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猪业》2008,3(12):65-65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未的。直到今天,有野猪出没的山区,在繁殖季节野猪常与家猪混群交配,并能产生正常后代,这是个明证。但是中国家猪起源于何种野猪,争论不已。有人认为中国家猪来源于亚洲野猪,也有人主张中国家猪来源于欧洲野猪,也有人认为中国四川地方猪种来源于亚洲野猪等等。  相似文献   

2.
特种野猪是选用优良野猪与优良家猪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它不同于家猪,形似野猪。家猪的祖先是野猪,我国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家猪遗传进化过程中,野猪的某些优秀品质和基因逐步退化,而野猪本身肉粗皮  相似文献   

3.
<正>野猪与家猪一样,在动物学中的分类属偶蹄目,猪科,猪属。现代家猪的起源就是野猪,进过上千年的驯化和改良而形成的。野猪在我国的分别较为广泛,在我国的华东、华南、华北山林中均有较多存在。野猪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或与家猪杂交后的野猪,外形与野猪类似,而与家猪差异明显,并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家猪的祖先是野猪,我国将野猪饲养驯化为家猪,已有500O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家猪遗传进化过程中,野猪的某些优秀品质和基因在慢慢地退化,而野猪本身因肉粗皮厚,口感差等诸多原因,不适宜单纯驯养推广。新生代野猪,集家猪、野猪之长,营养丰富、野味浓厚,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野猪和家猪作“红娘”的是宁波南方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永明。杨永明1993年秋,以1头雄性野猪为父本,3头雌性家猪为母本,成功地培育出第一代3股杂交仔猪25只,被取名为“南方牌”混血猪,显示出杂交优势;既继承了野猪瘦肉率高、适应性强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一、家猪的起源及演变世界上现有的各种家猪,都是从野猪驯化而来的,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野猪在动物进化的自然谱系中,属于一个物种。自从地球上最早出现野猪以后,由于不断扩大分布到具有不同自然条件的不同地理区域,又变异分化为若干地理亚种,如:欧洲野猪(Sus serofa ferus)、亚洲野猪(Sus vittatus或Sus indicus)、地中海野猪(Susmediteraneus)、还有我国的华南野猪(Sus chirodouta)、华北白胸野猪(Sus leuco-  相似文献   

6.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野猪具有肉质好、抗病力强的特点,家猪具有繁殖力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的特点,家猪和野猪杂交不仅可以克服野猪繁殖力低与生长缓慢的缺点,还可以克服家猪肉质差、抗病力弱的缺点.合理开发野猪资源,不仅可以更合理地保护野猪资源,还可相应减少野猪对农作物所造成的损失[1].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野猪资源,于2004-2005年在长江大学种猪场开展了家猪和家野杂交猪的生理指标及血液中几种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冬杰 《猪业科学》2010,27(5):98-99
无论是在养殖生产还是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有效的区分野猪、家猪以及野家杂交猪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野家杂交猪因其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性与野猪非常相似而很难区分.本研究采用PCR-Accll-RFLP和PCR-BspHI-RFLP技术,检测了野猪、民猪、长白猪、野猪(♂)×长白猪(♀)和野猪(♂)×北京黑猪(♀)共计142头个体的MC1R基因型.结果表明,野猪的Accll/BspHI基因型组合BB/AA型为野猪所特有的,其他猪种内均不存在该种基因型组合,此方法可有效的区分野猪与家猪和野家杂交猪.  相似文献   

8.
《中国猪业》2011,(1):73-73
本刊译:据兽医微生物杂志报道,猪的圆环病毒2型是引起猪圈环病毒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该病毒在家猪和野猪中都存在。野猪也可以患病毒血症.病毒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因此野猪可以作为家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源。我们似设圆环病毒2型在野猪和家猪循环是截然不同的.也就说该病毒在野猪和家猪上感染传播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特种野猪"是以纯种野猪为父本,以家猪为母本进行杂交,经过多次选育、驯化,最终进成基因较稳定的野猪,公猪和母猪均可长期做种猪繁殖。其不同于家猪,外形似野猪,故取名为特种野猪。"特种野猪"既保持了纯野猪肉质鲜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优势,又具有家猪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家猪的起源和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相运 《畜牧兽医杂志》1998,17(3):16-18,39
本文论述了家猪的起源和驯化,家猪起源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7个野猪亚种。西南亚、中国及东南欧是家猪起源较早的三个中心。野猪驯化为家猪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红  刘娣 《猪业科学》2012,(11):108-108
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为偶蹄目猪科动物,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新奇、绿色的食品,野猪肉由于其特殊的口感开始走入人们的餐桌。但野生的野猪资源有限,不能无限度地开发,因此适量捕捉野猪进行圈养驯化和繁殖,将饲养的野猪或将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后代供给市场,成为养殖业正在兴起的一个项目。虽然野猪与家猪是同科同属的动物,但由于野猪未经人类驯化,饲养管理中还是与家猪的饲养存在  相似文献   

12.
《湖北畜牧兽医》2005,(1):49-49
特种野猪 经家猪和野猪杂交而来的特种野猪经人工几代驯化后,基因稳定,既保持了野猪瘦肉率高(为 86%,是家猪的 2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食性杂、耐粗饲等优势,又克服了野猪季节性发情,产仔少、生长慢、不易饲养及家猪疾病多等缺点,是目前新兴最热门的特养品种之一。目前野猪  相似文献   

13.
1.野猪的饲养将公野猪母野猪放入圈舍内人工驯养。野猪胆小,初时怕人。为了改变它的这一弱点,一般采用购买小型野猪进行驯养,其体重大都在10~22千克,因这种野猪月龄不大,容易驯化,可塑性极强。在驯养过程中,最好将一多半野猪和一少半家猪混群饲养,比例为8∶2。在这样的环境下,幼野猪与同等月龄的家猪会很快合群,让家猪带着幼野猪进行活动和采食。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一般仿照家猪日喂2次。因其野性习惯,善于采吃生食,在农家中常见的嫩玉米、红高粱、冬瓜、土豆、地瓜、花生秧、地瓜秧、谷穗、南瓜、茄子等都是它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猪业》2008,3(11):70-72
猪为哺乳纲,偶蹄目,猪科,杂食类动物。可分野猪和家猪两类,一般我们称猪多指家猪,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猪体肥,皮厚,长有稀而短的鬃毛。肢短,蹄有4趾,仅两趾有功能。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猪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猪的平均寿命为20年。野猪与家猪区别不大,只是家猪的獠牙不如野猪发达。野猪可活到2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已有5000多年历史。野猪肉香味浓、营养丰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后腿肉的脂肪只有家猪的50%,含有17种氨基酸,人体最重要和必须的脂肪酸亚油酸是家猪的2.5倍。在开发外向型经济和绿色肉食品、旅游经济产品的今天,发展野猪生产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血清生化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取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20头,对其血清中10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的GLU、CREA、TG、AST、ALT均高于家猪,说明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GLU代谢高,肌肉代谢产物较多,氨基酸代谢旺盛。UN含量与家猪含量基本接近,说明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的蛋白质代谢一切正常。TP、AKP、CHOL含量均低于家猪,说明长白山野猪与吉林本地黑猪杂交后代生长较家猪慢,瘦肉率高于家猪。  相似文献   

17.
野猪在动物分类学上属偶蹄目,猪科,猪属,是家猪的祖先。世界上的野猪分为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野猪的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我国主要有华南野猪、台湾野猪、华北野猪、东北白胸野猪和矮野猪等亚种分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遗传资源。鉴于野猪生态、生存空间日渐减少,现存数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野味的需求,加之野猪某些特殊性状和特征,促发了人们对野猪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特种野猪:经家猪和野猪杂交而来的特种野猪经人工几代驯化后,基因稳定,既保持了野猪瘦肉率高(为86%,是家猪的2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食性杂、耐粗饲等优势,又克服了野猪季节性发情、产仔少、生长慢、不易饲养及家猪疾病多等缺点,是目前新兴的热门的特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特种野猪是由优良雄性野猪与优良瘦肉型猪或地方良种猪杂交而成的杂交野猪品种,兼具家猪和野猪的部分特性,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和较高的市场价值。主要对特种野猪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以期对特种野猪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野猪与高坡黑猪杂交F1代性状情况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猪是家猪的远祖,经过长期的驯化、培育,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用途不同的猪种.为合理利用现有的野猪资源,探索开发和保护我省地方优良猪种的有效途径,从2003年开始,我们引进野猪公猪与高坡黑猪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其子代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上的变异情况以及在饲养管理中的技术要点,现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