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蚕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CyclinL1)在滞育卵与即时浸酸处理的滞育卵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活性,为家蚕胚胎发育及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大造为试材,取产后1~8d的滞育卵及产后20h即时浸酸的非滞育卵,提取其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家蚕Cyclin家族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水平。【结果】在即时浸酸处理的家蚕非滞育卵中均能检测到Cyclin家族基因的表达,但不同发育阶段Cyclin家族基因表达量差异很大,在发育开始的1~3d,Cyclin家族基因变化显著,说明此期细胞分裂频繁,正处于组织和器官活跃形成时期。在胚胎发育晚期,除CyclinL1外的其他基因表达量都很低,表明此时幼虫器官发育几近完成,因此细胞分裂迟缓。而滞育卵从蛾体产下经过3d后,细胞分化停滞于G2期,Cyclin家族基因也进入沉默状态。【结论】Cyclin家族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盐酸刺激活化家蚕滞育卵的孵化,是蚕种生产长期沿用的一项人工孵化技术,但盐酸能活化滞育卵的机制却有许多未明之处,为此,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探讨盐酸对蚕卵滞育解除的作用关系。【方法】用双向电泳技术和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比较分析冷藏45 d的滞育卵浸酸前后的难溶性卵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根据双向电泳图谱分析,在浸酸前的图谱中共检测到296个蛋白点,浸酸后的检测到302个蛋白点,两者相匹配的蛋白斑点有265个,匹配率为88.6%。特异性的蛋白点,浸酸前有31个,浸酸后有37个。对浸酸前存在、经浸酸处理后消失的2个特异性差异的高丰度蛋白点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作分析,NO.1蛋白序列与浆膜蛋白(chorion protein [Bombyx mori])有55个氨基酸的肽段相匹配,NO.2蛋白序列与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19.9 [Bombyx mori])只有15个氨基酸的肽段相匹配,推测是一种未知蛋白。【结论】滞育性蚕卵经浸酸后,难溶性卵蛋白有差异表达,浸酸前后的一些蛋白种类或分子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家蚕是卵滞育的昆虫,其滞育与滞育解除对蚕业生产密切相关.综述分析了近年国内外有关家蚕滞育人工解除的研究方法,包括低温处理、浸酸处理和H2O2处理等,并对滞育解除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二化性品种获得优质的非滞育蚕卵作为显微注射受体,一直是家蚕转基因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家蚕转基因技术中非滞育蚕卵主要是通过完全低温暗催青、早浸酸2种方法得到,但这2种方法分别存在催青 时间长、浸酸时间难以把握的局限.对完全低温暗催青技术进行了改进,即在家蚕胚胎发育至温度敏感的缩短期 (戊3 期)后再对蚕卵低温黑暗处理直至孵化,结果表明:后期低暗组能有效地获得非滞育蚕卵并且较完全低暗组催 青时间缩短3~4天.并进一步分析了后期低暗组、完全低暗组以及早浸酸组3种处理得到的非滞育卵的健康性, 结果表明后期低暗组和完全低暗组健康性差异不大,均明显优于早浸酸组;后期低温暗催青在蚕卵孵化所需时间 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获得的非滞育卵健康性亦可得到保证,有望成为人们获得非滞育卵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控制春制原种云蚕8A×B非滞育卵发生的措施。[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品种特性及生产实际,分析诱发非滞育卵发生的因素,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控制。[结果]近年繁育的原种云蚕8A×B非滞育卵比例从10%~15%降低至1%~2%。[结论]通过种性选择、催青期管理、幼虫期环境条件、营养条件、种茧期及蛹期的合理保护、冬季浴种适期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云蚕8A×B非滞育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绿盲蝽滞育与非滞育卵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新乡市采集绿盲蝽成虫的非滞育种群和自然越冬种群置于室内饲养,收集其所产的卵进行观察,并将越冬卵放入4℃冰箱经过低温处理后重新进行孵化.结果表明,越冬卵在温度26℃,相对湿度80%±10%,光照L:D=16:8的试验条件下不能像非滞育卵一样正常孵化,经低温处理60 d后能够正常孵化,说明了绿盲蝽以卵的滞育进行越冬的特性.非滞育卵在相同条件下孵化5 d以后出现红色复眼,随后卵变为黄绿色;而滞育卵同样条件下进行孵化并不出现红色复眼且颜色为黄色.  相似文献   

7.
轮虫休眠卵用不同浓度盐溶液处理后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和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的休眠卵用不同浓度食盐溶液处理后卵壳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种轮虫休眠卵的外表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表面有孔,卵壳有不同程度的龟裂。新鲜休眠卵用盐度为10的食盐溶液处理后,龟裂不明显;隔年休眠卵经饱和食盐水处理,龟裂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蚕种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饲育期的气象条件和饲育制种技术,而且与蚕种保护阶段的温湿度和技术处理紧密相关。实践证明,成绩优良的蚕种,若蚕种保护、冷藏、浸酸处理不当,易造成死卵增加,孵化率下降,甚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蚕种保护主要指春用种的保护,其实质就是对蚕卵越年性的管理,其要领就是根据蚕卵不同时期的生理特性,给予合理的环境条件保护,从而使蚕种滞育期和解除滞育及其耐冷藏时间相协调,并使各粒卵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意大利蝗越冬卵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方法]2013年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滞育期、滞育解除期和隐蝗蝻期的意大利蝗越冬卵进行测定,测定17种游离氨基酸.[结果]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滞育期至滞育解除期逐渐减少,至隐蝗蝻期略有回升,但始终低于滞育期总氨基酸含量.滞育期间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维持较高含量,而滞育解除后下降,比滞育期分别减少-21.08;、-26.71;、-19.48;、-22.18;、-31.14;、-20.96;.[结论]意大利蝗卵在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谷氨酸始终保持最高;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滞育期有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10.
HCl和DMSO阻断滞育条件下桑蚕卵壳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桑蚕Bombyx mori滞育阻断机理,比较HCl、二甲基亚砜(DMSO)法阻断蚕卵滞育后卵壳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方法】用HCl和DMSO分别在产后20和12 h处理蚕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壳表面及气孔在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HCl和DMSO处理均能成功地阻断蚕卵滞育的发生,蚕卵平均孵化率分别为93.37%和87.81%。扫描电镜观察HCl和DMSO处理的卵壳表面蚀刻效果明显,均出现了“脂质”脱落物;并且处理后蚕卵的气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与DMSO处理相比较,HCl处理获得的现象更为明显。【结论】卵壳表面变化可能与桑蚕滞育的阻断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 - PAGE电泳法测定并分析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非滞育蛹在化蛹后至羽化前可溶性蛋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时含量最高,而滞育蛹呈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除2日龄雌蛹外,其他日龄滞育与非滞育蛹的雌、雄个体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蛋白质SDS - PAGE电泳图谱表明,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的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推测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变化与其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滞育卵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为今后做好蚕种保护冷藏浸酸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5~60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100~175 d,3~5℃)的滞育卵,在同一时间以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实用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结果]蚕种冷藏时间100~175 d、库外保护时间10~60 d时,蚕种实用孵化率为90 33%~97.33%,符合蚕种质量标准规定的实用孵化率在90.00%以上的要求.冷藏时间100~175 d、库外保护时间5~60d的蚕种孵化并不在同一日内完成,其中,库外保护5~10 d的蚕种孵化比库外护时间更长( 15~60 d)的蚕种孵化时间相对早且集中,即库外保护时间越长,孵化时间相差程度越明显.[结论]库外保护时间长短对滞育卵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影响不明显,但对蚕种的孵化整齐度有影响,尤其是库外保护时间在10 d以内的蚕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和鉴定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滞育相关基因。【方法】分别以梨小食心虫滞育和非滞育幼虫为材料,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梨小食心虫滞育与非滞育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从中筛选梨小食心虫滞育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在获得的128个滞育特异和132个非滞育特异的EST中,有滞育差异表达EST 42条(17条功能未知)、非滞育差异表达EST 46条(22条功能未知)。对差异表达EST同源检索后推测,其功能大部分与滞育或非滞育特性相关。在滞育个体中,代谢酶和滞育关联蛋白基因表达量较高;在非滞育个体中,贮存蛋白和信号传递基因表达量较高。【结论】这些EST基本反映了梨小食心虫在滞育与非滞育期间的基因表达谱,为今后深入研究梨小食心虫滞育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采用丙酮沉淀法提取的K型,C49S型和YS型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旗叶小穗发育的单核期和二核期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比较后发现,非1B/1R 类K型不育系732A在小穗发育的单核期比同时期相应保持系732B少1条分子量为17 kD的多肽,在小穗发育的二核期比同时期相应保持系732B多1条分子量为17 kD的多肽.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不育系发现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和YS光温敏不育小麦A3017在小穗发育的二核期均多1条分子量大小为17 kD的多肽.该研究选取的两个发育时期均为育性发育的敏感时期,在该时期检测到特异蛋白的存在,说明该特异蛋白极有可能是与育性相关的或者是育性发育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滞育和滞育后越北腹露蝗卵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31种游离氨基酸.滞育解除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但精氨酸、鸟氨酸、γ-氨基丁酸、胱硫醚和瓜氨酸的含量却显著下降,比滞育期分别减少88.99%、76.15%、78.15%、100.00%和100.00%. 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用于合成胚胎发育所需的蛋白质;而精氨酸,鸟氨酸,γ-氨基丁酸,胱硫醚,瓜氨酸含量的下降意味着滞育即将解除.滞育期间,精氨酸、鸟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保持着较高的含量,说明这些氨基酸可能是重要的耐寒物质.与多数滞育昆虫不同的是,精氨酸在滞育期含量最高,脯氨酸在滞育后的胚胎发育期含量最高,表明具有专性滞育特性的越北腹露蝗有着自己独特的氨基酸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7.
烟实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烟实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甘油、血淋巴蛋白、糖原、脂肪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预蛹阶段,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甘油含量差异不显著,3日龄和5日龄的滞育蛹甘油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蛹;滞育蛹血淋巴蛋白含量略高于非滞育蛹,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滞育预蛹的糖原显著高于非滞育预蛹,但发育至3日龄时急剧下降,发育至5日龄时糖原含量仍保持在3日龄的水平,非滞育个体的糖原含量从预蛹发育到3日龄蛹时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而发育至5日龄时,糖原含量急剧下降;滞育蛹脂肪含量高于非滞育蛹,二者在预蛹期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叶螨滞育的研究进展。明确了叶螨的滞育多为兼性滞育。滞育螨态是由种的遗传性所决定。多为卵滞育或受精雌成螨滞育,卵和受精雌成螨均能滞育的种类较少,未见有以幼、若螨滞育的种类。论述了环境因素(光周期、温度、寄主营养)对叶螨滞育的影响和滞育解除的条件。并对叶螨滞育的机制和滞育期的生理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滞育前后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滞育激素的变化规律,探索豆天蛾滞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以豆天蛾江苏种群的老熟幼虫作为供试虫源,分别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测定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滞育相关激素水平。【结果】随着豆天蛾滞育进程推进,体内糖原含量不断降低,在滞育解除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豆天蛾体内的单糖和可溶性蛋白及脂肪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滞育期降到最低,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育解除后,豆天蛾体内的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和豆蔻酸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均超过9000μg/g。此外,豆天蛾体内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在不同滞育时期也有一定变化,随着滞育进程的推进,JH滴度逐渐降低,而MH滴度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豆天蛾滞育形成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MH大量增加,同时JH...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多份资源品种进行了不同采卵方式,不同产卵时期、不同浸场时间等试验,调查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力。结果表明,自然产卵的着色卵率高于剖腹卵,二化性品种浸汤,20分钟的着色卵率明显高于浸汤2分钟和5分钟的,多化性品种浸汤5分钟的效果则已接近20分钟;不同产卵时期对着色卵率的影响幅度不大,但有早产卵孤雌生殖力较强的倾向;品种类型孤雌生殖力则表现二化性品种强于多化性品种,有滞育性品种强于无滞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