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WY♀-YY♂型罗非鱼繁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超雄罗非鱼的自然繁殖,按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基础和种质标准,不断选育尼罗WY雌性鱼,然后与尼罗YY超雄鱼相组合,形成尼罗罗非鱼WY♀-YY♂繁殖体系。研究结果显示:WY♀-YY♂繁殖体系能自然繁殖YY超雄鱼和WY雌鱼;能保持性比平衡;不用测交直选超雄鱼。此种繁殖体系可使超雄鱼规模化制种,实现三系配套转变为二系配套制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雌性激素处理刚孵化出膜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YY基因型鱼苗,可使性别未分化的合子全部转化为生理雌鱼。该YY型生理雌鱼的卵巢发育正常,具有繁殖机能,可为采用二系配套(YY△♀×YY♂)技术大量生产尼罗超雄鱼提供种源保证。  相似文献   

3.
高温诱导对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雌鱼口腔中取出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方法建立了尼罗罗非鱼家系20个。受精后9d,将各家系鱼苗分成两份,分别在28℃(对照组)和36℃(高温诱导组)下养殖,诱导处理12d后,统计高温诱导期成活率并将实验鱼转入自然水温下培育,养殖60~120d后对各实验组的雄性率及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对仔鱼的成活率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某些家系的雄性率,如F27(诱导组88%,对照组49%)、F37(诱导组90%,对照组53%)和F41(诱导组91%,对照组53%);高温处理后多数家系的雄性率略有升高,但不显著;有两个家系高温诱导组雄性率低于对照组,分别是F8(诱导组43%,对照组46%)和F35(诱导组29%,对照组38%),这显示了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生长情况测定结果表明,高温诱导对发育初期罗非鱼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高温处理能显著提高某些家系的雄性率,高温诱导和家系选择有望成为高雄性率尼罗罗非鱼新品种培育的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前期报道了利用尼罗罗非鱼LG22上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到养殖群体存在天然XY雌鱼,但其能否用于培育YY超雄罗非鱼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引入遗传性别受LG22染色体严格控制的CQ尼罗罗非鱼群体和具有天然XY雌鱼的WC群体,将CQ群体XY雄鱼与WC XY雌鱼杂交,检验杂交F1 YY超雄鱼是否可用于控制后代性别,并比较杂交F1 XY和YY罗非鱼体质量、性腺指数、血清激素水平和性腺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发现,CQ XY雄鱼和WC XY雌鱼交配,获得的F1 中具有25%的YY超雄鱼,经鉴定为全雄且可育。将F1 YY超雄鱼与WC XX雌鱼、WC XY雌鱼(母本)、杂交F1 XX雌鱼和CQ XX雌鱼交配,后代几乎全雄,仅在与F1 XX雌鱼交配后代中有2尾雌鱼(雄性率98%)。在孵化后180 d,杂交F1中XY和YY个体的体重、性腺指数、血清激素水平差异不显著。基因表达分析发现,YY鱼精巢中AmhX/AmhY mRNA表达显著高于XY鱼,而Dmrt1 和Cyp11b2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杂交F1 YY和XY鱼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尼罗罗非鱼天然XY雌鱼能够培育YY超雄鱼,且该YY超雄鱼能够用于罗非鱼性别控制。  相似文献   

5.
尼罗罗非鱼新品种“鹭雄1号”的制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年定向选育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雌鱼做母本,采用由性别二系配套技术繁殖的尼罗罗非鱼超雄鱼做父本,构成XX♀/YY♂尼罗罗非鱼新品种繁育体系,可规模化繁育全雄性尼罗罗非鱼新品种"鹭雄1号"。"鹭雄1号"的突出特点是遗传雄性率高,达到99.00%以上,较其它所有尼罗罗非鱼品系的雄性率高出1倍左右,同时具有生长迅速和出肉率高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6.
梅洁 《科学养鱼》1986,(2):30-30
我国新引进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与尼罗罗非鱼(雌性)杂交产生的子代鱼——奥尼鱼,它的雄性率为93%以上,即群体中绝大部份为雄鱼。众所周知,一般雄性罗非鱼生长速度均快于雌性罗非鱼,个体也比雌鱼大。因而奥尼鱼亦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当年夏花,饲养5-6个月一般可达150克/尾(3两/尾)以上,在1984年与1985年的生长对比试验中,  相似文献   

7.
WY型罗非鱼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为材料,进行WZ♀×XY♂、WZ♀×YY♂、WY×ZY♂、WY×YY♂杂交实验及其子代分析,确认WY型罗非鱼的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的养殖目前已跃居世界淡水养殖业的第二位。由于罗非鱼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很大,因此养殖者可以通过人工控制鱼体性别的途径获得生长速度快的单性鱼,来加快商品鱼的生长速度、增加鱼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这项工作已经在国内做了近20年了。国内目前生产单性鱼的方法:南方主要是利用纯种雄性奥利亚罗非鱼和纯种雌性尼罗罗非鱼来交生产全雄奥尼鱼;而北方则主要采用性激素诱导尼罗罗非鱼,使之转化成单性鱼。前者由于国内先后引进数批不同品系的尼罗罗非鱼,只有极少数单位拥有较纯的原种尼罗罗非鱼,又由于绝大多数单位的罗非鱼因人为等…  相似文献   

9.
李思发  颜标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8,32(3):335-341
为选育耐盐和生长兼优的罗非鱼,以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为对照,正交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和反交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为试验对象,观察和比较他们在盐度为0、15、20及25时的耐盐性和生长性能,并估算杂种优势及亲本的贡献力.结果如下:(1)盐度20~25是正、反交鱼的适宜生长盐度,他们在这一盐度范围里的日均增重率为尼罗罗非鱼在盐度0下的75%左右、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的4倍左右,表明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比较接近尼罗罗非鱼,远优于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正交鱼比反交鱼生长快7%左右.(2)在盐度15与20下,生长速度和体重变异系数的杂种优势较明显,未发现不同盐度会导致正反交鱼成活率有显著变化.(3)不同亲本鱼类的强势性状,如尼罗罗非鱼的快速生长、萨罗罗非鱼的高耐盐性,对杂交后代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盐度中有不同的贡献力.运用F1≤a1P1 a2P2所作的估算表明,对杂交后代在15~25盐度下的生长率,尼罗罗非鱼的杂种优势贡献力比萨罗罗非鱼的大3~4倍;对杂交后代在25盐度下的耐盐性,尼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零,而萨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10.
奥尼鱼是指采用纯种奥利亚罗非鱼(雄)与尼罗罗非鱼(雌)进行种间杂交所得的子一代杂交鱼,如所选亲本纯度较高,则奥尼杂交鱼的雄性率可达95%以上.由于雄性罗非鱼比雌性生长速度快,养殖高雄性的奥尼鱼可大大提高产量,同时该品种具有抗病力强、易捕捞、加工出肉率高等特点,所以,深受养殖户的欢迎.目前,在广东养殖罗非鱼品种的覆盖率高达80%~90%,在一些罗非鱼主产区甚至更高.现将奥尼鱼的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渔业生物学     
030007尼罗罗非鱼性别表型和遗传型以及性比对其生长的影响=Innuenee of sexualphenotype and genot即e,and sex ratioongrowth performanees in til即iao掩ochromis,:izoticu:[刊,英〕门几guyeniA,Faucon-neauB,FostievA…// Aquac.一2002, 6207(3/4)一249一261 罗非鱼早熟,连续产卵,产卵不同步,使具在饵料不足的池塘中的密度过大,成为限制其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第1个试验分析了性别遗传型对表型雄鱼生长率的影响。雄鱼有3种不同的遗传型:YYloo(YY雄X YY雌)、XY100(YY雄x XX雌)以及XXloo(激素性诱变的雌鱼)。将它们与传…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12日至10月21日和2010年5月1日至11月6日,水温23~31℃范围下,在3口2.72m×1.55m×0.72m、水深0.62m的水泥育苗池和3口1.2m×1.0 m×1.0 m、网目20目/英寸的小网箱中,分别放养100尾体长0.7~1.9㎝的新吉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苗,投喂含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EB)激素的饲料,以获得用于生产YY超雄鱼的XY转化雌鱼。结果显示,用100 mg.kg-1EB饲料投喂26d、36d、46d、59d和饲养102d后,实验鱼的雌性率分别为80.0%、93.4%、93.9%和94.0%,分别比对照鱼(54.8%)高25.2%、38.6%、39.1%和39.2%;用200 mg.kg-1EB饲料投喂24d和饲养188d后,实验鱼的雌性率为83.1%,比对照鱼(46.9%)高出36.2%。经Χ2检验,两次试验的雌性转化率差异均极显著(P<0.001)。实验鱼和对照鱼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未见畸形现象。实验结束时两批实验鱼的体质量和全长均显著小于对照鱼(P<0.01和P<0.05),未转化的实验雄鱼与对照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50)。综合分析认为,用EB诱导新吉富罗非鱼苗雌性化的适宜剂量为200 mg.kg-1饲料,投喂35d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筛选与罗非鱼性别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应用24对微卫星引物,使用常规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在两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群体和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群体中初步筛选到UNH931、GM128、GM201、GM258、GM597以及UNH898共6个与性别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然后使用降落PCR以及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在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以及ZY 1、WY 1、YY 1和YY 2型罗非鱼群体中进一步扩增这6个微卫星标记,统计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6个微卫星标记在上述群体共297个样本中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其大小在97~302 bp之间,各位点在各群体等位基因数在1~13个之间,各群体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67~9.3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24~4.96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24~0.98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29~0.78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75~0.753;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WY 1和YY 2群体达到高度多态(PIC>0.5),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ZY 1和YY 1群体为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14.
为大量繁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超雄鱼,利用雌性激素处理刚孵化出膜的YY型鱼苗可使其转化为雌鱼,且具有生殖功能这一关键技术,使原先的"三系配套"技术简化为两系配套,并运用于实际生产。使用该技术建立了YY♂/YY△♀种质库,储备超雄鱼近20万尾,YY型生理雌鱼近万尾,生产XY型全雄鱼近3亿尾,现已应用于福建、海南和广东等省区。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通过对17β-雌二醇(E2)的投喂方式和投喂时间进行比较,探索了XY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雌性化方法,进而建立3个家系(XY♀×XY♂),结合性别分子标记对黄颡鱼雌性化诱导的成活率和性逆转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卤虫(Artemia sp.)组从开口第1天进行诱导的性逆转率为75.20%,而从开口第5天进行诱导得不到发育好的雌性;从开口第1天投喂激素,饲料组的成活率与卤虫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性逆转率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分子标记Y1和Y2相结合能够准确鉴定黄颡鱼的遗传性别;对照组中3个家系的成活率和各个基因型性别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为51.00%~56.67%,XX雌性占比为90.91%~97.44%,XY雄性占比为94.56%~95.96%,而YY则为雄性;诱导组中3个家系的成活率和性逆转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采用含50 mg·kg-1 E2的微颗粒饲料从开口第1天开始诱导30 d,并运用遗传性别与表型性别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筛选获得发育良好的XY/YY雌性黄颡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催产激素注射后前期血清类固醇激素的水平变化,筛选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最佳催产激素组合。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催产激素组合的生产效果,在尼罗罗非鱼繁殖生产期间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观察催产后144 h内实际含卵雌鱼比例与催产效应时间,并从卵子形态变化方面观察催产效应。结果显示:水温21~29℃时,催产试验组平均获产率为57.5%,对照组平均获产率为27.5%,试验组的平均获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含卵时间集中在72 h内,对照组含卵时间比较分散;催产后72 h,试验组50%雌鱼卵子发育达到成熟期,对照组仅30%。试验结果为尼罗罗非鱼全人工繁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 (Oreochromisspp )的雄鱼比雌鱼长得快、长得大 (叶冀雄 ,1983) [1] 。有两种方法可生产全雄或超雄罗非鱼用作商品鱼 :其一是激素法(马仲波 ,1984 ;胡逸农等 ,1979) [2 ,3] ,在鱼苗开始吃食时人工哺拌有甲基睾丸酮的饲料以促使雌鱼雄性化 ,但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质疑 ;另一种是通过杂交法产生 (江山 ,1984 ) [4 ] ,如奥利亚雄鱼 (性染色体组成是ZZ)与尼罗罗非鱼雌鱼 (性染色体组成是XX)杂交 ,由于染色体Z的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强于X染色体上的雌性基因 ,所以其子代鱼应该全是ZX型雄鱼 ,但如果其它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粤闽1号”是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 aureus)培育的全雄罗非鱼新品种。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酯酶(E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酶谱具有组织和群体特异性。肌肉和脾脏中的EST表达量极低,而肝脏中的EST表达量较高,LDH在3种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但酶谱存在差异。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检测到10条EST酶带和5条LDH酶带,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12.50%~71.4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417~0.6143,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347~0.9072。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的碱基组成无显著差异,均呈现出A+T碱基偏向性(63.39%)。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发现2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19,奥尼罗非鱼雌鱼(WY1)、尼罗罗非鱼雌鱼(XX)、尼罗罗非鱼雄鱼(XY)和罗非鱼“粤闽1号”(XY2)群体的Pi值(0.0440~0.0519)明显高于超雄尼罗罗非鱼(YY1)、超雄奥尼罗非鱼(YY2)和奥利亚罗非鱼雌鱼(WZ)群体的Pi值(0~0.0009)。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5~0.9963,XY2与WY1群体之间、XX与XY群体之间以及WZ和YY2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5, P>0.05)。XY2群体与尼罗罗非鱼群体(XX群体和XY群体)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WZ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639和0.0695。在NJ系统进化树中,XX、XY、YY1和XY2群体聚为一支,WY1、WZ和YY2群体聚为另一支。本研究揭示了罗非鱼“粤闽1号”的生化和分子遗传特征,为其种质鉴定、繁育群体的构建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单雄性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口条件基本一致的池塘中,按80:20池塘主养模式进行主养单性奥尼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对比试验,亩产奥尼罗非鱼822公斤,亩纯收益3130元;亩产尼罗罗非鱼720公斤,亩纯收益316.62元。奥尼罗非鱼平均个体300克,尼罗罗非鱼平均个体168克。奥尼鱼较尼罗罗非鱼生长快42.6%。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选育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Closed population continuing selection and breeding method)对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作为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简称"美奥"罗非鱼),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实验,以养殖实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的效果。结果表明:(1)实验组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雌性后备亲本留种率P2世代分别比第P0、P1世代提高了103.16%和35.92%,P1世代比P0世代提高了49.47%,远高于同期未经选育的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2)实验组"美奥"罗非鱼杂交组合的雌性亲本产苗量高达21.5万尾,高于对照组的21.2万尾;实验组产苗前期、高峰期和后期后代雄性率分别为96.27%、97.01%和95.70%,高于对照组的94.37%、95.65%和94.18%,但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经过选育的"美奥"罗非鱼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绝对增重率、绝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g以上的罗非鱼所占的比例由对照组的51.2%增加到64.6%,增幅达到26.2%;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头长/体长在0.30以下的比例由对照组的19.0%上升到32.07%,增幅达68.8%;实验组"美奥"罗非鱼的雄性率、单产及肥满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美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