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利用RT-PCR从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致死产蛋鸭的肝、脾和卵泡膜等组织中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并利用10日龄鸭胚分离出病毒SC2013株。该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不凝集鸡红细胞;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GX2013G(Gen Bank:KM275941.1)的相似性在99%以上;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人工接种能引起2日龄雏鸭发病死亡并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SC2013株为致病性的鸭坦布苏病毒,在今后养鸭业中除注重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鸭的危害外,也应加强防止幼龄鸭感染。  相似文献   

2.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可造成蛋鸭、种鸭产蛋率骤降以及肉鸭发育迟缓,给养鸭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山东省博兴某蛋鸭场发生一起以产蛋率急剧下降和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特征的鸭病,为掌握发病鸭场的病原,通过对发病鸭场的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病毒分离与鉴定,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确定该鸭场的致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3.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产蛋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2013年开始形成较大危害,江西省内也于2015年左右分离到该病毒。为摸清鸭坦布苏病毒在吉安市内及周边的感染状况,2017年底开始,我们通过抗体检测为主的方法对吉安市内及周边未免疫鸭群进行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感染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讨鸭坦布苏病毒在感染蛋鸭卵巢、脾脏及泄殖腔分布规律,为疫苗研究和筛选提供参考依据,选用210只200日龄~220日龄无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蛋鸭,随机分为7组,1组~6组腿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液,7组腿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感染后第2、5、8、11、16、21天分6批次处死,取脾脏、卵巢及泄殖腔进行病毒分布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蛋鸭采食量、产蛋率均降低,并排有绿色粪便;剖检发现脾脏充血、肿大,卵巢萎缩,卵泡破裂,个别出现卵黄性腹膜炎;通过RT-PCR检测不同时间段卵巢、脾脏、泄殖腔等带排毒情况,并结合卵巢病变情况,可知本次试验中不同感染剂量的鸭坦布苏病毒在卵巢和脾脏内分别在第11天和第5天带毒最多,为今后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鸭坦布苏病毒病在贵州地区的感染及流行情况,试验应用鸭坦布苏病毒间接ELISA检测诊断技术对贵州地区养鸭场随机采集的8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地区鸭坦布苏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32.94%,其中蛋鸭阳性率为67.74%,肉鸭阳性率为12.96%。说明在贵州地区养殖的鸭群中存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7.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鸭坦布苏病毒奉贤分离株(FX2010)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传代培养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采用FX2010及其第100代(FX2010-100P)和180代(FX2010-180P)传代培养的病毒肌肉注射接种6月龄蛋鸭,观察接种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在鸭体内的分布,评价不同代次病毒对蛋鸭的致病力。结果显示,FX2010感染鸭发病非常明显,各脏器均有明显病理变化,FX2010-100P感染鸭表现较轻的临床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而FX2010-180P感染鸭未表现临床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FX2010组在大部分鸭的脾、肺、肾、脑和卵巢中都能分离到病毒,而FX2010-100P组仅在少部分鸭的脾、肺、肾和卵巢中能分离到病毒,在脑中分离不到病毒,FX2010-180P组仅在少部分鸭的脾中分离到病毒。研究表明传代毒对鸭的致病力逐渐降低,其毒力的降低可能与病毒在体内增殖能力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导致蛋鸭产蛋下降,甚至停产,雏鸭生产性能下降,出现神经症状。该病流行范围广,各日龄和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传播途径多样,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该病发病率高,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主要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病在中国蛋鸭群中的流行情况,笔者于2016年6~11月走访了中国蛋鸭养殖密集区域——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7省,了解了鸭坦布苏病毒在蛋鸭上的流行特点及危害程度,旨在找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并推广,为我国蛋鸭的正常生产保驾护航。一、病原特性在生物学分类上,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鸭坦布苏  相似文献   

12.
鸭坦布苏病毒病又称黄病毒病,是肉鸭常见疾病。本文对一例13日龄雏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变、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诊断及细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且病菌对氟氧沙星和头孢喹肟高敏,通过紧急免疫,并辅以抗生素和抗病毒中药治疗,经过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恩塔亚(Ntaya)病毒群。该病主要引起蛋鸭及种鸭发病,导致蛋鸭采食减少、产蛋率急剧降低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降低等。鸭坦布苏病毒除感染蛋鸭及种鸭外,还可引起樱桃谷肉鸭及北京鸭等多品种肉鸭发病,给中国养鸭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病毒的病原学鸭坦布苏病毒的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鸭坦布苏病毒病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将3批次鸭坦布苏病毒病亚单位疫苗的实验室制品分别以高、中、低剂量免疫雏鸭,并以高剂量免疫产蛋鸭。通过对免疫雏鸭食欲、精神状态、注射部位观察及体重增加情况的监测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免疫鸭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注射部位未见明显病变,体重增长情况与非免疫组鸭一致。对产蛋鸭的产蛋量与孵化率进行统计发现,疫苗对免疫后30 d内产蛋鸭的产蛋率和免疫后4~6 d入孵蛋孵化率无明显影响。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保护率为70%,中、高剂量组与商品活疫苗组的保护率均为100%,非免疫对照组鸭均表现为典型的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症状,其中4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该重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保护性。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赣州地区某种鸭场樱桃谷种鸭发生一起以产蛋下降、个别死亡、卵泡出血和肝脏、脾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我们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以建立的PCR、RT-PCR方法对该病例样品分别进行了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呼肠孤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检测,结果仅扩增出约330 bp大小的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条带和约680 bp大小的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结合临床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与呼肠孤病毒病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诸城市某养鸭场1 000余只雏鸭发病,首先对该鸭场的饲养、发病情况及发病鸭临床症状进行调查,对该鸭场送检的死鸭进行病理剖检,取病变明显的肝脏组织利用PCR(RT-PCR)进行多种禽病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与鸭坦布苏病毒(DTV)阳性,说明该鸭场发生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坦布苏病毒的混合感染。建议对发病鸭群进行隔离饲养,紧急接种鸭病毒性肝炎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以降低发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探求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鹅群出现产蛋性能下降,甚至引起死亡的发病原因,笔者对江苏及浙江省境内三家种鹅场的发病种鹅进行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观察,病料RT-PCR检测及细菌、病毒分离.经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观察主要为脾脏肿大,有大量坏死点;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液化、坏死;病料RT-PCR检测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病毒分离获得两株鹅源鸭坦布苏病毒.病因分析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是导致近期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种鹅产蛋性能下降及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骤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种鸭、蛋鸭、肉鸭,鹅偶有发生,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自2010年4月份在中国首次流行以来,给我国水禽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及剖检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1月,龙海市某金定鸭场189日龄、近7 000羽的初产金定鸭群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饮水正常、未见患鸭和死亡鸭、持续低产蛋率(产蛋率60%~63%),经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合鸭群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情况,确定该初产金定鸭群持续低产蛋率主要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病有关。对发病鸭群紧急免疫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近1个月后其产蛋率有较明显上升到近81%。对同场新进的22日龄金定鸭群免疫接种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于90日龄再免疫接种1次。按此方案,该蛋鸭场后续各批金定鸭群均未发生类似疫情。  相似文献   

20.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几年来主要威胁我国蛋鸭和种鸭养殖业的新发病毒病,华安县蛋鸭产业也遭受较大损失。该文主要将多年来华安县蛋鸭感染该病的防治体会进行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