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氨和亚硝酸盐对海水观赏鱼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是海水水族箱的主要去除目标。研究考察投加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可以明显缩短硝化功能建立的时间。投加菌剂的实验组水族箱可在9 d时间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亚硝酸氮在第七天出现峰值(37.4 mg/L),亚硝酸氮在第十五天降低到检测不出。不投加菌剂的对照组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需要25 d,亚硝酸氮在第二十五天出现峰值(36.6 mg/L),亚硝酸氮在第四十三天降低到检测不出。即实验组完成硝化功能建立需要15 d,而对照组则需要43 d。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后,海水水族箱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亚硝酸氮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缩短硝化系统建立的时间;在不投加菌剂的情况下,氨氧化细菌虽然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浓度降低,但由于亚硝酸氧化细菌生长更为缓慢,水族箱中亚硝酸积累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玉米芯同时作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人工强化生物反应器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循环养殖废水的脱氮效果,并对新型反应器脱氮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强化挂膜方式可明显缩短装置的启动时间,新型脱氮装置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氨氮可从(8.00±2.22)mg·L~(-1)降至3.50 mg·L~(-1),硝酸盐可从(31.50±1.57)mg·L~(-1)降至0.5 mg·L~(-1),较好地实现了高溶氧养殖废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人工富集培养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均较为成功,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延长,玉米芯表面生物膜菌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参与脱氮的硝化细菌菌属主要由亚硝酸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酸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酸球菌属(Nitrosococcus)3个属组成;丰度最大的反硝化菌属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副球菌属(Para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净化能力,改善对虾养殖水环境,利用3种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和2种生物膜载体(陶粒、纤维毛球)建立4个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系统,比较不同养殖系统硝化功能的建立过程及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净化能力,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各系统硝化功能建立后,24 h氨氮去除率较初期分别提高12.47%、13.95%、17.25%和17.65%。以纤维毛球为载体,投加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系统的氨氧化能力和亚硝酸盐氧化能力强于陶粒系统,24 h氨氮去除率分别高9.03%和9.06%。投放虾苗后,在30 d养殖周期内,各系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分别维持在0.20 mg/L和0.15 mg/L以下,硝酸盐氮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养殖系统生物膜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占比超40%;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系统中存在Nitrosomonas、Nitrospira和Nitrococcus等多种参与水体净化以及Algisphaera、Gemmatimonas和Paucibacter等参与有机质分解与对虾益生作用的类群。本研究可为减少养殖水体废物排放及降低水生环境污染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_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_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_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5.
水浮莲对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净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在可控条件下对水产养殖排放污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浮莲对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和COD均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各水质指标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2.4%、47.5%、23.2%、5.80%、51.5%和25.9%。  相似文献   

6.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是中国海域仅存的一种星鲽属鱼类,属于稀有品种,其自然资源匮乏.捕获量极少。而圆斑星鲽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开展人工养殖缺乏足够的苗种数量。在介绍圆斑星鲽的生物学特性、苗种繁育及其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当前圆斑星鲽存在的问题和养殖前景提出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上流式和下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污水,连续进行30 d,分析出水水质,并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和装置污染状况。研究了养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6项指标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从养殖污水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和稳定性上看,上流式优于下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在系统进水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7.62~8.2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0.62~0.65 mg/L、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54~0.59 mg/L、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23~0.27 mg/L、无机氮质量浓度为1.40~1.47 mg/L、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24~0.29 mg/L,水温为25℃~30℃时,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对养殖污水中6项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45.2%、88.9%、58.5%、78.8%、75.3%和25.1%。可见,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佳,亚硝酸盐氮和无机氮次之,化学需氧量和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差,活性磷酸盐去除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制的硝化细菌菌剂促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的挂膜启动,分析不同载体氨氮负荷、碳氮比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状况,并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草金鱼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自制硝化菌剂能够完成整个移动床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在接种15 d后使循环出水氨氮稳定在1 mg/L以下。单位体积载体氨氮负荷实验表明,MBBR能够在100 mg TAN/(L填料·d)条件下,使出水满足一般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氨氮0.5 mg/L,亚硝氮0.1 mg/L)。进水碳氮比在1以内时MBBR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在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经菌剂强化的MBBR能维持循环出水氨氮低于0.5 mg/L,亚硝氮低于0.05 mg/L。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0.
宋志文  徐敏  温少鹏  吴蕾 《河北渔业》2007,(11):29-31,60
研究自制硝化细菌制剂对水族箱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硝化细菌制剂对水族箱水质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实验组水族箱水质氨氮、亚硝氮、COD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后,水族箱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亚硝氮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在不投加菌剂的情况下,氨氧化细菌虽然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浓度降低,但由于亚硝酸氧化细菌生长缓慢,水族箱中亚硝酸积累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组合湿地系统对湖区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净化,以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减少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组合湿地系统由3个莲藕净化塘、1个生态沟渠和1个人工湿地组成,面积分别为2.1 hm2、1.47 hm2和0.52 hm2,其中净化塘莲藕的覆盖度分别为0%、30%、60%。沿程采样测定水化学指标。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TN、TP由初始值1.3 mg/L、0.76 mg/L降到0.4 mg/L、0.09 mg/L,去除率分别为41.5%、77.5%;NH4+-N、COD由初始值0.27 mg/L、42 mg/L降到0.06 mg/L、27 mg/L,去除率分别为77.7%、35%。研究表明,该组合湿地系统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可有效缓解南四湖的入湖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2.
野生圆斑星鲽的驯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野生的圆斑星鲽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野生亲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虾和冰鲜虾是野生圆斑星鲽很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与人工繁殖的鲆鲽类混养和及时药物处理可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试验共驯养野生的圆斑星鲽27尾,最终成活20尾,成活率为74.1%。  相似文献   

13.
预培养生物膜法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缩短新建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时间,通过预培养生物膜的方法获得已建立完全硝化功能的2.5 m3过滤材料,将其置于新建系统的生物过滤器中进行硝化细菌接种,系统放养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L innaeus)。结果表明:经12 d系统的硝化功能成熟,养殖池氨态氮维持在0.50 mg/L左右,亚硝态氮维持在0.10 mg/L以下,系统运行34 d,硝态氮上升至63.58 mg/L。18~48 d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养殖池出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44 mg/L,进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05 mg/L,一次性平均去除率88.64%。系统的日换水量1%。养殖1个月,美国红鱼成活率90.91%,养殖密度达28.65 kg/m3水体。预培养生物膜法有效缩短了海水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的时间,具有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系统运行稳定的特点,将使内陆地区开展海水鱼养殖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聚丙烯酰胺)、物理过滤(多孔沸石)、生物吸附(美人蕉等)等方法对中华鳖养殖废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试验结果: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6.34%、86.9%和82.17%,水体溶氧量(DO)上升到4.95 mg/L,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碳、氮、磷同步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温时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水温条件下的5倍.圆斑星鲽的适宜摄食温度为15~24℃,最佳摄食温度为18~21℃,每天的平均摄食率为鱼体重的1%左右.水温<18℃或>21℃时,摄食量开始迅速下降,到了12℃时,摄食率比最高时下降了80%左右,6℃时几乎不摄食.2~26℃水温是圆斑星鲽养殖生产的安全上下限.  相似文献   

16.
鲆鲽类产业技术需求调查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被调查单位总体概况 在回收的128份问卷中,辽宁29份,河北18份,天律7份,山东57份,江苏6份,福建11份.被调查单位数量分布与鲆鲽类主产区产量分布基本吻合,可反映出产业技术需求总体状况.从养殖单位性质看,被调查的128家养殖生产者中,16家为养殖企业,112家为个体养殖户.从养殖品种及其分布看,被调查养殖单位所养殖的鲆鲽类品种有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星突江鲽、条斑星鲽、圆斑星鲽、漠斑牙鲆以及欧鳎.其中101户养殖了大菱鲆,32户养殖了牙鲆,31户养殖了半滑舌鳎,2户养殖了星突江鲽,6户养殖了条斑星鲽,5户养殖了圆斑星鲽,2户养殖了漠斑牙鲆,1户养殖了欧鳎.  相似文献   

17.
圆斑星鲽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摄食习性等方面阐述了圆斑星鲽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圆斑星鲽的养殖技术,包括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温室养鳖池底质硝化细菌的分离及其硝化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温室养鳖池底质硝化细菌的富集,使其浓度达到10^7个/mL,用硅胶平板分离得到硝化细菌纯培养物。经鉴定主要有四种菌:硝化杆菌(Nitrobacter sp.)、硝化球菌(Nitrococcussp.);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和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同时,对四种硝化细菌的硝化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依次分别为78.7%、61.8%、74.3%和59.9%。而利用盐酸环丙沙星对硝化细菌硝化性能进行了干扰试验表明,0.4mg/L以上的盐酸环丙沙星,对亚硝化球菌和硝化球菌的硝化强度影响较大;同样浓度的抗生素对亚硝化单胞菌和硝化杆菌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d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26.95%和46.12%;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mg/L、1.13mg/L和1.53mg/L;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45.23%和63.10%,亚硝态氮(NO2-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mg/L、0.19mg/L和0.27mg/L;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