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绒山羊是全世界公认的高产绒量的绒山羊品种之一,其皮肤次级毛囊是山羊绒生长的"发源地"。在次级毛囊周期性发育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_2)基因对其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检测BMP_2基因mRNA在成年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时期(兴盛前期、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表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BMP_2基因mRNA在不同时期的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时期1表达量达到最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时期3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且相邻时期之间(时期2和时期3,时期3和时期4)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但时期1和时期2,时期1和时期3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 0. 05)。其中时期1和时期4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 0. 01),而时期2和时期4之间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角蛋白5(Keratin 5)基因与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的关联作用,实验采用RT-q PCR和West-blotting方法,从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探索周岁母羊体侧部皮肤组织一年12个月毛囊发育周期中Keratin 5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Keratin 5在皮肤毛囊发育周期中的表达量在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皮肤毛囊发育兴盛期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在3月毛囊发育休止期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显示,Keratin 5与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3.
HGT KAPs基因家族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高甘氨酸/酪氨酸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家族(HGT KAPs)与辽宁绒山羊羊绒品质——绒毛纤维直径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KAP6-1.2、KAP6.2、KAP7.1、KAP8.1和KAP8.2在皮肤及各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原位杂交对其进行定位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兴盛期、退行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5个基因特异地表达于皮肤,在初、次级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中有明显的表达信号。KAP6-1.2和KAP8.1在兴盛期初次级毛囊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KAP6.2在兴盛期、退行期初级毛囊的表达量均高于次级毛囊,而KAP7.1、KAP8.2在兴盛期次级毛囊的表达量高于初级毛囊,而退行期与之相反。因此推测,HGT KAPs基因家族在调控辽宁绒山羊绒毛纤维直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编码羊绒结构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绒毛生长不同时期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皮肤毛囊结构与变化规律,进而为其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本试验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绒毛生长的兴盛期、退行期、休止期毛囊结构及毛囊密度变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皮肤毛囊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各时期初级毛囊密度变化不明显(P0.05),次级毛囊密度兴盛期最大(42.73±4.71个/mm~2),其次为退行期(32.53±3.32个/mm~2),休止期次级毛囊密度最小(28.21±2.79个/mm~2),且不同时期次级毛囊密度差异显著(P0.05);绒毛生长兴盛期S/P值最大,退行期、休止期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提取mRNA,经RT-PCR扩增RORα、RORβ、RORγ片段,比较研究ROR基因在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时期1月(退行期)、3月(休止期)、5月(兴盛前期)、9月(兴盛期)份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RORα、RORβ、RORγ在1、5、9月绒山羊皮肤中表达,在3月份当绒毛生长处于休止期时,该基因的3个亚型均未见表达,且不同的亚型在绒毛生长的不同时期表达规律类同。因此,推测ROR家族的不同亚型均与绒毛的周期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2个品系皮肤毛囊组织中提取总RNA,以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进行相对定量表达研究.结果显示,VEGF基因mRNA在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2个品系的皮肤毛囊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2个品系在1年内同一月份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份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常年长绒型新品系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除2月外,其他月份均常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皮肤切片采用HE染色方法,对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品系和季节长绒型品系皮肤表皮厚、真皮厚、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深度、密度,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毛球宽度,S/P值等作了详细统计观察,从形态学方面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在1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品系辽宁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为4~10月,退行期为11~12月,休止期为1~3月,持续时间分别为7、2、3个月。兴盛期经历时间最长,退行期最短。但在毛囊的退行期,因为大多数毛囊的活性还很高,因此在退行期绒毛仍在生长,特别是在退行前期(10、11月份)还是绒毛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研究Wnt10b在内蒙古成年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和褪黑激素(MT)对其表达量的影响。每隔1个月按照2 mg/kg BW的剂量在受试内蒙古成年绒山羊耳后皮下埋植MT。连续采集12个月(从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的肩胛部皮肤样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Wnt10b的表达量。结果表明:Wnt10b在内蒙古成年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毛囊生长中期和休止前期高表达;埋植MT提高了Wnt10b在内蒙古成年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毛囊休止期和退行期的表达量。结果提示,Wnt10b参与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的信号传递过程,并在退行期和休止期转变过程中发挥作用;Wnt10b参与了外源MT促绒毛生长的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学周期性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生发层细胞从3月份开始活动并向下延伸,此时毛囊也开始重建,绒山羊毛囊8-9月份进入兴盛期,12月份进入退行期,2-3月份为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产绒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一个完整周期内的表达规律及体内埋植褪黑激素(Melatonin,MT)后对其表达的影响。选取背景相同的内蒙古绒山羊成年母羊8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1~3组为埋植MT的试验组,第4组为不埋植MT的对照组,采集12个月的体侧部皮肤样品,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BMP2基因在发育毛囊周期内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毛囊发育兴盛期和休止期,BMP2基因的表达量呈缓慢增加。且休止期的表达量高于生长期的表达量;埋植MT后降低了该基因在休止期的表达量,且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中BMP2基因的表达量与毛囊周期性生长密切相关,埋植MT后改变了BMP2基因在毛囊生长周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推测该基因参与调节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Wnt10b在绒山羊皮肤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及意义,试验提取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总RNA,并采用RT-PCR技术对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时期皮肤中Wnt10b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Wnt10b在1月份(退行期)、3月份(休止期)、5月份(兴盛前期)和9月份(兴盛期)均有表达;9月份(兴盛期)的表达量最高.由此推测W...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地域环境与绒山羊次级毛囊发育相关因子表达分布的相关性,本实验选取原产地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以及引进到甘肃环县2年的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各8只,分别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确定毛囊的超微结构特点;利用qPCR技术检测BMP2、HSP27基因在绒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同种绒山羊在不同地域环境下BMP2、HSP27蛋白在毛囊中的定位表达。结果显示:8月份绒山羊毛囊结构完整,处于毛囊生长期;BMP2、HSP27基因mRNA在原产地与引入地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两地绒山羊皮肤组织中BMP2基因表达几乎无差异(P0.05),但HSP27基因mRNA在引入地与原产地表达量相比差异显著;免疫组化发现BMP2、HSP27蛋白主要弱表达于表皮层、毛囊的内根鞘,而HSP27蛋白不仅在表皮层、次级毛囊的内根鞘表达,其在毛囊外根鞘、毛乳头也呈强阳性表达。本研究表明BMP2、HSP27基因在不同地域绒山羊皮肤组织中表达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两个品系皮肤毛囊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VEGF基因mRNA在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两个品系的皮肤毛囊组织中都有表达,并且两个品系在一年内同一月份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一年内各个月份间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2月份与其它月份差异显著(P<0.05)。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新品系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除2月份外,常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其能够常年长绒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β-catenin是Wnt信号途径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对毛囊细胞的生长、分化、运动、凋亡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5日龄、365日龄、730日龄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日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上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β-连环蛋白在不同年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均有表达。45日龄的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地高于365日龄(1周岁)和730日龄(2周岁)的表达量,而365日龄(周岁)与730日龄(2周岁)间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则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β-catenin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chi-miR-107-3p和菱形家族蛋白2(rhomboid family member 2,RHBDF2)基因在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兴盛前期(5~7月份)皮肤毛囊重建时的表达差异,本试验在7月份采集内蒙古阿拉善型绒山羊、敏盖绒山羊和光控增绒技术处理的阿尔巴斯型绒山羊体侧皮肤毛囊组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组织形态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皮肤毛囊兴盛前期,阿拉善型绒山羊次级毛囊正处于重建阶段,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次级毛囊重建已基本完成;在阿拉善型绒山羊皮肤组织中chi-miR-107-3p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P<0.01),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系)(P<0.01),且RHBDF2基因表达量在敏盖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显著低于阿尔巴斯型绒山羊(P<0.05)。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皮肤毛囊兴盛前期组织显微结构与chi-miR-107-3p、RHBDF2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次级毛囊重建初期chi-miR-107-3p表达量较高,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低,随着次级毛囊重建完成,chi-miR-107-3p表达量明显降低,RHBDF2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且在不同品种(系)内蒙古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机制基本相同。因此,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是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探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山羊绒周期性再生及着色过程,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游基因β-catenin、Lef1/Tcf3及该通路拮抗基因Dkk1mRNA在白色绒山羊绒毛生长不同时期及黑、白色绒山羊绒毛生长旺盛期时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通路中β-catenin、Lef1/Tcf3基因mRNA在白色绒山羊不同时期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具有明显变化规律即生长前期缓慢上调,旺盛期时表达量最高,生长后期及退行期逐渐下调,休止期表达量最低;Dkk1基因mRNA在白色绒山羊不同时期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则无明显规律性。上述各基因mRNA在黑、白色绒山羊生长旺盛期时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山羊绒周期性再生过程,但该通路并不涉及生长旺盛期时绒毛的着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为研究材料,研究其1年内毛囊生长变化特点。利用Sacpic染色法对体侧部皮肤横、纵切片进行染色。由切片可见5—8月份次级毛囊逐渐进入兴盛前期、8—12月份为兴盛期、1月份大部分进入退行期、2—4月份为休止期;次级毛囊深度在8月份最深,毛球宽、毛囊宽在8月份最宽;退行期的毛囊仍具有活性,绒生长变慢而休止期毛囊失去活性,绒不再生长;兴盛期毛球末端扁平,真皮乳头层细胞(DPCs)内陷;退行期、休止期的毛球末端呈尖状,乳头层细胞向外突出。绒长测量结果表明:最早于6月下旬绒长出体表,绒生长的最快时期为10月份,并非为最冷时期;绒长出体表即使在同一品种内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具有不同步性:绒先在股部长出,然后是体侧部,最后是肩胛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毛囊各统计性状的周期性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厚度从3月份开始增加,此时毛囊也开始伸长,绒山羊毛囊在8~9月份达到最长,为兴盛期;以后毛囊又逐渐变短,2~3月毛囊各性状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它已进入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比较来看,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说明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它们产绒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各不相同.绒山羊的皮肤一年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休止期最薄,在毛囊开始重建的兴盛前期最厚;而且初次级毛囊的形态在各个时期基本相同,在兴盛期毛囊较长,各部分完全,而在休止期,毛囊萎缩,从横切上看到大部分成为黑色的细胞团,有的毛干已脱落.绒山羊初次级毛囊在各个时期的形态与人发及鼠毛相似.初级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只是皮脂腺以下的部分发生变化,皮脂腺以上部分为永久区.同时在毛囊处于休止期的时候,已经孕育着毛囊的再生,在毛根部有一处活动的毛芽,说明即使处于休止期的毛囊也并不平静.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HF)退行期到休止期以及相应时间点的初级毛囊(PHF)的差异表达基因,试验对3只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2周岁成年母羊的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初、次级毛囊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数据;在检测测序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次级毛囊中,退行期(1月份)与休止期(3月份)分别对比到50 626个和50 628个转录本,其中1 19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53个上调基因和246个下调基因;初级毛囊在这两个时间点分别比对到50 629个和50 626个转录本,其中1 977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 258个上调、719个下调;这两个时期中,共有100个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比对到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中。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次级毛囊两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肌肉重建、肌丝滑动等功能上;初级毛囊两个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翻译延伸、转录拼接等功能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