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7株鳗鲡致病性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胞外产物及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致病性气单胞菌的致病力与其胞外产物和毒力因子之间的关系,联合利用PCR、SDS-PAGE、平板扩散及分子进化等方法对7株鳗源气单胞菌的胞外毒力因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7株致病菌所含有的胞外毒力基因(hly、aer、ast、act、alt、ahpA、epr和exu)在种类和数量上差异显著,其中hly可能是鳗源气单胞菌重要的致病因子;不同致病菌的胞外蛋白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存在差异,其中分子质量约为50.7ku的蛋白,其分泌量高且在鳗源气单胞致病菌中较保守;该7株致病菌胞外产物均具有溶血、酪蛋白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胞外产物活性与毒力基因的分布一致;胞外毒素基因hly和ahpA具有较高的属间保守性,而exu则具有较好的种间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巴马拟缨鱼暴发性死亡的原因,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巴马拟缨鱼健康养殖提供保障.[方法]从病源地采集患病巴马拟缨鱼样本,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心脏、肝脏和脾脏等组织病料中分离优势菌株,经形态特征观察、API 20NE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PCR扩增分析后,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以确定其致病力,最后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药敏性.[结果]从患病巴马拟缨鱼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BM178),综合其形态特征、API 20NE生理生化鉴定谱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经腹腔注射感染BM178菌株后,巴马拟缨鱼的胸鳍、腹鳍和臀鳍基部不同程度出血,肛门红肿,剖检可观察到内脏团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脾脏肿大和肠道充血等症状,与自然发病巴马拟缨鱼的症状基本一致;BM178菌株对健康巴马拟缨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1.26×102 CFU/g.在BM178菌株中6种常见毒力基因(hly、aer、act、alt、ahp和ahal)的检出率为100.0%,即毒力基因型为hly+aer+act+alt+ahp+aha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M178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多西环素、诺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氟苯尼考等7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G已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巴马拟缨鱼暴发性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实际生产中可选用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或氟苯尼考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西全州县飞机坪鱼种场患病禾花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致病性、耐药特性及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为细菌引起的禾花鲤疾病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患病禾花鲤的肝脏、心脏和肾脏等部位取样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菌株的致病性,API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细菌鉴定,细菌的耐药特性试验为K-B纸片扩散法,毒力基因以PCR扩增法检测。【结果】从患病禾花鲤中分离到2株致病力很强的病原菌株TH1和TH3,对健康禾花鲤的致死率均为100.00%;经生化和分子鉴定,2株分离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7966(NR 118944)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度99.80%;2株菌株对硫酸新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4种药物不敏感;TH1携带所检测的hly、Aer、Alt、Act、ahal和ahp 6种毒力基因,TH3只携带hly、Aer、Alt、Act、ahal 5种基因。【结论】引起广西全州县飞机坪鱼种场禾花鲤大批死亡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2株菌株TH1和TH3的毒力基因型分别为hly~+ Aer~+ Alt~+ Act~+ ahal~+ ahp~+ 和hly~+ Aer~+ Alt~+ Act~+ ahal~+ ahp~-,对健康禾花鲤的致死率均为100.00%,对硫酸新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4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的鉴定、毒力及溶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溃疡病的鳜肾脏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细菌编号为GYK1。此株病菌人工感染鳜、银鲫、剑尾鱼,实验鱼出现出血、肌肉坏死或溃疡症状;腹腔注射攻毒,对鳜、银鲫、剑尾鱼、小鼠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33×104、1.06×105、1.26×105、1.05×106CFU/g;菌培养液上清能溶解鳜、加洲鲈、银鲫、小鼠、兔、绵羊、人O型血等的红细胞,在绵羊血平板上为β 溶血,不同代次和保存条件的细菌溶血性稳定。细菌在电镜下的形态、生化特性和ID32E系统自动鉴定的结果均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PCR扩增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的毒力基因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进一步说明此株病原细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实验结果表明,GYK1是一株毒力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的鉴定、毒力及溶血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患溃疡病的鳜肾脏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细菌编号为GYK1。此株病菌人工感染鳜、银鲫、剑尾鱼,实验鱼出现出血、肌肉坏死或溃疡症状;腹腔注射攻毒,对鳜、银鲫、剑尾鱼、小鼠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33×104、1.06×105、1.26×105、1.05×106CFU/g;菌培养液上清能溶解鳜、加洲鲈、银鲫、小鼠、兔、绵羊、人O型血等的红细胞,在绵羊血平板上为β 溶血,不同代次和保存条件的细菌溶血性稳定。细菌在电镜下的形态、生化特性和ID32E系统自动鉴定的结果均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PCR扩增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的毒力基因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进一步说明此株病原细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实验结果表明,GYK1是一株毒力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为对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全年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扩增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调查中共分离到7株嗜水气单胞菌(AP40301、AP40401、AP40402、AP40403、AP40501、AP40502和AP40503),且均含有气溶素基因(aer A);ERIC-PCR结果进一步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存在独立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Ⅰ型分离株中有3株来自绥中,1株来自兴城,Ⅱ型分离株3株均来自兴城;人工感染试验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均具有强致病性,致病率为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大菱鲆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草鱼暴发性出血病病原分离、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草鱼体内分离到致病菌株Jxsks1,该菌株对草鱼的LD50值为2.3×103CFU/g鱼体质量,为强致病菌;经生理生化、16S r DNA和gyr B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分型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迄今未见报道的类型。选取丝氨酸蛋白酶ahp、热稳定性肠毒素ast、气溶素aer A、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鞭毛基因fla、脂酶lip等6种毒力基因特异性引物对该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其毒力基因型为aer A~+、alt~+、ast~+、ahp~+、lip~+、fla~-。选取2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对硝基呋喃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中度敏感,对第一代头孢类、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和洁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8.
气溶素和溶血素是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为建立检测食用鱼类产品中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aer A)和溶血素基因(ahh1)的技术,本文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28个来源于食用鱼类产品的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样本(包括鲤鱼片、水、鲫鱼片、鳟鱼片、鲢鱼片、鲑鱼片和带鱼片),并用标准菌株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5和分离于死蟒蛇的带有β-溶血性毒素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样本(100%)被证实携带嗜水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356个碱基对),所有嗜水气单胞菌样本(100%)被证实携带ahh1毒性基因(130个碱基对),26个嗜水气单胞菌样本(93%)被证实携带aerA基因(309个碱基对)。本研究证实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广泛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鱼类产品中,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区养殖淡水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S选择性培养基和针对16S rDNA与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技术,对采集于辽宁省不同地区、不同鱼类、不同症状病鱼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验证试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51株临床样本中有26株分离菌扩增得到68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0.98%,占绝对的优势,其中以出血症状为主的病鱼分离的菌占23.99%,以肠炎为主症状的病鱼分离菌占17.99%,以烂鳃症状为主病鱼分离菌占9%。2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17株同时扩增出252 bp大小的气溶素基因(aerA),表明这17株分离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均有毒力且毒力大小差异明显。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对先锋V耐药率高达90%,对新生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6.2%,42.7%,37.5%,31.1%,而对氟哌酸、链霉素、庆大霉素则较敏感。该结果对建立片区病原库,揭示辽宁地区淡水养殖鱼类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地理分布、毒力大小、耐药性差异,进而弄清嗜水气单胞菌的表型、基因型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地区牛源大肠杆菌(E.coli)O157∶H7分离株携带毒力因子的情况,针对大肠杆菌O157∶H7的hly A、eae A、stx1和stx2毒力基因设计合成了4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对前期分离的15株牛源E.coli O157∶H7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6株牛源E.coli O157∶H7的基因型为hly A+/eae A+/stx1-/stx2+,1株分离株的基因型为hly A+/eae A-/stx1-/stx2+,8株分离株的基因型为hly A-/eae A-/stx1-/stx2-。表明河南地区牛源E.coli O157∶H7至少有3种毒力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借鉴Meta分析法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有关鱼源、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7种毒力基因的相关研究数据,探讨鱼源、鳖源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点及为研制嗜水气单胞菌多价DNA疫苗提供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受养殖对象的种类和生长环境影响;南方和北方地区鱼源嗜水气单胞菌以毒力基因astA、altA、aerA和hlyA分布较为广泛,南方地区鳖源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hlyA、actA和aerA分布均较为广泛,可分别作为制备鱼源和鳖源嗜水气单胞菌多价DNA疫苗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从江苏省常州市团头鲂养殖池塘鱼体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鱼体肠道、体表黏液、鳃、腹腔、肝脏、肾脏等,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浮游生物等)分离鉴定了56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ueronii),分析56株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并比较了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维氏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56株维氏气单胞菌中使团头鲂的48h死亡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有26株,为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的病原菌之一.(2)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溶血索基因hly的检出率分别为26.8%、48.2%,具有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19.6%;(alt+、hly+)、(alt+、hly-)、(alt-、hly+)、(alt-、hly-)4种毒力基因菌株型48h致死率分别为41.8%、35%、32.3%、29.2%,表明死亡率与这2种毒力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维氏气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率也分别高达94.6%、94.6%、91.1%,只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64.3%、48.2%.(4)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毒力基因比较结果显示,鱼体上菌株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30.4%、hly47.8%)大于外界环境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10%、hly40%);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抗药性呈现出一个特点,即鱼体上分离到的菌株耐药率(67.2%)要明显大于外环境中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40%).  相似文献   

13.
用PCR技术对 5 2株不同来源和不同毒力的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aer基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 ,b、d、e和 g四种生化型的嗜水气单胞菌含有特异的 2 0 9bp片段 ,而c和f两种生化型和其他鳖源致病菌却呈阴性反应 ,显示并非所有的嗜水气单孢菌都有aer基因 (产生气溶素 )。  相似文献   

14.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耐喹诺酮类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毒力基因及引起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及毒力基因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等,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4月,查找收集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及其毒力基因、致病机理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发布的RevMan 5.3进行常规Meta分析,以加拿大卫生药品技术总署编写的ITC软件进行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1篇文献,其中有19篇检测了致病菌株的毒力基因,含457株菌株;11篇检测了致病菌株的耐药基因,共101株菌株;8篇检测了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共88株菌株。我国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astA基因91.30%、altA基因80.42%、aerA基因72.77%、hlyA基因66.85%、actA基因62.13%、ahpA基因56.18%、ahaI基因53.04%。淮河以北地区主要以hlyA基因为主,检出率(67.31%)显著高于淮河以南地区(P<0.05,下同),且高于全国平均检出率;淮河以南地区主要以actA基因为主,检出率(93.59%)显著高于淮河以北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检出率。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为:qnrB基因50.00%、qepA基因32.00%、qnrS基因27.91%、qnrA基因6.98%、qnrC和qnrD基因未检出。 gyrA83位点单突变检出率显著高于gyrA83、parC87双位点突变检出率[OR=0.49,95% CI(0.08,3.09),P=0.008]。【结论】我国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子检测方法为:淮河以南地区以毒力基因actA和aerA为致病性强的判断标准,淮河以北地区以毒力基因hlyA和aerA为致病性强的判断标准。目前我国耐喹诺酮类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突变位点主要是gyrA83单位点突变和gyrA83、parC87双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6.
欧鳗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0年夏季福建地区许多鳗场养殖的欧洲鳗暴发以脱粘、败血为主要症状的疫病,从不同来源的濒死鳗鱼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细菌的形态学、生化分析和补充试验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各项指标,PCR检测4株分离菌均扩增出特异性的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及胆酶基因(Lip)760bp片段,进一步证实这些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并存在毒力基因。人工造病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M00081205①的菌体纯培养物和胞外产物对昆明小白鼠和欧洲鳗分别具有中等和高度的致病力,初步证实嗜水气单胞菌是欧鳗夏季爆发性疫病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检测食用鱼类产品中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aerA)和溶血素基因(ahh1)的技术。气溶素和溶血素是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多重PCR技术被应用于检测28个来源于食用鱼类产品的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样本,包括鲤鱼片,水,鲫鱼片、鳟鱼片、鲢鱼片、鲑鱼片和带鱼片。该研究使用标准菌株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5和分离于死蟒蛇的带有β-溶血性毒素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作为对照。所有菌株样本(100%)被证实携带嗜水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356个碱基对)。所有嗜水气单胞菌样本(100%)被证实携带ahh1毒性基因 (130个碱基对)。26个嗜水气单胞菌样本(93%)被证实携带aerA基因(309个碱基对)。本研究证实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广泛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鱼类产品中,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碳酸氢钠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未添加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对照组,添加0.024、0.048、0.072、0.096和0.120 mol/L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实验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3个主要毒力基因——溶血素基因(AHH-1)、气溶素基因(Aer A)和弹性蛋白酶基因(ahyB)进行相对表达分析。结果表明,5个实验组嗜水气单胞菌的AHH-1、AerA和ahyB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基因表达呈逐渐下调趋势。人工感染结果表明,添加碳酸氢钠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表明毒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以采自湖北长阳、宜都、钟祥、洪湖、应城、新洲、鄂州和通山8个地区的91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研究对象,应用ERIC-PCR技术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能扩增出5~8条带,所有扩增出的条带数呈正态分布。91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分为28个基因型;其中,XII和XVI基因型菌株降相对最多,占42.8%,在湖北地区嗜水气单胞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山分离的4株菌株分为IV、V和VI三种基因型,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为70%左右,且ERIC指纹图谱与其他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推测嗜水气单胞菌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