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群体共161份深纹核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特征,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8对SSR引物对161份DNA样本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9.5个。3个群体的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90~0.580和0.580~0.619,平均值分别为0.467和0.598;Shannon信息指数(I)介于1.153~1.313之间,平均为1.231,数据表明迪庆州核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052~0.2253之间,平均为0.0652,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仅有6.52%来源于群体间,各位点的基因流(Nm)平均为4.2663(Nm>1),群体间的基因交流阻止了群体间的分化。STRUCTURE分析将161份核桃资源分成3个类群,而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将3个群体划分成2组,维西和香格里拉聚为一组,德钦单独为一组。  相似文献   

2.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变异规律,使用7对EST-SSR引物对分布区内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引物在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663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群体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为1.156 5 1.601 9、0.133 5 0.492 5、0.138 4 0.397 3、0.0860 0.342 8、0.084 6 0.337 4。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15 2,基因流(Nm)值平均为0.911 9,群体间基因交流总体较少,遗传分化较大。白皮松多样性水平在分布区内呈规律性变化,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部、南部,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依次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西伯利亚杏分布的核心区域燕山山脉地区的17个群体为材料,利用9对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在533个个体扩增得到203个等位基因,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2.556个。分析表明燕山山脉西伯利亚杏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每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714,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00%,期望杂合度(He)为0.788。根据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为北京八达岭,其次为平泉榆树林子,而最低的群体为崇礼驿马图。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5,总的基因流Nm为3.83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燕山山脉地区西伯利亚杏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95.62%)。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性(r=0.5894,P<0.0001)。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地理距离接近的群体聚在一起,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结果。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西伯利亚杏的种质收集策略。研究结果为西伯利亚杏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SSR标记分析中国油橄榄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花  俞宁 《林业科学》2012,48(6):47-55
为研究我国53个油橄榄品种(13个引种驯化选育品种和40个引种品种)的遗传变异,利用SSR荧光标记技术对从甘肃的陇南、四川的西昌、广元和云南的永仁5个地点收集的107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对引物共检测出29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9~26之间,平均为14.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73(0.33~0.89)。基于Jaccard系数的NJ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分为2大组,选育品种与引种品种未被分开,但大多数具有相同品种名称的材料被分在同一组中,无论是选育品种还是引种品种均具有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对来自5个国家的油橄榄品种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品种内遗传变异(86.61%)远远超过了群体间和群体内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13.39%),大规模引种过程中对品种的起源和来源地等信息并不完全,以及在长期引种栽培和苗木繁育过程中品种混淆和同名异种等,都是造成品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SRAP标记的油橄榄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橄榄作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其健康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引种品种混乱和遗传关系不明确影响了我国油橄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油橄榄品种的遗传变异有待评估.[方法]采用SRAP技术对32个来自四川西昌市的油橄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5个油橄榄品种为国内育种品种,27个油橄榄品种为国外引种品种.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得到32个油橄榄品种的基因组DNA.[结果]2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9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72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0.75%;引物组合M5E5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最多(37条);期望杂合度(He)为0.804~0.958(平均0.89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73~0.955(平均0.884),一致性概率(PI)为0.004~0.067(平均0.024).筛选得到的25对SRAP引物扩增条带多态性好,具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基于UPGMA法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品种分为3大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59~0.89(平均0.74),遗传相似性最高的2个品种(‘希腊3号’和‘配多灵’)为0.89.国内育种品种分布于不同的类群中,‘中山24’为通过‘阿斯’实生选优而来的,二者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面均有较高的相似性,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品种育种途径以及与国外品种的亲缘关系.‘哥朗米扎’与‘未知米扎’聚在一类,‘希腊3号’与‘配多灵’聚在一类,且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主坐标分析(PCA)显示,所有油橄榄品种可分为3个群体,累计贡献率为20.4%.UPGMA分析中的第Ⅱ类的所有品种都聚在PCA分析的Group I内,两者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综合不同油橄榄品种形态学(果质量、含油率、叶片形状等)和遗传学数据(育种背景、遗传相似性系数等)分析,部分引种品种的分类并未按照其地理起源来划分,而是由其遗传学和形态学数据共同来决定的.由以上结果可知,SRAP标记技术用于分析油橄榄遗传多样性简便、可靠.油橄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我国引种油橄榄品种存在同种异名、命名混乱、受外界影响存在高度的遗传变异等情况.今后要加大运用SRAP和其他一些新型分子标记对油橄榄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鉴定,开辟基因定位和功能鉴定新途径,加大遗传图谱构建的密度和遗传距离;将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木荷为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珍贵优质阔叶用材树种和生态防护树种.利用筛选的14对多态性强的SSR引物,对木荷1代育种群体中来自15个产地133个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其优异种质资源保存、杂交亲本选配及新种质创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对引物共扩增86个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变异范围为2~1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14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23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72 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和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分别为1.224 7和0.599 0,说明木荷1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福建建瓯产地遗传多样性最高,浙江遂昌产地遗传多样性最低.木荷1代育种群体中成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为0.023 3~1.633 8,平均为0.6067.不同产地遗传多样性与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162,p=0.048 9).通过UPGMA聚类,可将133个育种亲本分成3个类群,其中,类群3又分为4个亚类群.木荷亲本选配时,应充分考虑优树的产地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SSR标记深入研究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特点及种质间遗传关系,为木荷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对SSR引物,分析我国5个省份24个地区的734份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CERVUS、Gen AIEx 6.5、NTSYS、Arlequin和STRUCTURE 2.3软件进行无效等位基因检测、遗传参数估算、主坐标分析、聚类图构建、遗传变异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10对引物共检测到105个等位基因(Na),平均每个引物为10.5个,ss16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6个。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范围为1.121~1.908,平均值为1.473;多态信息指数(PIC)范围为0.557~0.807,平均值为0.668;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13和0.735。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的主坐标(PCo A)和遗传结构分析基本可以保持一致,供试734份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可被分为3个PCo A类群,而在遗传结构上可划分为5个群组。24个种质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30~0.804,平均为0.230,表明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仍有部分种质群体间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如HNSZ和GDSX,JXFY和FJSX等;不同种质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范围为0.980~1.431,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不完全相关。STRUCTURE分析表明,71.1%的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遗传组分相对比较单一,28.9%的种质遗传背景比较复杂。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供试的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有5.9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而94.0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结论】木荷优树无性系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大。在木荷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时不仅要考虑地理远缘,还应考虑亲本群体(个体)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遗传分化,明确二者分布区的地理边界,并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情况。[方法 ]利用18个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32个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种群进行遗传变异检测,结合形态学和地理分布,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鉴定种群分组情况,计算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开展分子方差分析,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近交系数(FIS))。[结果 ]中国沙棘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沙棘,中国沙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低于云南沙棘。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中国沙棘(25.5%)低于云南沙棘(36.7%),表明来自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国沙棘分化程度低、遗传变异更多的来源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中国沙棘个体主要聚为一大支,而云南沙棘存在多个差异较大的分支,中国沙棘和四川地区的云南沙棘关系很近。遗传结构分析将所有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个体分为2组,2亚种间邻近种群存在杂交,尤其是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松潘种群。[结论 ]中国沙棘相较于云南沙棘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种群间分化;推测2亚种的分布边界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县、松潘县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9.
板栗野生居群与栽培品种间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对epSSR通用引物进行筛选,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引物对板栗的4个野生居群和9个地方品种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位点在128个样本中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63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381,各遗传参数值远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4个等位基因共组合出8种单倍型,既有共享率超过57%的单倍型,也存在特异稀有单倍型,其中陕西汉中与安徽广德板栗天然野生居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671和0.78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两地是板栗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中心.基于cpSSR数据,对板栗地方品种与天然野生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关系及地方品种的起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乐昌含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珍稀木兰科植物乐昌含笑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11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1.98%,经POPGENE分析发现,乐昌含笑的Nei’s基因多样度(Hc)为0.3255,Shannon表型指数(I)为0.4751,与其它植物比较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6个乐昌含笑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26。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问的遗传变异。按照遗传距离将乐昌含笑6个群体划分为两类:第1类有广西三江、湖南宜章、湖南双牌和湖南资兴的群体,第2类包括江西官山和湖南醴陵的群体;研究表明:第2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第1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1.
分离健康茶树叶片、落叶、种子、实生苗和扦插苗等的内生真菌,研究影响芒果球座菌分布的因素、季节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生活史.结果表明:芒果球座菌的分离率在不同的山茶属植物叶片中存在明显差异,茶树中最高,油茶次之,山茶最低;新抽出的叶芽中没有内生真菌分布,但随着叶片龄期的增长,芒果球座菌的分离率逐步提高,至老叶中高达73.5%.在茶树中,品种是影响芒果球座菌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间芒果球座菌的分离率有明显差异;1年之中,芒果球座菌的消长明显受新梢抽出期、叶龄、茶叶采摘、温度和降水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2-4月和6月芒果球座菌的分离率低,而5月、7-8月和12月是芒果球座菌分布的高峰期.种子、新长出的实生苗中没有分离到芒果球座菌;随实生苗的生长,芒果球座菌感染逐步增多.结合枯叶和空气中真菌孢子检测结果可知:茶树中的芒果球座菌通过水平传播方式在茶园扩散.而在扦插苗中芒果球座菌的分离结果说明茶树中的芒果球座菌也可以通过存在于插穗中的菌丝体扩散到下一代,在茶园进行垂直传播.因此,茶树中的芒果球座菌同时存在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桐柏山区茶Camellia sinensis害虫进行观察和调查,鉴定出常见害虫共10目32科48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有10科17种,占35.4%;同翅目Hom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分别有5科6种,分别占12.5%;直翅目Orthoptera有4科9种,占18.8%;半翅目Hemipter、双翅目Diptera分别有2科3种,分别占6.3%;蜚蠊目Blattodea、缨翅目Thysanoptera、蜱螨目Acarina、膜翅目Hymenoptera各有1科1种,分别占2%。对危害严重、危害次数多的鳞翅目10种常见害虫的危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茶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油茶与茶不同栽培模式中,油茶一茶模式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脱氢氧化酶含量高,且全氮、有效磷等大多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高,土壤更偏向酸性,有效钾相对低,该模式有利油茶生产,但要合理施含钾高的肥料。  相似文献   

14.
银茶复合经营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基础,能形成合理而稳定的群体结构。复合经营与纯茶园相比,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利用;炎热季节在树冠下能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能增加耕作层含水量,提高抗旱能力;增加枯枝落叶,提高土壤肥力等,使银杏和茶叶质量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种子的胚乳为材料,采用等位酶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高山三尖杉和粗榧两种三尖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高山三尖杉和粗榧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其多态位点比率均为0.273,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364和1.455,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92和0.101,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74和0.093;内繁育系数分别为0.194和0.086,均存在一定的内繁育现象。结合已报道的三尖杉属其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认为:三尖杉属植物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它们极度濒危现状的反映。建议将三尖杉属的全体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利进一步加强对三尖杉属植物保护的力度和宽度。同时指出,三尖杉属植物的内繁育系数与其自然分布范围大小呈正相关,自然分布范围小的物种比分布范围大的物种具有更为严重的内繁育现象。  相似文献   

16.
茶树光合“午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初夏晴天茶树光合作用日进程测试表明,茶树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光响应及CO2响应测试进一步证明,强光下光抑制的发生是引起茶树光合“午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给古茶树遗传图谱构建、分子辅助育种和物种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以48份贵州古茶树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SLAF-seq技术,获取大量多态性SLAF标签,进而开发一批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表明,利用猕猴桃参考基因组进行电子酶切预测,选择HaeIII酶进行酶切,得到237773个SLAF标签,其双端比对效率为91.40%,酶切效率为96.41%,说明SLAF建库正常。测序后各样品所获得的读长数为1279534~8460233,测序质量值Q30范围为92.61%~94.88%,均值为93.84%,测序获得的GC比例为43.52%~47.18%。共开发1656258个古茶树SLAF标签,样品的平均测序深度为24.21×,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有462897个,根据所获得的多态性SLAF标签来统计SNP位点信息,共得到2690638个群体SNP标记,根据完整度大于0.8且次要基因频率(MAF)大于0.05的标准进行过滤,得到283376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标记。  相似文献   

18.
用茶叶和杜仲混交造林,分别与茶叶纯林和杜仲纯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茶药混交林,杜仲切干造林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野生土沉香被大量被采伐,种质资源越来越少,甚至面临消失的情况下,为了利用与保护野生土沉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种源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我国11个土沉香种源群体和越南2个土沉香种源群体的SRAP结果,应用POPGEN32软件对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计算。【结果】各群体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715~0.5394,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491~0.4837,多态位点百分比的变化范围为42.03%~76.81%。运用GenAlex 6.4软件对土沉香13个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结果显示有30%的遗传变异来自土沉香群体间,70%的遗传变异来自土沉香群体内。【结论】13个土沉香种源有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野生土沉香种质资源正日渐稀少,应该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得碧云茶树的组培技术,加快其优良品种繁殖速度,2010~2011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对碧云茶树丛生芽增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当6-BA为2.0 mg/L,NAA为0.2 mg/L时,对碧云茶树芽的诱导和增殖最有利,增殖率可达2.84;其中NAA差异不显著,6-BA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