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晨疆 《山东饲料》2004,(9):29-29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千克猪,24~40千克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异食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食肉癖现象。食肉癖主要表现在互相啃咬尾巴而形成的咬尾症,咬尾症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饲养管理不当以及猪只本身行为异常引起的综合症。咬尾症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研究,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可降低20%以上。 1 发病时行为表现猪咬尾行为在冬季和早春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5~60kg时,尤其是在15~30kg时最高,在生长期主要集中于40~80日龄,发病的母猪大于公猪。有咬尾症的猪对…  相似文献   

3.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公斤猪,24~40公斤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相似文献   

4.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1—3月和8—12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千克猪,24—40千克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猪以公猪为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  相似文献   

5.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猪的抗应激能力大为降低,常常引发猪群异食癖。如相互咬尾、咬耳、咬猪栏、咬食槽等恶癖。异食癖是营养代谢紊乱、嗅觉异常、饲养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据统计,秋季异食癖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体重20~80kg者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或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kg猪,24~40kg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正>猪异食癖是指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咬尾、咬耳,甚至有的母猪吃下自己所产的幼仔和胎衣等异物。1发病原因1.1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温度、湿度过高,或同一圈舍内猪只大小、强弱悬殊等原因,均可影响。猪群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可导致猪的情绪烦躁,易诱发异食癖。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也可引起异食癖的发生。冬秋季节发病率比较高的原因可能  相似文献   

8.
版纳微型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版纳锻型猪原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境内,属华南型猪种。为发掘和利用我省微小型猪资源,于1987*年开始引种饲养,经4年观察测定,6月龄体重、体高*和体长,公猪为13.1±0.4kg、32.3±0.4cm和54.6±*0.8cm,母猪为17.2±0.4kg、34.4±0.2cm和58.5±0.6cm:成年(2岁以上)体重公猪为36.2±1.1kg、母猪为43.3±1.0kg、微型猪性成熟早、4~6月龄即可配种繁殖、经产母猪平均窝产活仔7.8±0.4头,是培育医学实验动物较理想素材。同时,仔猪有迅长迅肥、皮薄*骨细、背膘分布均匀、后腿率高、无腥味、很适合作烤猪*原料。  相似文献   

9.
付建福 《中国猪业》2008,3(9):38-38
猪咬尾综合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机能絮乱及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特别是在1~3月和8~12月猪咬尾症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在18~80kg猪和24~40kg猪当中。猪的咬尾是许多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癖。随着咬尾的发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猪被咬后体表的创伤还会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机会,尤其会引起脚破、瘫痪,  相似文献   

10.
应用痢菌净净化猪痢疾,投药剂量为2.5~5mg/kg体重。为了确保投药剂量准确,又避免药物超量中毒,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根据不同群组特点设置4个档次:(1)哺乳母猪4kg饲料加1g痢菌净;(2)空怀母猪及公猪2kg饲料加1g痢菌净;(3)3~4月龄仔猪...  相似文献   

11.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机能混乱及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特别是在1-3月和8-12月猪的咬尾症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为了有效防治猪咬尾症的发生,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配种期公猪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配种期公猪的饲养管理制度,是保证公猪合适的体况、较高的精液品质和旺盛的性欲的前提,是提高母猪受胎率的首要环节。1.1合理饲养1.1.1饲养方式在公猪饲养上,依据各场不同的实际情况可分别采用季节性加强饲养和一贯加强制饲养。季节性加强饲养是在配种季节集中加强饲料供给,保证体能,有利于公猪的配种;一贯加强制饲养是对常年配种的公猪,一年四季都保证公猪充足的营养水平。1.1.2饲粮的配合与饲喂公猪应用精料型饲料,配制的种公猪饲粮中,粗蛋白质(CP)每千克含量应在12%~15%,…  相似文献   

13.
<正>猪异食癖是指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咬尾、咬耳,甚至有的母猪吃下自己所产的幼仔和胎衣等异物。另外,  相似文献   

14.
芦台农场于1997年4月20日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引进迪卡祖代D系5.5月龄后备母猪41头,F系同龄公猪4头(后又引入同系1岁以上公猪2头)。该批猪入场时,体重平均75kg左右(67.5~90.25kg)。除1头弱小病态外,均体质健壮。种猪进场后,在芦...  相似文献   

15.
猪咬尾症是猪群中的猪相互攻击相互残害对方,引起尾伤残的一种异食癖,是目前规范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场的一个重要问题,轻者引起猪生长发育缓慢障碍,生产性能低下,经济效益猛减。笔者通过对3个猪场及27户20头以上养猪户中发生的猪咬尾症进行临床观察与具体病因分析,并制定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怀安县柴镇李某饲养50头猪,发病较高,其他发病率较低。将发病猪按日龄分段,哺乳仔猪(出生~断奶),断奶仔猪(生后4~5周至10周龄阶段),生长猪(指后备猪及60千克体重以前的生长育肥猪)…  相似文献   

16.
猪的异食癖是由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如猪咬尾症等。多见于怀孕初期或产后前期的母猪以及24~40kg的中小猪。1症状猪一旦发生异食癖,往往表现出胃肠病、骨软症、慢性消化不良、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14日,梅州市某县一私营种猪场暴发猪伪狂犬病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了控制,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该场为1997年办场,共饲养长白、大白、杜洛克、纯外二元杂交母猪412头(其中成年母猪363头),成年公猪11头。从10月14日最早出现的4头母猪(怀孕60~80天的初配母猪)发病开始至完全控制本病的30天时间内,成年母猪发病率为60%,怀孕母猪流产率100%(其中46头怀孕母猪因死胎难产感染死亡),初产1周内的仔猪发病率100%,死亡率100%,7~28…  相似文献   

18.
猪的异食癖是由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如猪咬尾症等。多见于怀孕初期或产后前期的母猪以及24~40kg的中小猪。1症状猪一旦发生异食癖,往往表现出胃肠病、骨软症、慢性消化不良、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初期一般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猪异食癖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味觉异常而引发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病因综合症,不具传染性。多因饲养密度过大、营养元素不全、疾病或环境应激所致。1猪异食癖的临床症状1.1行为表现发病猪一般较为狂躁,对外界的刺激敏感,举止不安。具体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吮吸肚脐,同时会出现喜食粪便,食尿,拱地,啃木棍,闹圈跳栏等现象。患有异食癖的猪还会出现同伴之间相互咬斗,如果起初只有一两只猪患有异食癖,与同伴之间撕咬,有出血现象,猪群对血液产生异食癖,会导致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正猪异食癖又称为猪咬尾症、猪恶癖症等。是一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1临床症状猪群出现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也有食粪、饮尿、拱地、母猪食仔猪等现象。据有关资料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