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伊氏锥虫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氏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不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2.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TR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国外研究者已报道在布氏锥虫、枯氏锥早、刚果锥虫中发现了存在TR酶,此酶是锥虫代谢的重要酶之一。伊氏锥虫TR酶研究的尚属空白。本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伊氏锥虫中是存在TR酶。我们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出了伊氏锥虫中有TR酶活性,但无GR酶活性,测出了TR酶的Km和Vm值;发现了治疗锥虫药物安锥赛和盐酸锥双对TR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28%和31%;比较了七株中国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敏毫克蛋白中TR酶活力,其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动基体DNA酶切电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制性内切酶MboI,DdeI,Hinfi和TaqI对布氏锥虫KDNA进行酶切后,电泳中均显示出多条DNA区带,其总Kb数约等于20kb,而各限制酶对伊氏锥虫KNDA消化后均显示出1至2条区带,总和约1kb明显区别于布氏锥虫。  相似文献   

5.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6.
伊氏锥虫不同株的表面变异糖蛋白提取和重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原变异是锥虫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于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bleSurfaceGlycoprotein,VSG)的变化,而且锥虫的VSG变异非常频繁,国外对布氏锥虫的VSG研究较多,对中国伊氏锥虫的VSG,杨汉春[1]、李国清等[2]曾作过分离和生化分析,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VSG的分离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变异[3,4],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VSG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以期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和伊氏锥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剂…  相似文献   

7.
应用异硫氰酸胍一酚一氯仿一步法分离伊锥虫安微株克隆虫体ShTatl的二信抗原变异体ShTat1.3和ShTat1.5总RNA,在含有甲醛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根据布氏锥虫VSGmRNA3’端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个互补于它的含十八个碱基的寡核苷酸5’--GGTGTTAAAATATCAG-3’,经^32P标记,Notrhern杂交,首次证明2伊氏锥虫含有同样的保守序列。利用合成的十  相似文献   

8.
克隆伊氏锥虫2个VSG的分离纯化和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的2个抗原变异体ShTat1.3和ShTat1.5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对VSG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VSG的分子量约为40000,等电点约为pH5.0,但2个抗原变异体的VSG在分子量和等电点都有差异,提示其抗原变异由VSG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9.
基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4省的伊氏锥虫及1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雏虫18S rRNA序列设计1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7个锥虫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 188 bp.利用DNAS-tar对试验所获得的这7株锥虫和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2个进化系统发生树.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4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的18S rRNA核苷酸与其他锥虫分离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测不同保护剂、稀释液、PH值、降温方法、复苏温度、冻融次数、液相气相交替以及解冻后在普通冰瓶中存放时间对伊氏锥虫浙江虫浙江虫株的感染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此试验基础上,又对伊氏锥虫的6个不同虫株、媾疫锥虫、铡果锥虫、布氏锥虫等4个种的9个早株,进行了超低温保藏试验和长期保藏效果观察。已测定的有效保藏期伊氏锥虫达574-3200天,媾疫锥虫达2866天,则果锥虫达763天,布氏锥虫783天。通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感染后期抗原变异的情况及较同一克隆不同变异体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1.2感染兔,在兔体30天中每隔3天及感染后51、54、57天(兔58天死亡)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3个克隆锥虫群体,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ABC酶标记试验鉴定为10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Variable Antigen Type,VAT),其中早期(感染锥虫3  相似文献   

12.
对伊氏锥虫新疆骆驼株(XJCA)、安徽水牛株(AHB)和云南水牛株(YNB)的动基体DNA进行PCR扩增后,用Sanger双脱氧核糖核酸法测定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表明,各虫株间DNA序列同源性为97%。内聚分析表明,AHB株与XJCA株相似性高属一类,而YNB株与中国伊氏锥虫SH株相似性高属另一类。证明我国不同伊氏锥虫在动基DNA序列上存在一些差别,这可能由于点突变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55℃、57℃、60℃、63℃和65℃不同退火温度,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但是从安锥赛抗药株伊氏锥虫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未扩增出TbTA1基因,这表明基因TbTA1可能与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关。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基因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008位的C(T.e)-T(T.b)、第1033位的A(T.e)-G(T.b)、第1293位的A(T.e)-G(T.b)和第1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育抗苏拉灭伊氏锥虫克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3个苏拉灭敏感的伊氏锥虫原种的克隆连续培养于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中,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苏拉灭的含量,培育了3个抗苏拉灭的伊氏锥虫克隆─JGc1-160、JX-1c1-160和ZJc1-140。它们体外药敏试验的IC50依次为358.5、412.3和246.4μg/mL,是各自亲本克隆的1292.5、1874.1和1760.o倍;小鼠治疗试验的CD100,对免疫功能正常小鼠依次为80、120和30mg/kg,为各自亲本克隆的5.3、8.0和3.0倍,对免疫抑制小鼠为250、300和100mg/kg,分别是相应免疫正常小鼠的3.1、2.5和3.3倍。试验结果表明,抗锥虫药治疗剂量不足和宿主免疫功能不全是导致产生抗药虫株的重要因素,各自既可单独发挥作用,又可相互协同。本文报道了体外培育伊氏锥虫抗药虫株的方法,这一方法对研究锥虫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2株中国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体外培养生长抑制试验检测了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1)、广东水牛株(GDB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它们的50%生长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114、0.041、0.120、0.1490.752、0.252、0.171、0.127、0.339、0.094、0.106、0.118ng/L。结果显示,不同虫株的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提示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存在抗药性差异。在12株伊氏锥虫中,GXM株对苏拉明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株。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GXM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无效,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而GDB1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则全部治愈。由此可见,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体内治疗结果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多数中国伊氏锥虫株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偏低,少数虫株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以伊氏锥虫新疆株克隆感染兔,每3天采兔血1次,共采血5次,并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小白鼠对各分离期锥虫予以克隆,获得5个锥虫克隆群体,经ABC-酶标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各克隆锥虫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获得5个表面抗原性互不相同的克隆群体,说明伊氏锥虫新疆株第1次抗原变异发生在4-6日内,以后每3天变异1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锥虫不同分离株克隆及其等电聚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球磷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白唇鹿、马鹿和梅花鹿的红细胞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酶谱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三种鹿的红细胞中只有LDH1一种同工酶,SOD具有SOD1,SOD2和SOD3三种同工酶。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中国畜禽传染病》编辑部:在贵刊1990年第二期封三上见到湖南省安江农校邓治邦的文章“牛感染布氏锥虫病的诊治”,先是感到极大兴趣,当读完之后又大失所望。我是一个研究家畜锥虫病的科研工作者,从我们收集到的中国锥虫虫种(包括从湖南牛体内的虫种)中从未发现过布氏锥虫,文献上也未见中国有布氏锥虫的报道,如郑策平等曾对我国13个地理宿主株的锥虫进行分类鉴定,最终确定都是伊氏锥虫.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为虻及吸血蝇,而布氏锥虫则为采采蝇,这种蝇在非洲、南美洲、西亚较多,我国尚未见报道.邓治邦文章中提到的布氏锥虫的症状,病原检查和血清学诊断均不足以说明是布氏锥  相似文献   

20.
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l感染兔体后3、6、9和18d所分离的4个抗原变异体ShTatl.1、ShTatl.2、ShTatl.3和ShTatl.5的生长特征、对人血清敏感性和对小白鼠致病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原变异体的生物学特性不完全一致,它提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可能伴有虫体其它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