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热带农业》2010,(4):F0002-F0002
<正>为提高我国橡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能力,1999年,农业部农垦局启动了橡胶树优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协作工作。2000年10月,首次召开了适应性试种协作会,确定了适应性试种工作由农业部农垦局主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海南、云南、广东农垦总局参加。成立了适应性试种协作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以2004-2006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考察产量、变异系数、回归系数指标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农17属丰产、稳产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与豫麦49相比,其平均产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回归系数大,回归截距小,适于在河南省各地区高水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结合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为育种目标选育玉米新品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把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地方种与富含抗病、抗倒及耐旱等优良基因的PB类种质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育种创新策略。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LSC107’,与自育系‘宜99-19’杂交育成玉米新品种‘万德1号’。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且稳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利用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玉米地方种质与PB类自交系进行杂交重组选育的自交系具有很高的一般高配合力和较强的适应性,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为提高我国橡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能力,1999年农业部农垦局启动了橡胶树优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协作工作。2000年10月首次召开了适应性试种协作会,确定了适应性试种工作由农业部农垦局主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海南、云南、广东农垦总局参加。  相似文献   

5.
结合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为育种目标选育玉米新品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把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地方种与富含抗病、抗倒及耐早等优良基因的PB类种质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育种创新策略.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LSCI07’,与自育系‘宜99-19’杂交育成玉米新品种‘万德1号’.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且稳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利用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玉米地方种质与PB类自交系进行杂交重组选育的自交系具有很高的一般高配合力和较强的适应性,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沧麦15的生产特性,以2 a的区域生产试验产量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通过抗性鉴定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抗旱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184名农民工子女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个人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平均分为(3.17±0.37)分;学习适应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因素、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相关(|r|0.26,P0.01);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学习适应性,判定系数为0.33。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长麦251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更好的指导和推广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2011年山西省中部水地小麦和2012—2014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的区试试验结果为依据,以长4738和晋麦47号为对照,利用互作方差和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等方法分析了小麦新品种长麦251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长麦251具有高产潜力大、丰产性突出,稳定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是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结论]长麦251在山西省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辽地区水稻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鉴定参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以往只看丰产性、适应性,而对稳产性考虑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品种推广的盲目性,给农民、种子经营部门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进行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潍麦7号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生物学特性作统计分析,研究潍麦7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潍麦7号表现出丰产、稳定及适应性好的优点,但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地区)的不同,其产量、生态适应性又不尽相同。在推广种植潍麦7号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其产量三因素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潍麦7号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作用中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极端环境中进行植物叶片与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及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和当地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反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园生长良好的25种人工植被及其生境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综合研究植物叶片及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5种人工植被叶片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6.7±46.6)、(24.7±8.1)和(1.8±0.78) mg/g;叶片C:N、C:P及 N:P分别为(17.5±6.7)、(249.2±102.8)、(15.0±5.6)。其中豆科植物N含量极显著高于非豆科植物(P<0.001)。不同生活型植物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C、N、P含量在3种生活型的大小顺序为草本>灌木>乔木。C:N和N:P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乔木和灌木的C:P显著高于草本植物(P< 0.05)。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的叶片C:N、C:P都与相应的N、P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P<0.001),而叶片N含量与P含量的变化并不相关(P> 0.05)。土壤C、N、P养分元素含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N含量(<0.2 mg/g);土壤C与N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C与P、N与P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受极端环境的限制,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植被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全国陆地植物的平均水平,不同科和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2022年采用野外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包头市固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药用植物共有142种,隶属于46科110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共有13属19种,占总种数的13.38%。从植物性状来看,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最多,共85种,占总种数的59.86%。(2)全草入药的药用植物居多,占药用植物总数43.20%;苦味、寒性性味药用植物为主,分别占33.73%和40.23%;清热类、祛风湿类功效的药用植物较多,分别占总数34.20%和15.39%。(3)包头市固阳县有毒野生药用植物也较多,共17科21属,毛茛科的有毒药用植物最多。本项研究可以为包头市固阳县野生药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芳香植物,采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文献,发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芳香植物45科101属141种,约占我国芳香植物种数的20%,占全世界芳香植物3 600种的3.917%。其中裸子植物占3科5属5种,双子叶植物37科89属123种,而单子叶植物5科7属13种。分析这些芳香植物资源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的种类与来源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首次发现或引入时间及地点、地理来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共计84种,隶属30科,其中以菊科、柳叶菜科、豆科、茄科和旋花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 入侵植物繁殖方式多以种子进行繁殖,部分兼具无性繁殖能力; 首次发现或引入外来观赏植物时间较集中于1890-1969年,地点主要为中国一些沿海省份以及云南省,其地理上多来源于美洲; 属于高、中、低入侵危害等级的外来观赏植物分别有8种、56种和20种,中等风险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氮营养对褐飞虱在IR64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褐飞虱对不同含氮量的IR64稻株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寄主含氮量对褐飞虱种群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取食和产卵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无论褐飞虱饲养在高氮和低氮稻株上其雌成虫均显著偏爱在含氮量高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而若虫对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随着稻株含氮量的下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位置从叶鞘底部逐渐向上部转移,直至叶片中脉.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和成虫均偏向于较高的位置取食和产卵,而且不同的种群有明显差异.饲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在低氮稻株上的取食频次最高,褐飞虱种群的取食频率与其前期饲养的寄主有关.  相似文献   

16.
常绿植物具有四季常青、生长较慢、滞尘力强的特点。课题在对北京地区常绿植物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候相似论等引种原理,从国内外首次大规模引进具有应用潜力的常绿植物32个种及品种;并在北京地区进行了3年引种驯化试验、抗寒生理测定、越冬保护技术的研究,成功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气候特点的常绿植物共计12个种及品种;对常绿植物的越冬防寒设施进行了研究,得出最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塑料大棚;通过对常绿植物越冬过程中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及抗寒力的测定,得出植物的抗性与生理适应性是相关的;并选择北京植物园、首钢厂区绿化等地,进行了共计6200平方米示范工程和配置应用的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北京露地生长的常绿阔叶植物引种、驯化、筛选、栽培和示范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利用玉龙雪山的乡土植物资源及探讨乡土植物在玉龙雪山中高海拔地带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通过5年来在玉龙雪山景区开展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应性研究,以及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工作,笔者初步筛选出适宜于玉龙雪山景区种植,且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乡土植物143种。其中,乔木53种、灌木40种、草本45种及藤本植物5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乡土物种对于玉龙雪山景区进行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类似中高海拔地区选用乡土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也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长白山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29科、481属、1 063种、130变种、33变型,分别占中国药用植物科、属、种数的47.60%、22.71%、9.00%.其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61种,占本区药用植物总数的574%;多年生草本699种,占65.76%;东北道地药材25种,占2.35%;全草类、根类和根茎类药材,分别占47.60%,19.00%和11.01%;清热药类、祛风湿药类,分别占54.00%和11.01%.93.51%的种类分布在海拔450~1 000 m的红松针阔混交林中.优势科主要有菊科、毛茛科、百合科等.优势属主要有蓼属、乌头属、委陵菜属等.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探索植物种间和种内功能性状之间联系或权衡,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群落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塞罕坝保护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84个草本样方(1 m×1 m),测量了草本植物5个主要功能性状(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选取物种多度较高的优势种23种(C3植物13种,C4植物10种),进行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和种内变异分析。结果表明:5个功能性状在C3和C4草本植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C3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均大于C4植物。C3和C4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比叶面积种内变异系数较大。相对于C3植物,C4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变异系数总体较大表现出更高的可塑性。C3和C4植物一些功能性状在种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要高于种内水平,但是种内变异系数为15%~40%,在进行相关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时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复合处理对小麦锌铜镍镉积累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增加粮食可食用部分有益元素的浓度,同时减少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需要更好地了解元素在植株和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春小麦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不添加重金属)和重金属复合处理(同时添加铜、锌、镍、镉,以不影响小麦生长为前提),研究锌(Zn)、铜(Cu)、镍(Ni)、镉(Cd)在成熟植株和籽粒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对小麦成熟期籽粒和秸秆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粒重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小麦各器官重金属浓度均显著增加,增幅因不同器官和不同元素而异,籽粒中Zn、Cu、Ni和Cd浓度分别增加1.8、0.5、48.1倍和45.3倍。重金属复合处理还显著改变了Zn和Ni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模式:对照小麦吸收的Zn更易向生殖器官中转运,处理植株则更多地滞留在营养器官中,而Ni呈相反的趋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籽粒糊粉层和胚乳的定量分析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使糊粉层Zn和Cu浓度仅增加了78%和86%,而糊粉层Ni和Cd浓度分别增加了30倍和121倍。重金属复合处理使胚乳Zn和Cu浓度分别增加了49%和48%,使Ni和Cd浓度均超出小麦标准中Ni和Cd的最大允许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