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测钎观测小区监测技术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生产建设项目必须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而且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水土保持监测转移,因此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的改进和监测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测钎观测小区法是基于传统测钎法原理而新创的一种监测方法,介绍了测钎观测小区的设备构成、使用说明和应用分析,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型水土流失监测装置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钎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但是传统测钎法难以适应复杂监测地形,缺乏专门测读装置,还会产生较大监测误差,需要对其加以改进.以颐和园万寿山山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山体特征和文物分布状况,选定18块监测场地,发明单钎多点式测读装置,选用改进的测钎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18块监测场地考虑了土壤、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全面反映万寿山水土流失状况;2)单钎多点式测读装置有效降低了测钎埋点环境条件、测读方式等客观和主观误差,提高了测钎法水土流失监测结果的准确性;3)监测期间,万寿山平均土壤流失值在-3 mm~ +1 mm范围内.说明新型水土流失监测装置是可行的,所用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而且今后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将逐步向水土保持监测转移。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的改进和监测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测钎观测小区则是基于传统测钎法原理而新创的一种监测设施和测量方法,介绍测钎观测小区设备构成和使用说明,并浅谈其应用和一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声测钎传感器在土壤风蚀中的应用进行试验研究,验证该设备对风蚀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为设备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以超声测钎传感器设备为试验对象,在风洞风力侵蚀试验条件下,开展超声测钎传感器风沙土风蚀试验研究。[结果]超声测钎传感器在风洞风蚀试验中的测量误差为±1 mm,测量精度很高;随着风力侵蚀厚度的增加,测量数据的误差变化不大,方差仅为0.04,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结论]超声测钎传感器在风蚀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应用于风蚀的自动化监测。  相似文献   

5.
适用于测钎法的土壤侵蚀最低模数阈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钎法具有布设简单、实施灵活、选材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土壤侵蚀监测,特别是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工作中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局限性.根据测纤法可测量的精度及其测定原理,从理论上推算适用测钎法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对提高土壤侵蚀监测精度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使用测纤法进行土壤侵蚀监测,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监测值可适用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分别为1 452、484和121 t/(km2 ·a),低于该阈值,监测数据精度不能保证.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土壤侵蚀监测中,土壤侵蚀强度低于此阈值的地区或时段,宜采用其他监测方法,以确保土壤侵蚀监测结果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建设土壤流失特点及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开发项目建设中常用的土壤流失监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 ,介绍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建设区域土壤流失的原因及其特点 ,提出了测钎法的观测原理及其测定步骤 ,并对该法在高速公路土壤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侵蚀强度测量的效率和精度,尝试使用3D激光扫描仪对排土场堆弃土边坡进行土壤流失量监测,并与常用的测钎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水土流失坡面同时期的监测中,传统测钎法的监测结果与3D激光扫描法监测的结果偏差为13.26%;3D激光扫描仪具有较高的土壤形态变化记录性能,相对传统的监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与测钎法计算土壤侵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相关性,对测钎法进行校准,以提高该方法的精确度。在雨强40 mm/h、降雨历时30 min、坡度8°、地表覆盖度0、初始土壤容重1.23g/cm~3、土壤含水量14.79%的试验条件下,测钎法计算的土壤侵蚀量结果小于人工模拟降雨法计算的结果,两者相差19%~3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测钎法结果与人工模拟降雨法结果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81,P0.05)。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程y=1.431x-27.237,可对同类条件下运用测钎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使之更加接近真实的土壤侵蚀量。未来,进一步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为利用测钎法进行野外堆土坡面水土流失监测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 46 cm(折合侵蚀模数为2 066. 7 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 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 78 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根据统计抽样原理,结合目前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监测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监测点布局的方法,即依据公路监测类型、项目特点以及所跨越的地形地貌特征等,对项目的监测区域进行区划,再通过分层抽样法,确定监测点数量,并根据监测区总体和各分区的特征制定具体的布点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土保持监测在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生态文明,履行国际公约的进程中,肩负着愈来愈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优化布局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布局应坚持水土流失类型区全面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监测站点,便于实施自动化监测,有利于长期运行和科学实用的原则。按此原则,全国共设不同侵蚀类型区监测点47个,七大流域、内陆河及较大外流河共选取62个干流监测断面点,55个重要支流监测断面点,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别设1个监测点,由土壤侵蚀监测点、水文监测点、重点防治区监测点构成中国水土保持监测控制站网,实施长期、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2.
简易观测场坡面布设测钎观测土壤侵蚀量,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已有广泛应用,总体上比较适合于以水蚀为主的土壤侵蚀观测。现阶段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中,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测钎的布设、尺寸选择以及数据采集方法的欠合理,存在测量精度低、外业工作量大等缺陷,并且在读数过程中易遭到干扰。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测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监测指标复合式控制区的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方法,解决现有监测点空间布局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监测精准化程度差和监测成本过高的问题.该文以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为数据源,在样点数据分析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可视离散化法、克里格插值法、叠加法,以及误差理论和抽样理论,确定监测控制区层级、层级划分区间及与之对应的监测点位数量,形成监测指标复合式控制区,布设监测点位.以克山县为例进行技术应用,将11个指标200个监测点位进行2200次测试化验,110 kg土壤样本消耗量、44万元监测费用的方案,优化至7个指标30个监测点位进行81次测试化验,4.05 kg土壤样本消耗量、1.62万元监测费用,增强了耕地质量监测的针对性,降低了监测成本和资源消耗,且研究布设监测点位数据对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较少的投入,获取精准、较大的信息量,可为耕地质量监测点位优化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河道水下疏浚方和钻渣因其初步状态多为液态,施工时设置土埂拦挡后,其土壤侵蚀量较难界定,同时测钎法、径流小区法等常规监测方法不是专门针对液态弃渣的监测方法,对现场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应用较为困难.现场水土保持监测人员选择合理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方法,是解决液态弃渣土壤侵蚀观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全省55个县,365条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3 301.91 km2。对试点工程进行监测既是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掌握试点工程石漠化治理状况和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全省共布设了52条监测小流域,17个监测点、17个固定植物样地监测点、35个临时植物样地监测点、14个草地监测点以及17个气象观测点,通过遥感、地面观测、调查、试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建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监测尽快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监测技术和方法,确保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铁岭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总体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岭市水土流失面积 2 5 98.33km2 ,占区域面积的 2 0 .4 %。其中 ,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及剧烈侵蚀分别占土壤侵蚀面积的 93.34%、6 .13%、0 .4 %、0 .0 8%和 0 .0 3%。根据铁岭市水土流失的特点、侵蚀类型、危害和行政区域格局 ,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设常规监测点 1个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点 3个 ,重点监测点 4个 ,对大、中、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及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危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所得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处理 ,最后以图形和图像等形式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相似文献   

1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其发生发展的机理较为复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监测点布局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及效果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监测点布局规范,给监测设计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和项目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抽样的基本思想,提出利用水土流失类型、地形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工程功能单元类型进行4级分区控制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方法,构建了项目区-监测分区-监测点逐层细化的监测点布局方法,提出了不同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旨在解决因自然条件、工程特性的差异而导致监测点布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江苏农田土壤肥力演变状况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彬  李桂荣 《土壤》1994,26(3):119-121
本文根据江苏省132个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并参考390个市县级土壤肥力监测点的有关监测资料,对全省近10年来农田土壤肥力演变状况及其特点进行了概括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建设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来,安徽省就开始积累和整理水土流失观测数据。初期,全省4个科学试验站采取传统手抄形式开展数据汇总整理工作,历年的监测数据对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点从4个增加到23个,并全面开展了观测数据整编工作。对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的成果及其保障条件、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得到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跟踪监测方案制定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废弃时间长、成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后的地力提升与质量改善需较长的过程,跟踪监测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基于3S技术和地统计学,整合复垦前、中、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多源数据,提出了包含监测点布设、监测指标最小数据集确立、监测手段选择为一体的面向复垦区内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作物的工矿废弃地复垦跟踪监测方案制定方法,并以西南地区某历史遗留硫磺矿采选废弃地复垦后土地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该文提出的方法,该项目复垦土地跟踪监测分别布设了由面状复垦单元生成的复垦土壤、农作物、地下水、地表水监测点53、5、5和1个,以及1类点状地物(集水池)和4类线状地物(生产路、田间路、沟渠和河流)2种监测类;建立了涵盖建设、环境和肥力等3方面内容15个指标的监测最小数据集。采用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变异函数变程和全局莫兰指数,从监测点数量、空间布局2个方面验证评价监测点布设方案的合理性。布设监测点数(53个)与验证计算得到的样本数(51个)较为接近,符合数量要求;实际取样间距(平均456 m)未超过各监测指标变异函数变程,无需细化监测单元或监测点;监测点空间分布特征介于随机或集聚与随机之间,显著性不明显(0.05水平),监测点空间布局比较理想。基于验证评价结果可知,该文制定的实证区复垦土地跟踪监测方案是合理的,提出的监测方案制定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指导工矿废弃地复垦后管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为制定工矿废弃地复垦跟踪监测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