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以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12.74±0.14)g的齐口裂腹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75、150、300 mg/kg胆汁酸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表明: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WGR、SGR、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150 mg/kg时,WGR、SGR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6.63%和1.69%/d;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300 mg/kg时,PER达到最大值,为1.64%;FCR则在胆汁酸添加水平为75 mg/kg时有最小值,为1.56。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WGR、SGR、PER和FCR最佳时的胆汁酸添加水平分别为186.83、192.86、166.67和183.33 mg/kg。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肥满度(CF)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C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VSI、HS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全鱼及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其生长,改善其形体指标,减少其肌肉及肝脏中脂肪的沉积。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饲料中胆汁酸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66.67~192.86mg/kg。  相似文献   

2.
周兴 《饲料研究》2020,43(2):39-41
试验旨在比较颗粒饲料和杂鱼对牙鲆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89.5±4.7)g牙鲆鱼的300尾,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投喂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利用杂鱼进行投喂可显著提高牙鲆生长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以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颗粒饲料组(P0.05)。利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的牙鲆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肥满度(CF)以及肠体脂数(ISI)显著低于杂鱼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虽然可以提高牙鲆鱼生长性能,但饲料效率远低于颗粒饲料。使用颗粒饲料养殖可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适当的提高颗粒饲料的脂肪添加量会牙鲆鱼养殖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蛋白源,配制7个不同蛋白水平(25.06%、30.02%、34.96%、39.97%、45.09%、49.86%和55.05%)的饲料,分别表示为A1、A2、A3、A4、A5、A6和A7。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28.0)℃的条件下,对黄河鲤(♂)和建鲤(♀)杂交F1(平均尾质量11.52~11.56 g)进行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F1生长影响。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结果表明: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饵料系数(FCR)相反,到蛋白水平为39.97%时WGR和SGR最大,FCR最低,蛋白水平再增加,WGR和SGR降低,FCR增加,其中A4与A5和A3与A6的WGR无极显著差异,SGR在蛋白水平大于34.96%时无极显著差异;PER在蛋白水平为45.09%时最大,各组间无极显著差异,FCR在A4与A5、A3与A6和A2与A7无极显著差异,上述指标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以WGR、SGR、蛋白质效率(PER)和FCR为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表明:黄河鲤(♂)和建鲤(♀)杂交F1满足WGR、SGR和PER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1.6%~44.5%,满足WGR、SGR、PER和FCR最佳的蛋白水平为37%~42.3%。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胆汁酸对加州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数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2.67±0.22)g的加州鲈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胆汁酸添加量为0、75、150、225、300、450 mg/kg的饲料(L1、L2、L3、L4、L5、L6),每组设3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加州鲈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WGR和SGR达到最高,分别为206.09%和1.92%/d,较对照组提高了37.59%和22.29%/d(P0.05);胆汁酸添加量为225 mg/kg时,PER最大,为164.06%,较对照组提高了31.78%(P0.05),FCR最低,为1.56,较对照组降低了24.27%(P0.05)。以二次方程回归可知,WGR、SGR、PER和FCR取得最佳时,胆汁酸添加量分别为311.08、311.29、270.00、271.05 mg/kg。(2)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加州鲈肥满度(P0.05),降低了其脏体比、肝体比和脂肪沉积率(P0.05)。(3)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加州鲈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了其脂肪含量(P0.05),但各试验组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提高加州鲈WGR、SGR和FCR,促进其生长,并且可降低FCR料肉比;同时可促进加州鲈体内脂肪代谢,降低机体脂肪沉积,提高其肌肉品质及可食部分比例。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建议加州鲈饲料中胆汁酸的添加量为270~311 mg/kg。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用初重(104±8.9)g半滑舌鳎600尾,随机分3个处理组,每组设4重复,每重复半滑舌鳎50尾,分别投喂不同脂肪含量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121 d。结果表明:投喂杂鱼可显著提高半滑舌鳎生长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两种含量不同的颗粒饲料组(P0.05)。低脂含量的颗粒饲料(RQ)进行投喂的半滑舌鳎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和肥满度(CF)显著低于杂鱼和高脂含量颗粒饲料(CX)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可以提高半滑舌鳎生长性能。用低脂肪含量的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既能节省其饵料利用率,又能使养成阶段的半滑舌鳎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6.
酵母水解物对加州鲈幼鱼生长性能及免疫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对加州鲈幼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3.92±0.15)g的加州鲈540尾,随机分成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0.5%、0.9%、1.3%、1.7%和2.1%的酵母水解物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40.0%)、等脂(7.0%)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酵母水解物能提高加州鲈的生长性能。当其添加水平为1.3%时,加州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359.54%、2.54%/d和236.97%),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为1.7%时饲料系数(FCR)达到最低(为1.3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曲线回归分析表明,加州鲈生长性能最佳时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水平为1.51%~1.69%;一定范围内的酵母水解物能够改善加州鲈肝脏免疫能力。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为1.3%时,其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最高,而添加水平为1.7%时,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强,但1.3%~2.1%添加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加州鲈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酵母水解物最适添加水平为1.51%~1.69%。  相似文献   

7.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T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水平日粮添加不同粒度吡啶甲酸铬对育肥猪生长性感、胴体特性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51.8±3.45)kg的三元猪768头,试验采用2×4多因素方差设计,共2个脂肪水平(低脂和高脂),4个不同粒度吡啶甲酸铬水平(0 mg/kg,400 mg/kg粒度为320μm,15μm和50 nm的吡啶甲酸铬),其中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4头猪。试验共开展42 d。日粮添加吡啶甲酸铬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试验21 d肥猪的日增重(P<0.05);高脂日粮较低脂日粮显著提高了该阶段日增重(P<0.05)。日粮添加不同粒径吡啶甲酸铬显著提高了肥猪的屠宰率(P<0.05),吡啶甲酸铬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背膘厚度(P<0.05);不同粒径吡啶甲酸铬显著提高了腰肌深度(P<0.05),吡啶甲酸铬和脂肪水平对腰肌深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中添加吡啶甲酸铬的高脂日粮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腰肌深度(P<0.05)。日粮添加吡啶甲酸铬和脂肪水平对腰肌深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中添加吡啶甲酸铬的高脂日粮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腰肌深度(P<0.05)。日粮添加吡啶甲酸铬显著降低了稳态模型(P<0.05),而高脂日粮显著提高了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标(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吡啶甲酸铬可以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其中微米和纳米级吡啶甲酸铬可以改善育肥猪胴体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终末体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FW、WGR、SGR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PE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组外的其他各组(P 0.05)。FC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WGR、SGR和FCR最优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01%、34.09%和35.31%。2)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V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取得最小值。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VS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HSI、V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组(P0.05);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30%组(P0.05)。由此可见,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饲料利用率,增加饲料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01%~35.31%。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12.
研究饲料中脂肪和虾青素水平对血鹦鹉鱼体色和肝脏免疫酶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采用2×2因素试验设计,用豆油调节饲料脂肪水平,同时添加虾青素,配制4组试验饲料,分别为低脂无虾青素(LL-NA)、低脂高虾青素(LL-HA)、高脂无虾青素(HL-NA)、高脂高虾青素(HL-HA)。以初始体质量为(15.72±2.63) g的血鹦鹉鱼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投喂4组饲料,21 d后检测其体表L*值(亮度值),测定其肝脏抗氧化和部分免疫相关酶活力及虾青素沉积量。结果表明:脂肪和虾青素交互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GOT)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力存在显著影响(P0.05),SOD活力会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增强,随着虾青素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GOT和GPT活力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且均在LL-HA一组达到最大。脂肪和虾青素的交互作用对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溶菌酶(Lysozyme,LZM)活力存在显著影响(P0.05),AKP、ACP、LZM活力在LL-HA一组达到最大。脂肪和虾青素的交互作用对虾青素沉积量存在显著影响,在LL-HA组沉积量最大。脂肪和虾青素的交互作用对L*值无显著影响(P0.05),亮度值L*随虾青素含量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藻类用于海淡水鱼类的饲料添加剂 ,可提高鱼类生长和饲料效率 ,抗病且提高肉质。为此配制了 4种试验饲料 ,分别添加小球藻 0、1、2、4 %。试验用牙鱼平幼鱼平均个体重 (1.13± 0 .0 2 )g ,投饵试验 12周。测出投喂添加小球藻 2 %饲料的牙鱼平之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投喂添加小球藻 1%和不含小球藻的鱼。投喂添加小球藻 1%和 4 %饲料的鱼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 ,投喂添加小球藻 2 %和 4 %饲料的鱼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和整体脂肪含量均低于投喂不含小球藻饲料的鱼。试验结果证实 ,牙鱼平商品饲料中添加 2 %的小…  相似文献   

14.
酵母水解物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YHY)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8.19±0.27)g的草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饲喂YHY添加水平为0、0.5%、0.9%、1.3%、1.7%和2.1%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30.00%)、等脂(7.00%)的草鱼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适量的YHY添加量能提高草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降低草鱼饵料系数(FCR);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三次回归分析表明,草鱼生长性能最佳时YHY添加水平为1.53%~1.75%;YHY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粗脂肪含量(P0.05),改善肌肉品质。综合考虑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草鱼幼鱼饲料中YHY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53%~1.75%。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糖对白鲫生长、肝胰脏抗氧化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540尾体重(7.17±0.20) g的白鲫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糖水平为3.34%、8.56%、13.42%、19.12%、22.87%、28.14%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60 d。结果显示:白鲫的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特定生长率(SGR)在糖水平为22.87%时最大;而22.87%糖水平组饲料系数(FCR)最小,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体比(HSI)呈现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19.12%糖水平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强,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9.12%糖水平组丙二醛(MDA)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白鲫鱼饲料的适宜糖水平为19.12%~22.87%。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对杂交鳢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平均体重为10g的杂交鳢360尾,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投喂在高脂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7.5%和15.0%发酵桑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增加(P0.05);7.5%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SGR、PER和FCR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杂交鳢的摄食率(FR)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比、脏体比和肠脂比显著降低(P0.05),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高脂饲料中添加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杂交鳢的生长性能,而添加15.0%发酵桑叶会抑制杂交鳢的生长,但有利于肝脏健康,改善机体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7.
配制3个不同脂肪水平(4.5%、6.5%、8.5%)的实用饲料,在高脂肪水平(8.5%)饲料中添加0.1%复合降脂因子,组成4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为30%)试验饲料,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和复合降脂因子对罗非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胰脏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4.21±0.09) g的奥尼罗非鱼3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每组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在8.5%脂肪水平下添加0.1%复合降脂因子后,罗非鱼的PER显著升高(P<0.05),FCR显著降低(P<0.05).饲喂脂肪水平为8.5%的饲料会显著升高罗非鱼的肝脂和体脂含量(P<0.05),但在添加0.1%复合降脂因子后,罗非鱼的肝脂和体脂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肝胰脏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8.5%脂肪水平下添加0.1%复合降脂因子后,罗非鱼的肝胰脏GOT和GPT活性显著升高(P<0.05),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增加饲料脂肪水平会显著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但较高的脂肪水平会降低罗非鱼肝脏的生理机能;添加复合降脂因子能够显著改善罗非鱼肝脏的生理机能,进而促进生长.因此,复合降脂因子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保肝剂应用于罗非鱼的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蝉花菌质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清免疫能力、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大黄鱼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将初始体重为(273.07±14.90) g的180尾大黄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20尾。3组试验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IC0组,作为对照组)、基础饲料+2%蝉花菌质(IC2组)、基础饲料+6%蝉花菌质(IC6组)。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IC6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IC0组(P<0.05);IC2组的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IC0和IC6组(P<0.05);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2)与IC0组相比,IC2组肌肉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IC6组肌肉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IC0组相比,IC6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 <0.05);IC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连素对花鲈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能否作为添加剂缓解脂肪沉积。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为低脂饲料(LFD组)、低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LFD+BBR组)、高脂饲料(HFD组)和高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HFD+BBR组)。挑选360尾体质健壮、规格均一的花鲈[初始体重为(2.18±0.01) g],随机分到12个循环水养殖缸中,每缸30尾。用4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花鲈8周,每种饲料投喂3缸试验鱼。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末体重,并采集血清、肝脏等样品进行生化和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和低脂饲料相比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增重率、腹脂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而饲料添加黄连素之后显著降低腹脂率(P0.05),且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但饲料添加黄连素显著降低了鱼体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也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P 0.05)。对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高脂饲料显著上调了肝细胞调亡的相关基因表达(P0.05),显著下调了肝细胞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饲料添加黄连素后可恢复高脂饲料对这些基因的影响;此外,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可显著上调脂肪细胞的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高脂饲料会导致花鲈的脂肪过度沉积并损伤肝细胞,添加黄连素通过促进脂肪细胞的凋亡与自噬而缓解脂肪沉积,且黄连素还可以上调肝脏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脂肪分解;但黄连素会降低花鲈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及补充鱿鱼膏和甜菜碱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然后采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10%、15%、20%、30%和40%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05±0.23)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当鱼粉的替代量达到30%时,黄颡鱼的增重率、摄食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23.9%、11.2%、21.1%和22.9%,饲料系数显著升高9.5%(P < 0.5)。试验二: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玉米蛋白粉替代30%鱼粉为负对照组,在负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1%鱿鱼膏、2%鱿鱼膏、0.5%甜菜碱和1%甜菜碱,配制成6组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以6种试验料投喂平均体重(100±0.15)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鱿鱼膏对摄食低鱼粉饲料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显著提升效果(P > 0.05),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后,黄颡鱼的增重率和摄食率较负对照组显著提升33.9%和8.3%,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不同甜菜碱添加量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可知,玉米蛋白粉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而不会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当替代达到30%及以上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可以改善摄食和饲料利用。 [关键词] 黄颡鱼|玉米蛋白粉|鱼粉替代|鱿鱼膏|甜菜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