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建平 《兽医导刊》2012,(11):26-30,49
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是集约化养鸡业生产中流行最广、危害最重的两种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分别由艾美耳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所致,二者常相伴发生,互为预置影响因素。本文从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基本特点出发,在简单介绍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基本特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反刍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特征,本研究从新疆不同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屠宰场采集158份牛羊临床病料,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分析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利用多重PCR技术扩增产气荚膜梭菌α、β、ε、ι、β2基因,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比对进行新疆流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从158份临床病料中共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67株,形态学、生化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均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检测表明,其中α基因检出率为100.00%(67/67),ε基因检出率为17.91%(12/67),β2基因检出率为37.31%(25/67),β、ι基因未检出。毒素基因分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分为A、D型,其中A型占82.09%(55/67),D型占17.91%(12/67),提示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优势型别为A型。本研究为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旧称魏氏梭菌病是二类动物疫病。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引起的一类急性羊传染病的总称,本文主要讲述一起疑似羊产气荚膜梭菌病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诊断及时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引起新生仔猪下痢的主要病原主要有A型产气荚膜梭菌、轮状病毒、猪单端孢球虫、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艰难梭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耐久肠球菌、蓝耳病病毒(PRRSV)等。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  相似文献   

6.
兔的梭菌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养兔业的一种疾病,为了更好地控制此病,本研究调查了青岛地区规模化兔场爆发此病时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及遗传多样性。2010年11月-2012年5月期间,采集青岛地区规模化养兔场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兔的肝脏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Multiple—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毒素型分析,应用ERIC-PCR方法分析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共分离到25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中A型24株(96%),C型1株(4%)。用ERIC—PCR方法将25株分离株分于9个聚类中,其中V型为主要流行型。结果表明:青岛地区规模化兔场中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的毒素型主要为A型,且具有多种基因亚型,其中V型为主要流行型。此结果为该地区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免疫和微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202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饲料端禁抗,根据国外经验,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致的鸡坏死性肠炎是禁抗后养鸡业疾病防控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急需行业寻求适合国情的科学应对措施以减少由之产生的生产损失。本实验以从广东从化、广东新兴和江苏连云港分离获得4株鸡源产气荚膜梭菌,采用牛津杯法,以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判定6种常用离子类载体抗球虫药和9种化药类抗球虫药是否对这些菌株具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部分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拉沙洛西纳、微囊盐霉素、甲基盐霉素和莫能霉素)有较好的抗产气荚膜梭菌作用,且不同来源分离株均对药物敏感,药物作用效果跟浓度正相关,低浓度仍表现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药类抗球虫药二硝托胺、复方磺胺氯达嗪钠和氯軽毗啜预混剂有一定的抗产气夹膜梭菌效果,其余测试的抗球虫药未发现有抗产气膜梭菌作用。本研究为鸡坏死性肠炎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查产气荚膜梭菌在健康鸡群中的流行现状,掌握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鸡场产气荚膜梭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流行特点与地区差异的关系,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和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CR)方法对从四川省8个市10个规模化鸡场分离得到的34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用AFLP技术将34株菌分为12个亚型,用ERIC-PCR方法分为8个亚型。分析亚型分布情况发现:不同鸡场产气荚膜梭菌的亚型差异明显;而同一鸡场的亚型较简单,以一种亚型为主,交叉有少数其他亚型;优势基因型分别为AFLP基因Ⅷ型或ERIC-PCR基因1型。该研究结果说明:四川省规模化鸡场健康鸡群中产气荚膜梭菌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其流行特点与地区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α毒素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针对2种α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快速鉴别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双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目的条带,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则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7.95pg/μL和1.261pg/μL。应用该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其中5份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双重PCR方法,可以有效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快速鉴别,对羊梭菌病病原快速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究甘肃省牛和羊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采集自甘肃省不同地区的229份牛、羊源肛拭子进行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进行毒素基因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及四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29份样品中分离到53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达23.1%...  相似文献   

11.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鸡、鸭、猪、牛等食源动物中均普遍流行。生肉及其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而引起人的食源性腹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出现了多种耐药性,因此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从该病流行、毒素、耐药基因、屠宰零售及食品污染风险等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该病引起的公共卫生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旧名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污水、粪便、饲料以及人畜的胃肠道内等都有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该菌可引发严重疾病[1].该病在绵羊多呈急性和最急性经过,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春秋季和阴雨天气发病较多.发病率高,可呈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13.
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绵羊、山羊和其他动物的肠道疾病,不同毒素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等。产气荚膜梭菌对宿主通常具有破坏性影响,根据发病羊群的以往病史、临床病变和剖检病例变化是羊产气荚膜梭菌病初步诊断的基础,而该病的确诊还需实验室检测后方可确认。确定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最广泛被接受的方法是从患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羊肠内容物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此外,大脑的组织病例理学检查对于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诊断中十分有用。本文对各种类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疾病的临床病变和组织病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奶牛毒血症,多见于犊牛,成年奶牛少见。2006年857农场发生成年奶牛产气荚膜梭菌(D型)肠毒血症,后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现将治疗和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为了调查不同动物A型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情况及α毒素基因同源性,本试验从不同地区共采集病料307份,其中鸡133份(包括肉鸡112份、蛋鸡21份)、鸭65份、犬31份、猪14份、兔子20份、小鼠9份、牛粪便18份、鸵鸟粪便17份。取肠道内容物和粪便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毒素基因分型,并检测cpe、β2毒素基因携带率;从不同地区、不同动物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挑选18株进行α毒素基因扩增,将所得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307份样品中68份(22.1%)呈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介于5.9%~44.4%;68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α毒素基因阳性率为100%,所有分离株毒素基因分型均为A型,未检测到cpe毒素基因,β2毒素基因总阳性率为63.2%;分离株与NCBI参考菌株α毒素基因相似性介于97.8%~100%。结果表明,不同动物α毒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调查为研发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通用疫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对宁夏一绵羊场疑似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病例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采用产气荚膜梭菌显色培养基及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检测,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分子进化树;之后对大肠杆菌分离株毒素因子进行PCR检测,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PCR检测获得了16S rRNA特异性条带;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菌株NXDC001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NXSJ001与产气荚膜梭菌在同一分支。大肠杆菌分离株检测出毒素因子HPI (irp2)及LEE (eae);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携带毒素因子cpa,证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表明,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各一株,证明病死羊为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分为A、B、C、D、E型,在猪群中主要流行A、C型,A型主要产生α-毒素,产生肠毒血症,导致中、大猪的突然死亡; C型主要产生α、β-毒素,是造成仔猪红痢的主要病因。其普遍存在于人畜粪便、土壤、水、尘埃中,加之夏季高温高湿气候、雨水多等因素,加快了细菌、病毒繁殖扩散和传播速度,极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等一些自然疫源性疫病的流行。产气荚膜梭菌常与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疾病。该菌常通过其外毒素危害人和动物机体,所产毒素主要有α、β、ε和ι4种外毒素。根据毒素产生的情况,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F和G 7个型。ε毒素毒力最强,主要由B型和D型菌分泌。论文通过致病机理、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及相关疫苗研究方面对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D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引起新生羔羊痢疾和山羊、牛等家畜的肠毒血症,致死性强,对畜牧业造成很大的危害.ε毒素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该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分子生物学结构与性质,ε毒素引起的家畜肠毒血症以及对其作用靶器官肾脏和脑组织破坏的致病机理进行了介绍,对国内外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为研究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预防治疗动物肠毒血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