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稻田春季翻耕灌深水沤田对早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控技术及其效果.[方法]于2019年在江西吉安峡江县进行了田间试验,测试稻田翻耕不同时期和灌深水沤田不同持续时间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结果]春季稻田耕沤可压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基数,控制一代二化螟为害.在二化螟化蛹高峰期耕沤稻田,防控效果优于化蛹始盛期耕沤,且耕沤时间越长,防控效果越好.[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水稻种植户结合稻田翻耕整地防控二化螟和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提供一种便捷农业防控措施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虾稻连作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态模式,由于此模式经济效益突显,种养规模迅速扩大,无害化生产尤显重要。本文研究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下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稻虾连作养殖模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小龙虾养殖经济效益。加强生态防控包括延迟播种、增加种植密度、提早收获并适当降低水稻产量;生态防控方针主要是加强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措施从源头控制水稻病虫害的越冬,减少虫害越冬基数,降低水稻病害的危害,达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区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江西滨湖地区稻田杂草群落近20年来的演替情况,提出了鄱阳湖稻区不同水稻栽培方式条件下,各类型水稻田间杂草综合配套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前南方大部分稻田采用连作耕作制度,并且滥用农药现象严重,这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探讨稻田轮作对减轻稻田病、虫、草害的生态作用,本试验以长期水稻连作为对照,根据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详细研究了稻田轮作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轮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稻田水稻的病虫草害。稻田轮作处理的早稻纹枯病发病率平均比连作处理低10%,病情指数低0.4%;晚稻纹枯病的病株率平均比连作处理低17.7%,病情指数低13.3%。轮作处理的早晚稻稻曲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都低于连作处理。轮作处理所受虫害比连作处理要轻,轮作稻纵卷叶螟造成的白叶率和二化螟造成的白叶率明显低于连作。轮作处理的杂草生长情况比连作处理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二化螟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一、二代发生量大、为害猖獗。据已往资料,二化螟越冬场所主要是稻根、稻草和白茭白;也有认为少量在杂草及春花植株中,但对后者并未引起重视,测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开展应用二甲四氯化学除草剂时,发现施药稻区二化螟的为害有所加重。为了更好地开展稻田化学除草和二化螟的防治,探明施用二甲四氯对二化螟的影响,笔者于1981年进行了稻田施药对二化螟侵入率、发育状况、为害程度的对比观察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荆门市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通过近年观测,认为,活动场所间的纬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对二化螟发育进度将造成影响。区域内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笔者通过对当地近年试验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报越冬代、一般世代为对象,探讨了相应的预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与灌水灭蛹降低越冬虫源基数、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释放卵期天敌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在二化螟重发区浙江省温岭市早稻大田展开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2016年二化螟重发情况下,应用基于种植香根草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将二化螟的为害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且种植香根草与释放赤眼蜂联合使用可实现对二化螟的全程非化学防控。此外,香根草种植区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探索稻水象甲暴发的原因,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其越冬场所、寄主植物、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消长动态、年生活史、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末开始活动,4月中旬在杂草、小麦等旱地作物上取食,5月中、下旬随水稻移栽迁入稻田,之后进入产卵期;一代成虫羽化始期为7月中旬,自8月上旬起,一代成虫又开始向其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丛转移,逐渐入土越冬。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成虫在土表和浅土层中越冬,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稻田附近的林带和田埂。  相似文献   

12.
稻-鸭生态系统中二化螟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年4~10月,在稻鸭共栖田中,对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减轻二化螟的为害。与对照相比,中稻田养鸭区二化螟为害株率减少13.4%~47.1%;晚稻田减少62.2%。稻鸭共栖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试验表明福戈+爱苗防治中稻上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和稻曲病效果较好;对水稻和小龙虾安全,对田间生态安全;试验区比常规区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适合在潜江"虾稻共作"田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田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采用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分析法对江西省双季稻区早稻田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及晚稻田禾苗上取食斑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双季稻区早稻田间成虫主要呈聚集分布,晚稻田间禾苗上新一代成虫的取食斑也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6.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常年发生危害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产量损失。寄生蜂是二化螟重要的生态调节因子和生物防控天敌资源,对田间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主要就二化螟寄生蜂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二化螟卵寄生蜂和幼虫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及优势种利用、二化螟幼虫越冬滞育期间寄生蜂对越冬幼虫种群基数的控制和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寄生蜂对二化螟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尝试提出二化螟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研究应在越冬代重视二化螟盘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对越冬滞育幼虫的生态控害潜力、非越冬世代则重点发掘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等卵期优势寄生蜂以降低田间二化螟卵的孵化率、减轻二化螟幼虫为害率,以期为提升寄生蜂的生态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县,属亚热带气候,终年无霜,夏热冬暖,年温差小,一年可以2—3熟,因而病虫种类繁多,稻螟的为害也很严重。 关于稻螟虫的种类,过去都认为只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三种,但1962年12月及1963年1月在允景洪曼井兰合作社及思茅农校附近稻田进行越冬稻螟虫种类调查时,发现稻桩中有很多台湾稻螟的幼虫。在1,009条稻螟的活幼虫中,二化螟占39.85%,台湾稻螟24.70%、三化螟23.65%,大螟11.80%。 由此可见,允景洪地区不但有台湾稻螟,而且还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石首市稻虾连作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步,至2006年,种养面积近1 333hm~2;此后市政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展进入快车道,每年以300hm~2~600hm~2速度增加,2012年后,龙虾价格大幅上扬,每年更是以1 300hm~2的速度扩增,目前全市稻虾连作面积近1.33万hm~2,占据中稻面积比例近70%。石首市稻虾连作,兼顾农药使用量与稻谷、稻桩、龙虾三者产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的稻蝗种类及其分布曾有过研究报道,茅晓渊(1990)经过多年调查认为湖北稻蝗以日本稻蝗[Qxya japonica (Thunberg)]为优势种。作者于1991—1992年对湖北中部丘陵平原稻区稻田土蝗种类进行了调查,摸清了该区域稻田土蝗的主要种类及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