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第二白卵近等基因系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家蚕第二白卵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建立了家蚕正常型黑卵品种菁松A的第二白卵近等基因系,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黑卵品系与白卵品系的抑制消减杂交文库,对文库中的高频次检出序列H46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明确了其3′末端序列,经半定量RT-PCR和实时定量RT-PCR证明H46序列代表的基因在黑卵和白卵系统中表达水平相差达1833倍,为正常型黑卵上调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与家蚕第2白卵(w-2)性状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以家蚕正常型黑卵及其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的转色期蚕卵为材料,构建抑制消减杂交(SSH)文库,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SSH文库中部分克隆的测序分析表明,该文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性较好。随机挑选SSH文库中的300个克隆制作家蚕cDNA芯片,对家蚕正常型黑卵及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转色期蚕卵进行检测,获得1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分析,其结果与芯片数据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在正常型黑卵与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之间,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为0.1倍至数千倍。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在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1种油蚕突变,其性状为:幼虫皮肤高度透明,蚕蛾复眼白色,产白色卵,与白卵油蚕w-3oe相似。本研究,将其与正常型品系大造进行正反杂交,结果F,代卵色、幼虫体色、成虫复眼色均为正常型;F2代正常型与油蚕分离比为3:1,卵色、眼色的分离与油蚕完全一致,即凡白卵均为油蚕,且成虫为白眼。将其与已知的相似性状突变w3oe进行杂交,结果F1、F2代均表现为白卵油蚕,成虫复眼也全为白色,与两亲本性状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白卵油蚕突变为隐性单基因遗传,与w-3oe(10—19.6)是等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4.
家蚕新母性白卵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基因资源库中归类于茧色单元的保存系03-130,其卵色为白色,蛾复眼亦为白色.杂交试验结果表明,03-130白色卵表现为混合型母性遗传(Ⅲ型),即F1表现雌亲卵色性状,F2蛾区内发生分离,而不是延迟到F3代才发生蛾区间的分离(母性遗传Ⅰ、Ⅱ型);但基因座与母性遗传Ⅰ型卵色突变-第1白卵(w-l)相同,即10-12.7.称之新母性白卵,基因符号:w-1n.  相似文献   

5.
1.锈色卵、橙色卵、红色卵、白色卵系统均属西南农业大学家蚕遗传研究室的自然突变型.2.上述基因除已发表的以外,本实验进行全面的观察,而以锈色卵及橙色卵为主,遍及红色卵及白色卵的关系,均在1983~85年进行.3.我室的橙色卵基因和日本的赤褐卵,系在不同染色体上各别的基因.4.锈卵的卵色为近似于干稻草杆的锈黄色.浆液膜以黄锈色素为主,稍近似褐色,成虫复眼红色与红卵蛾一致,基因型为ru/ru,re/re,+~(w5)/+~(w5).5.橙色卵的卵色为可可色,产下的卵,在转色初期,浆液膜有明显红色素,尔后逐渐成为深红色,比黑色卵遥紫,近于藤色,终成可可色(cocoa),成虫复眼也是可可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6.红色卵的卵色为红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7.白色卵浆液膜无色只有卵黄色透过卵壳,故呈淡黄色,普通称之为白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w_5/w_5,但白卵基因w_5对橙色卵基因ru/ru、+~(re)/+~(re)及红色卵基因re/re,+~(re)/+~(re)均为上位.8.橙色卵系交红色卵系的F_1或锈色卵交正常卵的F_1均为黑色,F_2均分离黑色、橙色、红色、锈色四种成9∶3∶3∶1之比,以F_1黑色卵系回交锈色卵生黑、橙、锈、红四种成1∶1∶1∶1之比,回交橙色卵生黑,橙成1∶1之比,回交红色卵黑红成1∶1之比.9.橙色卵交配锈色卵第一代F_1为橙色卵,第二代F_2生橙锈成3∶1.将其F_1回交锈色卵RF_1生橙锈成1∶1之比.10.设锈色卵基因ru红色卵基因re及第5白卵基因w_5及其各个的正常基因+~(ru)?三对基因,其中第一,ru与re两对基因存有互助基因的关系,第二,w_5在ru及re的上位,而ru在re的上位,则所有实验成绩的结果均可说明.A.锈色卵基因ru与+~(re)互助成橙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B.红色卵基因re与+ru助成红色卵,其基因型为re/re、+~(ru)/+~(ru);C.+~(ru)与+~(re)互助成黑卵,其基因型为+~(ru)/+~(ru)、+~(re)/+~(re);D.ru在re的上位,故ru与re共存时的ru/ru,re/re基因型,只现锈色卵ru的锈色而不现红色卵基因re的红色.11.第5白卵基因w_5在锈色卵及红色卵的上位,故此两者共存时则均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锈色卵及红色卵.故在w_5/w_5,re/re、+~(ru)/+~ru基因型只发现白色卵不发现红色卵,在w_5/w_5,ru/ru,+~(re)/~(re)基因型也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橙色卵.12.由于锈色卵基因ru及其正常基即+~(ru)与红色卵基因re及其正常基因+~(re),两对基因是互助基因,而由于互助基因间的结合与分离,往往会误认为本来卵色间的分离颠倒了显性和隐性关系.例如锈色卵和红色卵交杂F_1为红色卵,F_2分离红锈成3∶1,很像红对锈是显性,但实际红色卵基因型+~ru/+~(ru)、re/re,锈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两者F_1,+~(ru)/~ru、re/re,其F_1异质性是+~(ru)/ru,虽现红色卵,但并不是红色卵re/re的自身re能发现红色(因re如无+~(ru)即不能发现),而是因为有+~(ru),此基因型才发现红色,当F_1++~(ru)/ru互交形成F_2个体时,则成ru/ru,+~(ru)/+~ru或+~(ru)/ru,而在+~(ru)/+~ru、re/re或+~(ru)/ru、re/re基因型虽仍形成红色,但当ru为同质性,成ru/ru、re/re基因型时,则红色即不发现,而让位给其上位基因ru/ru,发现锈色卵.所以,此锈色卵的不发现并不是因为它对红色卵是隐性,而是因为ru对其正常(normal)+~(re)是隐性的缘故;恰恰相反,自其本质来说,红色基因re本身对锈色基因ru,反而是隐性,就是下位,而绝不是显性.13.利用锈色卵与红色卵两对基因为材料,可以按需要作成3∶1,9∶3∶3∶1及9∶3∶4的遗传分离比供给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只要饲养几个蛾区,即可互相交杂获得100~200个卵区,每区有400-500卵,完全可以计数足够的遗传分离比,这是最便宜的实验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6.
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关系。发现橙色卵、红色卵同锈色卵杂交F_2卵色分离为橙锈3∶1和红锈3∶1。结合过去的研究4),进一步证明了:锈色卵是由两对互补基因(complemgntary gene)ci和re所控制。  相似文献   

7.
用实验遗传学的方法对家蚕锈色卵进行了遗传学研究。锈色卵同黑色卵杂交与红色卵同橙色卵杂交的后代卵色分离完全相同,即F_1均为黑色卵,F_2卵色分离黑红锈橙呈9∶3∶3∶1之比,RF_1卵包分离黑红橙锈呈1∶1∶1∶1之比。著者等认为:(1)橙色卵是单纯隐性基因支配的卵色突变,并定名为“ci- tron—egg”(橙色卵),以ci为基因记号;(2)锈色卵是两对隐性基因(ci和re)互作而生;(3)锈色卵是研究家蚕卵色遗传机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在家蚕品种"明"中发现一种卵突变体,其卵产下后10 min左右即出现失水凹陷,1 h左右完全失水,全部溃死。解剖观察母蛾卵巢管,卵在其内排列整齐,大小和色泽都与正常卵无异;电镜观察死卵,精孔、后极部与正常卵无差异,但卵壳表面凹陷处网格皲裂,其切面的中层可见有裂纹。遗传分析表明:该家蚕卵突变体由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纯合致死,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该突变体是一个不同于溃卵(Grcol)突变体的卵壳新突变,暂命名为"明"死卵(lethal egg of"ming",l-em)。  相似文献   

9.
家蚕卵非胶着性基因(No-glue,Ng)位于第12染色体,Ng突变体的雌性成虫生殖器的粘液腺只分泌极少量的粘性物质,因此产下的卵不能粘着而成为天然散卵,是研究家蚕粘液蛋白分泌机制的重要材料。利用雌性家蚕的W染色体和Z染色体间不发生交换的特点,采用产胶着卵的家蚕品系KY和产非胶着卵的家蚕品系巴格达特(Ba)组配正反交群体(Ba×KY)F1♀×KY♂和KY♀×(Ba×KY)F1♂2种材料,分别记作BC1F和BC1M,根据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Ng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及定位。BC1F群体中的所有产非胶着卵的个体均表现出与(Ba×KY)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产胶着卵个体的带型与亲本KY一致,为纯合型。筛选出4个与Ng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并利用BC1M群体构建Ng基因的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51.9cM,与Ng基因最近的引物为S1213,图距为0cM。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家蚕育种组在培育暗化型家蚕品系580的过程中,发现并分离出了在发育各阶段黑化程度均比正常暗化型家蚕黑化程度浅的品系——浅580。试验通过克隆比较家蚕品系580与浅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碱基序列和相对表达量对浅580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家蚕品系580与浅580克隆的暗化突变基因Bmi AANAT均存在2种突变类型且碱基序列相同,它们的Bmi AANAT2的碱基序列也无差异;蛹期第7天时家蚕品系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浅580的8. 3倍和3. 0倍。表明家蚕品系浅580的发生并不是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碱基序列突变造成的,而与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家蚕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对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通过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导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突变材料,涉及家蚕体色、卵色、致死等多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家蚕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基于非定位克隆或定位克隆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家蚕突变体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利用家蚕突变品种来鉴定分析突变基因,并展望了家蚕突变种质资源在育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正常卵色的芙蓉原种中发现一灰色卵蛾区,经研究查明:自然突变体灰色卵能够遗传;灰色卵对正常色卵为显性,两者杂交的F_1呈灰色卵,F_2分离出灰色卵正常色卵,且成3:1之分离比。  相似文献   

13.
家蚕卵形突变sm-n(new small egg)为家蚕小卵突变的新类型,与前人研究报道的几种家蚕小卵突变sm、sm-2、sm-3、emi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征为:同一母蛾产卵分离出正常型卵和小卵两种,其中小卵大小不一,为不受精卵,而正常型卵孵化与生长均正常。解剖母蛾观察卵巢管,大小卵粒在每根卵巢管里随机排列,个体间出现小卵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分布在20%~90%之间),但总体上小卵比正常卵多,且在越往卵巢管的后端小卵的比例越大,小卵的排列不规则;交配产卵后,初步统计发现小卵百分率越大,则遗腹卵有越多的倾向。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此小卵系统和无卵突变系统(sm~n)的母蛾卵巢管有增多现象,每个卵巢发生4~6条,每蛾共8~12条卵巢管。用正常系统C108与新小卵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新小卵为隐性遗传基因支配,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4.
BmVMP23已被预测为一种编码家蚕卵黄膜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中呈显著下调表达,并已证明其终止密码子后的序列发生了变异。为研究变异位点是否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及序列变异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ACE扩增获得BmVMP23的全长cDNA序列,证实突变位点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在此基础上,以突变体l-em及正常型的BmVMP23 3'-UTR序列为实验模型,构建以E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MD18-T(A3-EGFP-SV40)、pMD18-T[A3-EGFP-3'UTR(WT)]和pMD18-T[A3-EGFP-3'UTR(l-em)],并将其分别转染BmN细胞观察EGF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pMD18-T(A3-EGFP-SV40)和pMD18-T[A3-EGFP-3'UTR(WT)]质粒的细胞均能检测到绿色荧光,而转染pMD18-T[A3-EGFP-3'UTR(l-em)]质粒的细胞检测不到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证实BmVMP23的正常表达须具有完整的3'-UTR,由此认为"明"死卵突变体中BmVMP23基因表达量的降低是因其3'-UTR的变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对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是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研究家蚕E群突变体的基因多样性,利用Ecotilling技术平台,对家蚕18个E群突变体中的14个Hox基因片段(总长408 kb)进行突变筛选,获得了48个错义突变和213个沉默突变,其中60%是转换型突变,即嘌呤突变为嘌呤,嘧啶突变为嘧啶。研究结果表明,11个Hox基因片段在不同E群突变体中发生了突变,其中在E群突变体06-250中的Bmshx7基因有不同的错义突变位点,特别在homeobox结构域也有突变发生,这些突变可能会影响到Bmshx7基因的功能,即影响对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最终产生突变体06-250相应的突变表型。研究获得的Hox基因的其它突变信息目前与E群突变体的表型尚无直接关联,但其研究结果可为继续筛选鉴定E群突变基因以及探讨基因的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家蚕隐性灰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室保存的隐性灰色卵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隐性遗传灰色卵,是与所有灰色卵都不相同的新突变。用实验遗传学方法进行连续检索表明:该灰色卵属第二连锁群的隐性突变基因支配。定名为隐性灰卵(recessive grey egg),基因记号为g~(r-r).  相似文献   

17.
家蚕杏黄色卵遗传学及几种卵色生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本实验使用的杏黄(aplicat-yellow色卵,系前所未见的新系统。基因命名为apy。 2.杏黄卵基因apg系母性遗传与普通遗传的混合型。F_1的卵色似母,为母性遗传,但在F_2同蛾内分离正常黑色卵与杏黄色卵成3∶1之比。又为普通遗传。所以它是混合型的母性遗传。 3.杏黄卵apy系雌交杂红色卵系雄,F_1卵色以母,为杏黄色。其反交为正常型黑色卵,但双方F_2,均分离黑∶红∶杏黄成9∶3∶4之比。现普通遗传的分离比。故杏黄卵基因apy在红色卵基因re之上位。 4.杏黄色卵产卵变色前,卵内含有大量的犬尿氨酸,变色后经休眠期,直到第二年春蚕卵出库后,卵内仍含有大尿氨酸。 5.各种卵色的色素种类经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以正常型黑色卵的带数最多,共有5条。由柱下端向上,分别是:赭、桔、紫,淡黄;其余的突型变均为三层。由层析柱的下端向上,分别是:杏黄卵有赤者、橘、黄;红色卵有:赭、橘、红;锈色卵有:赭、橘、粉红;橙色卵有:赭、桔、紫。其中,赭、桔色带,是所有供试卵色中共通的。如图3所示(Fig.3)。 6.卯色素经层析结果:正常卵、杏黄色卵、红色卵、锈色卵、橙色卵五种卵色,最底层均为赭色带,但其带的厚度不同,体积亦异。惟吸收光谱曲线相似(如图2;Fig.2) 7.自层析柱的底层向上的第二层,为橘色带,其带的厚度亦异,以杏黄卵及锈色卵最厚,约为正常的两倍,红色卵次之,但仍较正常为厚。扫描记录曲线,五者图形一致,可知均为相同物质组成(图2)。 8.自底层向上的第三层带依突变型而异,杏黄卵为黄色带;红色卵为红色带;锈色卵为粉红色带;可可(橙)色卵为紫色带。 9.这样的结果,说明正常标准型卵色基因,决不是一个基因所能代表的,实际至少应包括+~(oc)、+~(or)、+~(pi)、+~(pu)、+~(ly)等5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而成。 10.同理,杏黄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q)、+~(o■)、a~(py)等3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红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re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锈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su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可可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pu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 11.杏黄色卵,在卵色素形成过程中,浆液膜内缺乏把大尿氨的转化成3一羟犬尿氨酸的酸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模型,通过对20个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5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中系亲本有"卵11""卵13";日系亲本有"卵82B""卵虎".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卵11×卵虎""卵13×卵82B""卵17×卵虎""卵17×卵皓B".从遗传角度看,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的遗传力较高,其主要受基因遗传作用影响,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方差贡献高,易受环境影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获得了部分限性卵色家蚕品种亲本的遗传信息,有助于后期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选配与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9.
Polycomb蛋白(polycomb group proteins,PcG)主要包含PRC1和PRC2 2个核心蛋白质复合体,其中PRC2在靶基因转录抑制起始阶段发挥作用,ESC作为PRC2的一个关键蛋白质,通过参与组蛋白H3K27me3的修饰来抑制基因转录。为了研究家蚕PcG蛋白的功能,克隆了长度为876 bp的家蚕Esc基因(BmEsc)WD40功能结构域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目的蛋白质,可用于进一步的抗体制备和功能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Esc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非滞育卵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卵期1~5 d相对较高,而滞育卵中该基因在卵期1~2 d的表达量低于非滞育卵,卵期6~9 d的表达量却高于非滞育卵,并保持较稳定水平;该基因在各龄幼虫龄中期的表达量较低,在5龄1~3 d和化蛹前的一段时期表达量较高,在蛹期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初步推测BmEsc可能在家蚕早期胚胎发育、滞育卵中的靶基因沉默以及在幼虫蜕皮前后和化蛹变态前的组织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蚕实用品种夏芳卵色变异的遗传特性及淘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夏芳的卵色为黑褐带绿色,卵壳为淡黄色。在应用中出现了卵色不纯,区间和区内卵色驳杂。区间差异,其代表型变异卵色为棕褐色,蛾区内较一致;区内有差异者主要表现为正常型与果绿色的深浅对比,其中多数是后产下卵的内环少部分卵粒颜色浅,也有随机分布者。经采用后代鉴定法和杂交试验研究,结果:①同蛾区内卵色的深、浅对比差异在后代没有明显的遗传趋向,并非单一的卵色遗传因素引起;②代表型变异卵色--棕褐色由隐性基因控制,表现母性遗传,并区别于家蚕的其它母性遗传卵色,可能为一新的家蚕母性遗传卵色基因。此外,滞育性较弱容易产生生种,也是导致夏芳在整体上卵色驳杂表现的一个因素。提出淘汰变异卵、纯化品种性状的方案为:①直接在母种中选除具有变异卵的蛾区;②对表型为标准性状的母种蛾区,在蛾区半保留条件下,用同蛾区交配法进行后代鉴定,或测交法结合次代鉴定进行区别,以基因型为 / 的半蛾保种或繁育原种,淘汰基因型为 /b及b/b的蛾区。同时,注意综合选择,加强催青温度控制和饲养规范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