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从整机设计角度使连杆式分插机构惯性力得到平衡,提高插秧机的分插速度和工作性能,提出了一些改进设想,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大量计算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四川农业科技》2015,(1):48-49
<正>1成果名称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1.1成果来源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1.2成果简介新型水稻快速插秧机栽植机构采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双分插机构(回转一周插两穴),属国内首创,分插机构采用对称式配置,使分插频率大幅度提高且振动相对减少。该机构比连杆式机构更牢靠、紧凑,传动平稳,实现了连续单向循环运动,能很好  相似文献   

3.
1 前言1960年代后期与盘育苗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稻插秧机,已使日本机插程度达98.4%(90年统计),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以前生产的插秧机,不论是步型插秧机(日本称之为第1代插秧机)还是乘用插秧机(日本称之为第2代插秧机),其分插机构均为曲柄连杆式。由于机构惯性力  相似文献   

4.
陈善峰  胡立强  俞高红  杨自栋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607-3610,3625
介绍了后插式分插机构——后插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研究现状,研制了两种新型的后插式分插机构——椭圆齿-圆柱齿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和偏置椭圆齿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编写了理论模拟程序,并对分插机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分插机构比后插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5.
当前,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中外融资企业,手扶步行式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仍然以曲柄摇杆式的传动形式为主。且旋转式的分插机构在其优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对新型插秧机分插机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优化设计迫在眉睫。基于此,以新型分插机构参数优化为对象,通过参数引、启发优化算法在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优化中的应用,判断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最关键的机构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插秧质量。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依靠田间试验验证分插机构性能,周期长、费用高。因此,设计出一种插秧机分插机构性能检测试验台,可以对研制出的分插机构进行相关性能参数测试,以分析其质量好坏。所设计的分插机构性能检测试验台,通过皮带传动、链传动等将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插秧机分插机构,以实现分插机构的运转与前进,利用传感器、高速摄像机采集秧针加速度信号、秧针动静轨迹信号,通过设计编程将图形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确定分插机构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试验台上采用高速摄影和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分插机构的运动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近而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分插机构秧爪尖的运动轨迹、速度以及秧爪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角位移进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Pro/E建立了后插式曲柄摇杆分插机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模拟和动力学分析,参数设定为分插机构工作插次200次/min,主动轴转速为n=200r/min,运动时间为t=1.5s的情况下,得到秧针的运动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使得机构运动分析变得可视化、直观化和简单化,为分插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方法,有利于机构参数的合理选择,同时降低分插机构的研发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利用Pro/E找出了分插机构的振动源和受力情况,结果指出,曲柄添加平衡块和减轻摇杆质量有利于减小冲击和振动.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学解析方法,建立了曲柄摇杆分插机构和偏心行星齿轮分插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对这两种机构进行了运动学特性分析和比较,为机构的设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学解析方法,建立了曲柄摇杆分插机构和偏心行星齿轮分插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对这两种机构进行了运动学特性分析和比较,为机构的设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机动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动直插式水稻插秧机在栽插拔取苗时通常采用对准式送秧机构,这种机构结构简单,但送秧轨迹不够理想.现先设想送秧叉的运动轨迹为一连杆曲线,根据曲柄连杆机构各杆件的几何关系列出轨迹的方程,然后采用有约束条件的直接搜索法中的随机方向搜索法求得轨迹的实现机构,最终改善插秧机的送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设计选用单一的机构,由于其性能的限制,在设计时只能根据秧爪运动轨迹,取秧与插秧角度来设计插秧机分插机构,但分插机构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在各关键位置及各工作段时秧爪尖的运动速度,只有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需要,才能设计出性能良好的分插机构,文章采用空间RSSR机构与平面连杆机的组合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丘陵山地独轮驱动插秧机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山地特殊的地理状况,为解决该地区水稻插秧的问题,设计出丘陵山地独轮驱动插秧机。进行了插秧机的总体设计,并对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和特点进行介绍。该机采用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采用独轮驱动,完全满足丘陵山地的水稻插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田间条件下,连续4年对免耕抛秧水稻的大穗优势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抛秧水稻相比,免耕抛秧水稻的每穗总粒数更多,表现出明显的大穗优势。免耕抛秧水稻的分蘖位较低,后期积累干物质和养分的能力强,后期生理代谢旺盛、生理功能强,剑叶衰老慢,能充分保证籽粒生长等是免耕抛秧水稻大穗优势形成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5.
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自行研制的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并与手工作业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型结构合理,工作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作业成本较低。在作业质量方面,实现了水稻的有序抛栽,秧苗间株、行距合理,利于植株通风透气及采光,方便田间管理;水稻后期长势粗壮,抗倒伏,结实率高,稻穗饱满。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时效性偏差和多元推广主体联系不紧密,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以机插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构建"一站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和利益等因素,缩短了技术研发、传输和应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结果】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结论】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插秧提高了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温度,加速了前期有机肥分解,为水稻分蘖期提供足够养分,有利于水稻生长.覆膜插秧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千粒重均较常规插秧的高;实产较常规插秧提高20.9%;覆膜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较常规提前4~6 d,提前完成了有效分蘖;覆膜插秧水稻对于稗草、鸭舌草防除效果好,除草效果达86%.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渝香203的再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庆是再生稻的主产区之一,积极发展再生稻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改善稻米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手工栽秧、机栽秧、抛秧、直播是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本研究设置了人栽人收、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6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的再生性、再生稻产量及中稻-再生稻产量.结果表明:人栽人收在再生性、再生稻产量、中稻-再生稻总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依次为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处理下表现最低.  相似文献   

20.
对机耕人插、机耕机插、机耕抛秧、牛耕人插、牛耕机插、牛耕抛秧6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纹枯病、二代稻飞虱、二化螟和稻曲病的发生影响较小;对稻纵卷叶螟、三、四代稻飞虱及田间杂草发生影响较大;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有一定的差异,机耕机插产量最高,牛耕抛秧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