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Carel氏瓶静置培养草鱼CIK细胞,细胞2~3d内长成单层,细胞单层均匀而稳定;旋转瓶培养,细胞7d左右长成单层,细胞单层面积大,病毒培养产量高。2种方式所培养病毒的TCID50/ml值稳定在6.0左右。0.1%福尔马林4℃条件下灭活病毒材料17d制备疫苗,疫苗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疫苗效力检验结果表明,注射免疫10d和浸泡免疫10d后,免疫鱼体内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07.9±11.0(3)和68.5±9.9(3),免疫保护力分别为(77.1±8.9)%(3)和(73.9±8.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本研究建立了草鱼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疫苗生产和生产性免疫试验,免疫草鱼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2.
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作者于1982年1月开始进行草鱼肾组织单层细胞培养,至今已连续培养32个月,传至120多代,建立了细胞系,定名为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本文介绍了原代和传代培养、细胞形态、细胞生长速度和分裂指数、细胞的保存和对温度的适应性、细胞染色体分析以及细胞系对病毒敏感性的试验和研究结果。CIK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以20℃-38℃生长较好,28℃左右生长稳定,pH为6.5时仍能保持致密单层,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众数为55。对草鱼出血病左右病毒FRV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悬浮培养系统中使用微载体Cephodex规模化培养草鱼肾脏组织细胞CIK和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条件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ephodex是一种适合CIK细胞贴壁生长的微载体,搅拌方式(搅拌时间/静止时间)及血清浓度(0%、5%、10%、15%)对CIK细胞在Cephodex微载体上的贴附效率有影响。贴附期以转速35 r/min、每静置45 min搅拌2 min的间歇搅拌方式最佳,8 h后细胞贴附率可达90%以上;细胞贴附期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为5%。当Cephodex微载体用量10 mg/mL、细胞初始接种密度2.5×105cells/mL、连续搅拌速度40 r/min时可获得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用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大规模培养CIK细胞,接种感染复数为0.1的GCRV病毒3 d后,培养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lgTCID50/mL)为8.5。本项研究为草鱼出血病疫苗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虎纹蛙病毒体外培养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红 《水产学报》2002,26(4):363-367
从发病濒死的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蝌蚪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在25℃条件下,该病毒能在鲤鱼表皮瘤细胞系(EPC),胖头Shiu肌肉细胞系(FHM)和草鱼性腺细胞系(CO)三种鱼类细胞上产生空斑状的细胞病理变化(CPE)。该病毒对氯仿,热(56℃,20min)和酸(pH3)敏感,其体外培养的适合增殖温度范围为20-30℃,电镜下观察,病毒为对称的二十面体,切面正六边形,对角直径125nm左右。  相似文献   

5.
使用一种廉价的培养基 CAS 替代昂贵的 Eagle′S MEM 培养草鱼 CIK 细胞系,细胞生长迅速而稳定,在1.5—2天内可长成汇合单层。CAS 的最佳培养浓度为0.1%。  相似文献   

6.
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of grass carp)是草鱼种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在水温25—30%时发病,1980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病毒组从草鱼肾组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品格状排列的病毒颗粒,并暂名为疱疹病毒。经进一步研究,1982年正式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此病毒属双股RNA类型。把病毒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株,在28℃、72小时以后能清晰的看到细胞病变(CPE)。病变初期,细胞受刺激后无限制地加速生长,致使细胞间隔不清,出现一些颗粒状物。病变中期,细胞收缩,整个细胞单层拉成网状。  相似文献   

7.
草鱼出血病病毒高滴度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高滴价培养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1 细胞 :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 (CIK) (左文功 ,1986 ) ,培养基为含 10 %小牛血清的CAS。2 病毒 :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 ,维持液为 2 %小牛血清的CAS。3 高滴价培养方法3 1 用 854株病毒接种刚生长成单层的CIK细胞系 (区别于致密单层细胞 ,下同 )。病毒接种量为维持液量的 1/ 10 ,2 8℃吸附 6 0分钟后 ,添加维持液 ,2 8℃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过程 ,测定病毒的TCID50 /ml。3 2 精氨酸处理 在接种病毒时 ,向病毒液中加入浓…  相似文献   

8.
应用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法,对草鱼胚胎细胞 CP-80 进行大规模培养,同时增殖草鱼出血病病毒。细胞经培养6天后,细胞量可达到8.4×10~6cells/ml,较始接量(2×10~5cells/ml)提高了41倍。接入草鱼出血病病毒后,经5天培养增殖,毒力达到8.0LgTCID_(50)/0.1ml,较始接毒力(3.75LgTCID_(50)/0.1ml)增加了4.25个对数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鳍条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系,定名为BC-Fin。青鱼鳍条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已稳定传代培养50多代,其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佳培养基为L-15,最适血清浓度为1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0.6 h。青鱼鳍条组织细胞液氮冷冻保藏6个月后,经台盼蓝染色,约(90.09±4.65)%的细胞具有细胞活性,复苏后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第16代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48),第41代细胞染色体众数为46。通过对离体培养细胞的线粒体中的16S rRN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获得长度为320 bp的核酸片段,核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与青鱼16S rRNA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8%,表明该细胞来源于青鱼。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后BC-Fin细胞系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为105.33±0.21TCID50/m L,且PCR检测可检测出细胞培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表明BCFin细胞系对草鱼呼肠孤病毒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
用圆柱形细胞培养瓶,对草鱼吻端组织ZC—7901细胞适应旋转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细胞接种浓度、旋转速度及细胞生长速度等有关参数。试验表明ZC—7901细胞能适应于旋转培养,适应后的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仍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正>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淡水渔业中危害最严重的鱼病之一。国内鱼病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对该病进行研究,已证实该病的病原是病毒。利用可长期离体传代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稳定而均一的鱼类细胞株培养病毒,是鱼类病毒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对病原和防治技术作深入的研究。我们于1979年培养成功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以下简称ZC—7901)。经试验,该株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具有敏感性。本文报道ZC—7901株细胞培养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2.
旋转培养优于静置培养,它不仅表现在可形成细胞单层的面积大,单层细胞的产量高,单位面积所需的培养液(维持液)少,而且细胞生长的速度较快,细胞形成单层的时间较短,接种病毒后收获的病毒滴度也相应较高,它适宜于疫苗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草鱼呼肠孤病毒GCHV-892野毒株在PSF细胞中连续传代时,于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桉液,传至19代已达减毒目的。继代至29代,其减毒效果保持稳定;传至27代后不再加入桉液,传代至37代,其减毒效果仍保持稳定不变。致弱病毒对草鱼的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用该弱毒株制备的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免疫保护率均达100%。因而作者认为桉液是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一种良好减毒剂。经桉液减毒的GCHAV-892是一株可应用于生产上制备弱毒疫苗的良好弱毒株。  相似文献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发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危害性最大的草鱼病原体。该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组成,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报告总结了呼肠孤病毒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渗透、干扰素分泌、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压力小体等方面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论述了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RNAi)机制、干扰素诱导素、GCRV干扰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抗病毒策略的分子作用机制。报告预测基于中草药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化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将是最容易被市场化的两种绿色抗草鱼出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15.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罗霞  付小哲  李宁求  林强  黄志斌  张悠 《水产学报》2018,42(9):1481-1488
为获知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QY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最适增殖条件,以鳜脑细胞系(Chinese perch brain cell line,CPB)为增殖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所测病毒拷贝数为判断指标,比较同步接毒和异步接毒2种接种方式以及病毒接种量、血清浓度等培养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确定SCRV-QY株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结果显示,单位体积病毒增殖量方面,异步接毒法优于同步接毒法,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将病毒接种长满单层的CPB细胞中,28°C吸附1.5 h,用含2%胎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于28°C培养时,病毒增殖量最高,为5.59×10~(10)拷贝/mL;而从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考虑,同步接毒法筛选出的4种增殖条件单位成本所获的病毒产量优于异步接毒法,其中当MOI=0.03、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同步接种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28°C恒温培养70 h后收获病毒液,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最高,为4.88×10~(13)个拷贝/元。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病毒增殖量和培养基成本作为考量,优化SCRV-QY株的增殖条件,可为SCRV疫苗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樊廷俊 《水产学报》2001,25(1):11-15
利用PCG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将已成系的牙鲆鳃细胞与中国对虾淋马细胞进行细胞杂交,对所获得的杂交细胞用MEM:MPS(1:1)混合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培养5天后发现,杂交细胞长成了单层,传代培养后仍可继续生长和分裂,通过逐渐提高混合培养液中MPS的所占比例所筛选出的杂交细胞,目前已传12代,生长和分裂势头仍然十分旺盛,通过接种对虾杆现毒发现,10天后杂交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变特征(细胞收缩变团圆,脱落,死亡),至14天细胞使几乎完全脱臂死亡,取病变细胞的培养上清0.3mL再加入到一瓶已长成单层的杂交细胞中,结果5天后杂交细胞也出出了明显的病变特和下,而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组杂交细胞生长正常,可禄步认为我们所得到的杂交细胞确为对虾(杆状)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8.
汤江山  杨向江 《内陆水产》2002,27(12):32-32
随着草鱼养殖密度的加大,养殖的集约化及养殖产量的提升,其病害日趋严重。据调查,草鱼的养殖成活率在50%左右。危害草鱼的病害种类较多,尤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流行范围广,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防治难度大,每年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体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为呼肠弧病毒。该病毒为双链RNA类型病毒。该病毒颗粒直径在65~70纳米之间。具二十面体,无夹膜,双层衣壳,对脂溶剂、热、酸均不敏感。该病毒能在草鱼吻端、性腺、肾脏鳍条等草鱼单层细胞中复制。2流行与危害草鱼出血病是目前危…  相似文献   

19.
用特异化饵料免疫预防草鱼出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河  戚少燕 《科学养鱼》2000,(10):36-37
草鱼出血病是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草鱼的成活率。 70年代以来,国内对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进行了免疫研究,获得比较成功的是注射法和浸泡法。生产实践表明:注射接种虽有较好效果,但操作不方便,费工费时,还易损伤鱼体,尤其对大规模的鱼种生产更难于应用,在生产中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浸泡法免疫效果不理想,而且疫苗用量大,成本较高。因此,研究探索适合养殖鱼类特点的更有效、方便、经济的疫苗接种途径已成为预防草鱼出血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用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胞疫苗处理的特异化饵料,在草鱼苗开口期投…  相似文献   

20.
鲤病毒病原的感染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明养殖鲤(Cyprinus carpio)突然大批发病死亡的原因,对鲤病样品进行了细胞攻毒、空斑测定、电镜观察,以及鱼体感染等实验。先以患病鲤的组织匀浆液,经过滤后,分别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GCF)、鲤上皮瘤细胞(EPC)等14种培养细胞中。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在1-2d内,该病鱼组织匀浆液可使其中9种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液(即病毒悬液),进一步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空斑测定和鱼体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在GCF细胞上的病毒滴度为10^7.3TCID50/mL;在FHM,TSB和GCO等细胞中可产生直径1~4mm的圆形空斑,空斑的大小与宿主细胞的种类和接种的病毒浓度有关。通过对感染细胞制备的超薄切片和病毒负染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显示这是一类呈典型子弹头样的弹状病毒颗粒。感染了病毒悬液的鲫和鲤先后在第2天和第3天开始出现病症,间隔1~2d后发病的鱼开始死亡,至第14天,两种感染鱼的死亡率均达到83.3%。收集人工感染后濒死的鲫和鲤,分别制备组织匀浆液,回接感染鱼类培养细胞,24h内能使其出现与原发病鲤组织匀浆液所引起的类似的细胞病变。因此证实患病鲤是由病毒病原感染所致。[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17—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