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血橙和枳壳为材料,研究了柑桔的染色体组型及 Giomsa 带型。Ⅰ: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分为大型(相对长度大于10)和小型(相对长度小于10)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5、6六对染色体,后者包括第7、8、9三对染色体。根据着丝点指数,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可分为具中部着丝点(50.00~37.51)和具亚中部着丝点(37.50~25.00)两种类型,血橙的第7、9对染色体和枳壳的第49两对染色体具亚中部着丝点,其余均具中部着丝点。Ⅱ:Giemsa 带型:除枳壳的第5、7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之外,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着丝点两边均显 Giemsa 带。端带多位于短臂上。血橙和枳壳的第1、2、3、4、6、9六对染色体的带型相同,而第5、7、8三对染色体的带型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3.
对沙田柚及其芽变株等4个材料的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染色体数目的众数为2n=18,第6对染色体带随体,染色体长度比在2至3之间,臂指数(N.F)为36,核型属于1B类型。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变化范围在56.99%~59.54%之间,均为对称型核型。7个材料Giemsa带型主要是着丝点带、端带和全带。  相似文献   

4.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脾脏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两种生活于近海沿岸的(鱼叚)虎鱼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纹缟(鱼叚)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 phalus)2n=44,NF=76,有10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竿(鱼叚)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Gill)2n=44,NF=72,有7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双峰驼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双峰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初步证实染色体数为2n=74,常染色体36对,臂数NF=132;性染色体一对,组成为xx/xy型。36对常染色体中有15对为亚端着丝点,9对为亚中着丝点,6对端部着丝点和6对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y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  相似文献   

7.
珍稀植物蒙古莸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研究了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根尖染色体的数目、核型.结果表明:蒙古莸染色体为二倍体,数目2n=26,基数x=13;相对长度组成I.R.L.= 6L+6M2+8M1+6S,即具3对长染色体,3对中长染色体,4对中短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02~2.18,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中期染色体具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五针松的染色体基数X=12,除了第12对染色体最短且具亚中部着丝点以外,其余11对染色体长度相近且具中部着丝点。大别山五针松在核型上与红松、新疆五针松和华山松相似。  相似文献   

9.
甘蔗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观察的4个甘蔗栽培种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F 134 2n=114、闽选703 2n=113、C0419 2n=112和闽糖70/611 2n=106。闽选703(X=57)的组型分析结果,甘蔗中期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为1.5~5.5μ。有47对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点,5对具亚中部着丝点,两对染色体具随体,3对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结构的分化。经低温预处理,以 Giemsa 染色的 Co419染色体能显示差异染色,其染色区域所占的比例较大,示明 Co419(杂交种)含量高的异染色质可能与杂种优势性状有关。进一步的探讨可为甘蔗杂交育种选择亲本提供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芝麻(Sesamum indicum L.)的染色体 Giemsa 显带技术,以 BSG 法较为理想。该法所显示的 C-带带型形式:2n=26=CITOW 型=8C+8CI_++4CT_++2CI_++2O+2W。其中2CI_+具随体但无 N 带。根据染色体形态学指标(相对长度和着丝点位置)以及 C-带带型(C,I,T,O 与 W)可以将芝麻染色体组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加以区分与识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外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胰酶G—带技术,以皖南花猪为材料,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并分析了染色体G—带带型,比较了X染色体和第9号染色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兰州大尾羊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血淋巴细胞微量血培养法对兰州大尾羊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二倍体染色体数2n=54,由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XX/XY型)。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最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方法,制备乌苏里江唇(魚骨)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苏里江唇(魚骨)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有50条染色体,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9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t),其染色体臂数(NF)...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方法,对绍兴麻鸭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麻鸭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78。第4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雄性为ZZ,雌性为ZW。染色体的基本臂数(N.F.)=82。放大摄影并测量染色体。图表中出现的结果包括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点指数。 绍兴麻鸭染色体的G-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每对同源染色体有它自己的特殊带型,因此容易识别。图中充分阐明了染色体G-带带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威优6号、汕优6号及其三系染色体的组型和Giems带型,同Ⅰ、Ⅱ对其他水稻品种分析的结果一样,其基本带型主要是着丝点带,仅有三对(4、10、12) 染色体由于短臂长度较短,且着色很深,表现为全带。这一结果表明,试图从Giemsa带型差异上探讨杂交水稻及共三系配套的机理可能是困难的。需要从分带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使目前的单一带型多样化,或采用多种分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分析了两种家鸭(建昌鸭和北京鸭)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的核型及G带带型。结果表明,三种鸭的核型相似。染色体数目2n=80(♂、♀)染色体基本臂数为86(♂)或85(♀)。性染色体为ZZ(♂)/ZW(♀)型。1号和2号染色体分别属亚中部(sm)和中部(m)着丝粒染色体。Z染色体(4号)属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具有明显的短臂。W染色体(大小相当于7-9号)和其余常染色体均属端着丝粒染色体。三种鸭的染色体G带带型显示出很大的同源性。本试验结果从核分类学角度说明了,在起源上家鸭与绿头鸭的亲缘关系密切,绿头鸭很可能是家鸭的祖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布氏田鼠(Microtus hrandti Radde)的 G 带染色体。根据 G 带带型特点绘制了 G 带染色体模式图。分析了染色体的 G 带带型。结果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自己的 G 带带型,所以容易区分和能准确的配时。X 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它比亚中着丝点第8号染色体稍短而比第13号染色体长。Y 染色体是17对染色体中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根尖压片法对白首乌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白首乌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其中10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44=20m+18sm+6st;染色体平均长度为1.73μm,为小型染色体;该染色体组内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值为1.86,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目的45%,核型属于2A基本对称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第Ⅰ报介绍了我们创用的水稻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流程,以及用此技术对籼稻“梅六早”品种进行分带的带型初步分析。本文是第Ⅱ报,分析此较了籼稻、粳稻、陆稻、野生稻43个品种的染色体Giemsa带型,其基本带型,包括着丝点带,全带,核仁缢痕带,但在亚种和品种之间的个别染色体带纹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个别品种及其亲代具有末端带,还没有观察到中间带和无带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以米口袋根尖为供试材料,用常规压片法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和预处理时间对染色体制片的影响,优化染色体制片技术,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旨在为米口袋的分类、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及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1)当预处理时间为3 h时,0.1%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效果最好;当预处理时间为6 h时,0.01%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效果最好。得到的分裂相多,染色体浓缩程度适宜,分散性较好,形态清晰;(2)米口袋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4,为二倍体植物。核型公式K(2n)=2x=14=10m+4sm,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的为第1、2、3、4、7对染色体,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的为第4、5对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2L+8M2+4M1,染色体长度比1.30,没有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属“1A”类型,为对称型核型,说明米口袋在进化上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