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黄颡鱼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及实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锋 《饲料研究》2000,(11):40-41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ridraco(Richardson)是一种淡水小型底层鱼类 ,是市场上的一种畅销水产品 ,近年来 ,由于过度的人工捕捞 ,天然水域的生产量已很低 ,进行人工养殖技术开发迫在眉睫。1 黄颡鱼人工养殖的可行性1 1 黄颡鱼含肉率和营养价值高鱼类作为一种食品 ,向人所提供的可食部分主要是躯体的肌肉 ,因此 ,含肉率的高低高就成为评价鱼类的品种、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据黄峰等 (1999)测定 ,黄颡鱼的含肉率变动于 6 6 47%~ 6 8 41%之间 ,平均为6 7 5 3% ,与鳜鱼 (6 7 6 2 % )、尼罗罗…  相似文献   

2.
瓦氏黄颡鱼(PEL TEEBAGRUS VACHELLIRI CHARDSON),又称江黄颡鱼,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二日龄瓦氏黄颡鱼体重可达300-600g,最大个体达1850g。瓦氏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汤呈乳白色,浓而不腥,鲜中带甜,无鱼腥味和肌间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我站经过6年在不同面积的池塘成鱼养殖,总结出一套成鱼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eo(Richardson)]又名黄姑鱼、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鳞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heobagrus),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李明锋等,2010)。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问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祁保霞,2009),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养殖。黄颡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两种,池塘养殖又分为池塘精养与池塘混养。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本文以珠三角地区黄颡鱼养殖为例,简要介绍黄颡鱼池塘精养的几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又称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在黑龙江省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养殖高效鱼类品种。黄颡鱼在黑龙江省的池塘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1年进行鱼苗培育,第2年进行鱼种培育,第2年进行成鱼养殖。湖泊、水库少量放养黄颡鱼,一般经过2年即可养至商品鱼。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体长123~143mm,昼伏夜出。杂食,食物多为水生昆虫、小鱼等小型底栖无脊椎水生动物。黄颡鱼味美市场前景好,多出口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取得了较佳的经济效果。本文对黄颡鱼的养殖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又称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在黑龙江省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养殖高效鱼类品种。黄颡鱼在黑龙江省的池塘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1年进行鱼苗培育,第2年进行鱼种培  相似文献   

7.
四、黄颡鱼的养成技术 (一)池塘主养 凡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土池、水泥池均可养殖黄颡鱼。一般池塘水深1.5米左右,面积的大小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0.5~4亩均可以。池塘在放养前10~15天,用200克/平方米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黄颡鱼养殖业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病害频发给黄颡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颡鱼营养免疫研究的进展,旨在为黄颡鱼养殖及饲料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池塘高密度养殖黄颡鱼的生长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鲿科和黄颡鱼属.作为一种肉味鲜美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鱼类,近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养殖,也取得较为显著的养殖经济效益.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不同地区黄颡鱼的池塘养殖主要在放养密度、商品鱼上市规格和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也导致养殖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是一种适温性很强的鱼类品种,但因为其本身是无鳞的,容易受到水体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水质、肥料、饲料等进行科学配置,认真做好池塘消毒、肥料投施、鱼种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黄颡鱼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效率。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属底层鱼类,是典型的温水性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优质水产品之一。近几年由于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野生资源和养殖产量有限,黄颡鱼的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专业养殖黄颡鱼效益可观,现将其养殖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尝科,黄颡鱼属。俗称嘎鱼,又称黄姑、昂刺鱼、黄鳍鱼、黄腊丁、英文名:Yellow canfish。其背鲑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出血、肿胀、并引起发烧,半小时后疼痛消  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集约化养殖高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颡鱼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著称,是一种小型的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通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2007年笔者在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渔场进行了黄颡鱼集约化养殖高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又名黄刺骨、黄菇鱼等,为鲶形目,鲶科,黄颡鱼属。该鱼为底栖杂食性鱼类,体型小,无细刺,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该鱼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且价格高,当前野生鱼日趋稀少,有较广阔的养殖前景。2007年我们用专业厂家生产的黄颡鱼专用膨化饲料进行9个月网箱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又称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胸鳍和背鳍有锯齿状的硬棘,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多为小鱼,昼伏夜出。曾经是养殖水体中清除的对象,后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天然产量  相似文献   

18.
1黄颡鱼 黄颡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尾鲜美,少肌间刺的特点,常年市场价格每千克20—30元/千克。黄颡鱼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含有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普遍认为黄颡鱼有消炎、镇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长湖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面积140km^2。2010年5—12月,收集长湖黄颡鱼552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湖黄颡鱼1龄鱼平均体重为雌鱼22.0g、雄鱼20.2g,2龄鱼平均体重为雌鱼37.9g、雄鱼49.4g;长湖黄颡鱼1-4龄鱼的平均生长常数雌鱼为0.249、雄鱼为0.518,雄鱼的生长常数超过雌鱼的1倍多;各年龄段的生长率相比,以2龄鱼的生长率最高,雌鱼为19.7%、雄鱼为32.8%,黄颡鱼人工养殖宜用2a生长周期;长湖黄颡鱼2龄性成熟,绝对繁殖力为1729—12412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79—91粒住,繁殖力系数F=2.324L^2.871.研究表明长湖黄颡鱼生长速度优于鄱阳湖及洞庭湖黄颡鱼,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国家级湖北窑湾黄颡鱼良种场重要的种质资源来源。  相似文献   

20.
蛋白水平对黄颡鱼体成分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elet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鳞科,黄颡鱼属,是一种小型底栖杂食性偏食动物性饵料的优质名贵经济鱼类,现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工养殖对象之一。随着养殖规模化的推进,黄颡鱼的营养与饲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就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黄颡鱼饲料利用和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黄颡鱼饲料利用和鱼体生化成份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的养殖和营养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