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成了目前的热点.整合子是细菌耐药机能的重要内容.对整合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细菌的耐药性(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成了目前的热点。整合子是细菌耐药机能的重要内容。对整合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整合子系统正被广泛研究.大量的报道表明这一系统在传播及扩散细菌的耐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基因盒-整合子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细菌的耐药机理,丰富细菌基因捕获系统理论,为生物进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找出大肠杆菌的耐药原因.  相似文献   

5.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细菌的耐药性(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连成 《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1):41-44,49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细菌耐药适应性现象在耐药细菌中普遍存在,其指细菌为了在高于自身耐药水平的抗生素压力下能够继续生存与繁殖而对自身代谢进行调节,以适应抗生素压力环境。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对细菌耐药适应性的改变可直接影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其主要通路中相关基因具有潜在药物靶点的研究价值。文中对耐药适应性、耐药适应性机制及适应性代价与补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基于耐药适应性靶点的新型耐药抑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动物源细菌的抗菌耐药情况,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针对常见的七大类抗菌药物,阐述了它们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国内流行现状。有研究显示:动物源细菌对各类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基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流行率和检测率较高的耐药基因多数能在质粒、整合子、转座子等移动元件上被检出,并以水平传播的方式扩散;同一质粒上检测出数种耐药基因,这些质粒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监管部门出台相应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整合子是近年来在细菌中发现的一种可移动性基因元件.细菌通过整合子--基因盒系统能捕获外来耐药基因,在整合子中形成多种耐药基因的组合、排列,是细菌耐药性播散的机制之一,是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水平播散的重要原因.就整合子的发现与分类,基因盒结构与种类,整合子对基因盒的捕获与表达,整合子与细菌耐多重耐药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菌多重耐药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细菌主要通过药物代谢酶将药物失活、靶向改造药物作用部位、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和通过耐药泵主动将胞内药物泵出胞外4种方式抵抗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毒性作用,其中细菌通过耐药泵将药物排出胞外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尤其是多重耐药泵,可以外排结构迥异的多种药物或对细菌有毒的代谢产物。由于细胞膜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所具有的耐药泵种类和结构也有所不同。革兰氏阴性菌中,目前发现的细菌耐药泵种类主要包括ATP结合盒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family,ABC)、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resistancenodulation division,RND)家族、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小多重耐药(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SMR)家族和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家族(multidrug and toxic-compound extrusion family,MA-TE)。革兰氏阳性菌中,目前发现的细菌耐药泵种类主要包括ABC、MFS、SMR和MATE家族。近年来,诸多学者开展了细菌耐药泵的结构及其耐药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各种抗生素类化学药物的滥用问题日益明显,导致抗生素耐药菌株大量产生,这些耐药菌随动物粪便排出机体进入环境,可能扩散进入食物链,并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实验选取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和空怀母猪四个生长阶段的猪粪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较全面的监测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中单一抗生素和多重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断奶仔猪粪便中四环素耐药细菌所占比例(73.02%)最大,育肥猪粪便中头孢耐药细菌占比(82.78%)最大,而双重耐药细菌主要存在于幼龄仔猪粪便中。本研究为猪不同生长阶段减抗低抗养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现象已成为当今人们极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大肠埃希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极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已十分严重,其耐药性呈进行性增长,对于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文章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历史、耐药性发展状况、细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不断产生耐药变异。尽管人们已对细菌的耐药机理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细菌耐药问题依然变得越来越严重。从目前防细菌耐药突变株选择浓度(MPC)理论所研究的药物、针对的致病菌、测定方法。以及其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出发,总结了近几年MPC理论的研究概况,提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细菌的耐药性(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性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质粒介导的耐药已经成为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PMQR)的主要机制之一。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不断增多,且其耐药基因可随质粒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进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质粒携带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为其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菌的多重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其耐药机制、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转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近来研究表明,细菌中存在一种能捕获和表达基因的遗传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获得耐药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整合子编码一个整合酶负责基因盒在重组位点attⅠ和attC上的插入及切除,同时整合子也提供一个启动子(Pant)负责基因盒耐药基因的表达。整合子携带着重组的基因盒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质粒中,在不同的细菌间运动而传播耐药性,同时一个整合子可以捕获多个基因盒,对细菌多重耐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现就整合子的结构、类型、基因盒的种类与表达及其与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mcr-1基因是研究细菌耐药机制时从耐药菌株中发现的一种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类耐药基因,mcr-1的发现突破了对耐药机制的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机制被揭示,其变异体也被发现.论文就mcr基因的分布及传播和引起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和传播风险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认识和mcr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畜牧养殖中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养殖中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主要有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通过主动外排或形成非渗透性膜、形成生物被膜、增加代谢颉颃物等.近几年研究又发现常用抗菌药的多种耐药新机制.针对细菌耐药机制,提出合理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研制开发耐酶药物、抗菌药物替代品、耐药抑制剂及破坏耐药基因新技术等对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Escerichia coli是重要的肠道菌群,致病性大肠杆菌也是引起许多肠内、肠外疾病的罪魁祸首.近些年大肠杆菌耐药现象尤为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在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控制和治疗上带来巨大困难,给我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将从毒力因子和细菌耐药性方面阐述研究进展,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细菌引起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