持续上升至第3周的36.67%,至第4周达到70.00%,中和抗体产生持续而缓慢。随着时间延长,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由23.33%增加到76.67%。当绵羊同时产生中和抗体和cELISA抗体时,中和抗体效价与cELISA抑制率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63),相关方程为y=0.38+0.05χ。分析认为,中和抗体出现的时间之所以晚于cELISA抗体,可能是因为与宿主细胞识别并吸附的主要部位VP7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中间位置,其主要表面抗原位点暴露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及材料检测大片吸虫感染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片形吸虫病诊断提供高效、简便的新技术,以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用于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ig-ELISA)、免疫胶体金滴渗法(DIGFA)检测动物体内的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通过检测血清、血纸、牛奶等几种材料,多重试验比较,结果三种方法均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可靠等优点,并各有特长,如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廉,易于在基层推广应用等,同时证明用血纸和牛奶检测抗体效果同样可靠。本试验首次报道用Dot-ELISA、DIGFA在奶中检测片形吸虫抗体,为该寄生虫病普查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