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正>四川省果叶兼用桑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全省果叶兼用桑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6666.7hm2),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工作,对夺取2015年桑椹丰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1果桑园春耕、深埋菌核去年春季桑椹收获后,果桑园内及四周掉落残留了大量白桑果及菌核,这些菌核就是2015年菌核病发病的病原,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留地菌核(病原),把它们消灭在2015年初,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果桑园区生态系统整体观念出发,以优质高产为中心,组建了桑椹菌核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桑椹菌核病害为防治目标,通过选栽抗病品种调控措施,充分发挥抗性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控制作用;通过农业防治措施冬耕、清园、摘除病果等降低病原基数;通过物理防治地膜覆盖、红外线照射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或杀灭子囊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优先考虑使用生物制剂,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桑椹菌核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组建和实施,增强了桑椹菌核病防治措施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与不同药剂组合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对果桑的危害,2014年进行桑园冬耕、整枝、清洁田园、喷洒石硫合剂、地膜覆盖等越冬防治;2015年春季用20%爱可悬浮剂(SC)2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1 000倍液、40%菌核净WP 1 000倍液和50%多菌灵WP 500倍液等进行不同组合的农药防治试验,至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结果表明,春季桑芽萌发后间隔7~10 d交替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等杀菌剂3~4次,即可控制桑椹菌核病,防效均在91.00%以上,其中20%爱可SC 2 0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在98.50%以上;进行越冬防治也可减少桑椹菌核病初侵染源,但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去冬今春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7年2月13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正桑椹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鲜食水果。目前种植的果桑品种,不仅可采摘桑果,还可利用桑叶养蚕,经济效益较好,各地栽种面积不断增加。桑椹菌核病又名白果病,是造成许多地方桑果减产、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桑果颗粒无收。桑菌核菌的病原菌以菌核越冬,在3月份气温升高、桑花开放时,释放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根据病原菌不同,有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三种。开化县的桑菌核病以肥大性菌  相似文献   

6.
去冬今春重庆市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6年2月11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桑椹菌核病是一类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长期存活,因而探讨利用除草剂草甘膦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分别配制95%草甘膦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在发病桑园土表对肥大性、小粒性和缩小性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进行喷洒。施用95%草甘膦500倍稀释药液和70%甲基硫菌灵620倍稀释药液1 d后明显可见桑椹肥大性、小粒性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开始萎蔫干枯,子囊盘向上卷起,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子实体和子囊盘的杀灭作用更为明显,施药4 d后,3种类型桑椹菌核病菌子囊盘完全腐烂失活。另将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置于含有草甘膦或甲基硫菌灵的液体培养基内振荡培养48 h后,检测药液对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对3种类型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小于对照70%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试验结果初步表明,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以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结合近年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就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病原因,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腐败,由紫红色变白而破碎脱落,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发生桑椹菌核病将会影响桑树种子的收获和桑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发生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并以此提出了以农业、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表现桑椹菌核病病症的桑树病果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真菌菌株,菌株在PDA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外观特征与在染病桑椹(病果)小核果间菌丝发育形成的菌核病菌类似,均出现黑色菌丝团,但新分离株的黑色菌丝团不形成菌核。通过对菌株r DNA ITS 583 bp片段序列(Gen Bank登录号:KT824639)的PCR检测,并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sp.SC1104)。该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桑树花期受感染后,在桑椹即将成熟时表现出病理特征,病果整个或者部分呈白色,在病果的小果间出现不规则的黑色菌丝团,并能从病果中重复分离和检测到相同的病菌。试验分析显示Phomopsis sp.SC1104菌株可感染桑椹致病,推测该菌株或作为潜伏性病原菌在桑椹菌核病的大面积暴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桑椹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温湿度条件适宜时,从越冬菌核上开始长出子囊盘,并产生子囊孢子。此时正值桑树开花期,子囊孢子通过风力传播,侵入桑树雌花花器,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危害果实——桑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区锦门丝绸公园里的新栽果桑感染的桑椹菌核病为例,重点介绍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侵染途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果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主栽果桑品种的抗病性大多较差,导致桑椹菌核病为害不断加剧,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品质及商品价值。根据果桑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分析桑椹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的防病措施,从而提高果桑生产的稳定性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桑树初夏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重庆市春季降水多,湿度大,容易引起桑树病虫害发生.根据西南大学、黔江、涪陵、万州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结合重庆市大面积蚕桑生产实际,现将目前桑树病虫害情况通报如下,望各地结合当地桑树病虫发生实际情况,搞好防治,减轻危害. 1 重庆市目前桑树主要病虫发生情况 (1)今年春季虽然重庆市降水较多,土壤、空气湿度大,有利菌核病的蔓延传染,由于全市对桑椹菌核病防控抓得早,各区县认真贯彻执行了果桑菌核病的科学防控技术,全市果桑生产获得了好的收成.但是也有个别地方果桑菌核病发病仍然严重,果桑园内不同程度地散落了桑椹菌核病的病果即白桑果,这些病果将是明年果桑菌核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5.
桑椹菌核病是由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椹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为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近年来广泛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据调查,不同农药防治效果差异明显,而且农残含量高低不一,影响了桑果产量和质量,为了找到既有较好防治效果,又能确保产品安全,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白色絮状圆形菌落,并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7.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的3个浓度梯度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根据最低剂量使用农药原则,并考虑到田间环境影响防治效果等因素,筛选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33g/L、25%咪鲜胺和10%丙硫唑悬浮剂2.0g/L作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参考药剂。  相似文献   

17.
以在桑园收集的越冬桑椹菌核为材料,调查其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的发育历期。探索了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菌核萌发和子囊盘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菌核病菌核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从萌芽到子囊盘消亡历时38~52 d,平均历时45.0 d;其中萌芽抽生期16~23 d,平均18.7 d;杯盘膨大期6~12 d,平均8.4 d;平盘期8~20 d,平均14.1 d;消亡期1~6 d,平均3.3 d。菌核在10~20℃范围均可萌发形成子囊盘,最佳温度是15℃。土壤湿度对于菌核萌发有显著影响。土壤湿度25%时,菌核不能萌发;土壤湿度50%时,菌核萌发率为23.5%;土壤湿度75%时,菌核萌发率达78.0%;土壤湿度90%时,菌核萌发率达到100%。光照能刺激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能促进子囊盘的生长发育。菌核在全光照不遮光和黑膜遮光透光率5%的情况下均能萌发,全光照不遮光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4.1个,并且子囊柄顶端均能形成子囊盘;黑膜遮光透光率5%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1.2个,只有51.3%的子囊柄顶端能形成子囊盘。研究结果为桑椹菌核病...  相似文献   

18.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危害桑椹的真菌病害。为了保证果用桑椹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探讨利用中草药抑制该病病原菌的效果。采用半固体药基混合法检测36种中草药提取物体内外抑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白癣皮、五倍子、诃子3种中草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0.025 g/mL白藓皮提取液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较好,对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达86.12%,并且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桑椹染病率下降至0.80%。家蚕食下分别喷施3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桑叶后,对生长发育和吐丝营茧亦无不良影响。初步认为,白藓皮提取物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新型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果桑发展迅速,桑椹菌核病成为影响果桑收成的最主要病害。桑椹菌核病共有三种病原,均属真菌类子囊菌亚门。3种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基本一致,其发病范围广,难根治,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生产中结合耕种处理、除草、化学防控等措施可有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暴发,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2017年春季在陕西临潼果桑产区进行了新型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剂——叶将30%SC 15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的校正防效为90.91%;喷施甲基硫菌灵与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剂——妆颜45%SC 750倍液的相对防效为89.66%。两种新型农药制剂虽然比喷施"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1000倍液相对防效低,但都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