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05-15006
[目的]探讨1.2%苦参碱烟碱乳油对杨扇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从而实现无公害防治。[方法]将1.2%苦参碱烟碱乳油加水稀释为600、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800、1000倍稀释液喷雾后,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9.2%、96.9%、77.6%,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9.1%、96.5%和75.6%,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1.2%苦参碱烟碱乳油的600倍稀释液可以防治杨扇舟蛾幼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蛋白基因的序列.[方法]针对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granulin基因进行PCR扩增,分析其核苷酸组成和氨基酸序列.[结果]测序得到498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断,GC含量47.9%,AT含量52.1%.该基因蛋白序列等电点为5.42,分子量1.981 9×104 Da.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38.55%)、β折叠(18.07%)、β转角(10.24%)和无规卷曲(33.13%)组成,其中,α螺旋为主要结构.[结论]分月扇舟蛾颗粒体蛋白基因与杨扇舟蛾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应用苦参碱烟碱乳油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不同浓度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杨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结果表明,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杨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死亡率依次为100%、99.2%和100%,校正死亡率依次为100%、99.2%和100%;1.2%苦参碱烟碱乳油8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3.2%、96.9%和95.7%,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2.8%、96.7%和93.0%;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依次为79.2%、64.3%和80.5%,校正死亡率依次为78.0%、62.3%和79.4%。t检验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与800倍液、600与1 000倍液、800与1 000倍液之间幼虫死亡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生产上宜采用600倍液防治,并可实现无公害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理想的药剂种类及浓度,为落叶松鞘蛾种群的调控和科学防治探索新思路。[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无公害药剂对落叶松鞘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并利用2种药剂和1种烟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5 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89.43%、76.45%、64.91%;5%吡虫啉乳油的500倍液、1 000倍液、2 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是96.32%、84.14%、71.16%;0.5%苦参碱水剂的500倍液、1 000倍液、1 5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是92.79%、86.06%、77.41%;5%高氯·甲维盐的2 500倍液、5 000倍液、10 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80.29%、94.23%、75.96%。[结论]吡虫啉500倍液、苦参碱500倍液和高氯·甲维盐5 000倍液对落叶松鞘蛾的死亡率都达90%以上。除虫脲5 000倍液对落叶松鞘蛾毒杀效果最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5%苦参碱和5%吡虫啉乳油500倍液地面喷雾防治效果分别达71.18%和67.37%;1.2%苦参碱烟剂对落...  相似文献   

5.
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杨二尾舟蛾Ceruravinulafelina(Butler)、分月扇舟蛾Closteraanastomosis(Linnaeus)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近年来在全国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增加。严重的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生态安全。作者选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制剂5%桉油精对以上几种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林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桉油精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林间药剂以1:1000倍最为经济有效。喷药后1d,幼虫死亡率为91.62%;2d为93,45%;3d后为94.55%;校正死亡率93.95%。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室克隆的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LS1基因为材料,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1b,构建重组载体表达蛋白,并测定了表达蛋白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的活性.结果表明:表达重组质粒pEV113经IPTG诱导得到了约88kD的Vip3A-LS1蛋白;该蛋白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80μg蛋白对初孵美国白蛾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53.02±0.43)%,体质量抑制率达到了80.60%,对杨扇舟蛾初孵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68.00±0.60)%,抑制作用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渗苯氧威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皖豫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12-114
通过应用3%高渗苯氧威不同浓度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试验,结果表明:3%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97.9%和97.8%;3%高渗苯氧威50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2.9%、84%和78.7%。3%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防治效果优于5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幼虫死亡集中在施药后6h以内,其中以施药后3h内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剂防治杨扇舟蛾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25%灭幼脲Ⅲ号2 500倍液、Bt制剂2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3 000倍液、0.9%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4种药剂对杨扇舟蛾进行防治,结果表明:25%灭幼脲Ⅲ号2 500倍液、Bt制剂2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2种药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军  耿小雪  程微  刘婧敏  孙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38-11639,11674
[目的]探讨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3种植物次生物质与杨扇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方法]用0.01、0.10和1.00 mg/ml浓度的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处理的杨树叶子分别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测定喂饲后72 h内杨扇舟蛾虫体GSTs的活性。[结果]低浓度的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又略有回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单宁酸的浓度越大,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越低,不存在诱导作用。[结论]为杨扇舟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分月扇舟蛾5龄幼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了Bt对其毒性,研究了致死剂量的Bt对其体内SOD、CAT、POD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t对分月扇舟蛾36、48、72h的LC30和LC50分别为:24.674、8.578、5.622 ng·L-1和78.311、17.252、11.741 ng· L-1.9 ...  相似文献   

11.
李妍  杨顺利  周学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40-11642
[目的]优化苏云金杆菌(Bt)工程菌株WG-001的发酵条件。[方法]以产芽胞量为测定指标,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对Bt WG-001菌株发酵液的初始pH、培养温度、装液量及Mg2+添加量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4个因素对发酵菌数影响大小次序为初始pH>温度>装液量>Mg2+浓度;Bt WG-001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5℃、装液量50 ml、初始pH 7和MgSO4添加量0.5%,在该条件下Bt发酵液中产芽胞量达51.40×107个/ml。[结论]为Bt WG-001的中试和工业发酵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被稀硫酸预处理后,经纤维素酶转化,并利用混合茵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唐山丰润当年产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用1.0%的稀硫酸预处理,用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酶、热带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共同作用下采用同步糖化共发酵法生产乙醇。[结果]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生产的最适条件为:玉米秸秆由稀硫酸处理后,滤渣中添加适量营养,接入1.8×10^7~1.9×10^7个/g底物Tr/choderma reesei TJK-108孢子悬浮液,于30℃固态培养7d。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发酵周期72h,转速120r/min,纤维素酶用量35IU/g(对底物),热带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2:1,酵母菌接种量为10%。在最适发酵条件下,乙醇产率为0.150g/g(乙醇/玉米秸秆),比其他试验组产率都高。[结论]玉米秸秆是价廉易得和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被纤维素酶转化后可以生产乙醇部分替代石油,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而且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均分为激素组(A组)和对照组(B组),2组再分别接种2.5×106/ml,2.5×107/ml,2.5×108/ml 3个浓度的白色念珠菌菌液,即A1、A2、A3、B1、B2、B3 6组,另设空白对照组(C组),接种后以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级、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和病理组织观察为指标,评价各组模型的建立结果。[结果]最佳的造模条件是激素+菌液浓度2.5×107/ml。[结论]结果为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研究提供了经济实用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蝉拟青霉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结果]药后第1~4天,蝉拟青霉APC20各个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0%,而第7天,浓度为3.0×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对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达85.11%,并且虫尸布满蝉拟青霉的菌丝体和孢子粉,说明APC20对小菜蛾呈现较强的寄生致死性。蝉拟青霉菌株APC20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处理小菜蛾第4~7天的LC50分别为5.3×105、1.1×105、1.1×104、8.9×102个/ml。[结论]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室内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Bt)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美国白蛾进行室内防治试验。[结果]不同浓度的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苏云金杆菌悬浮剂500倍、800倍稀释液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综合考虑击倒速度和防治成本,采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以800倍稀释液为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控防治卫矛尺蠖的高效低毒农药,[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野外防治实验研究4种农药不同浓度对卫矛尺蠖的防治效果。[结果]10.5%苦参碱800、1000、12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9.3%、100.0%和98.1%,森乐可湿性粉剂1200、1500、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9.0%、96.6%和98.4%,抑太保1500、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也达90.0%和81.4%,这些农药采用喷雾的方法防治卫矛尺蠖幼虫,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防治效果。同时,这些药剂均为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药剂,与环境的兼容性较好,不会对城市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子及居民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可用于园林上尺蠖类幼虫的防治。[结论]该研究为尺蠖类幼虫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触杀活性较强的杀虫植物。[方法]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法对采自广西桂东部贺州姑婆山的15科20种植物进行了提取,并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20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无翅萝卜蚜的触杀活性。[结果]在10μg/头浓度下,大叶白纸扇、变叶榕甲醇提取物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最强,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22%和92.15%;其次是山黄麻、光叶堇菜甲醇提取物,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59%和82.95%;再次是剑叶耳草甲醇提取物,24 h校正死亡率为65.52%;其余15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较低,24 h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下。其中大叶白纸扇、变叶榕、山黄麻甲醇提取物对萝卜蚜有较高的触杀毒力,其LD50分别为0.768 6、0.784 1和1.504 4μg/头。[结论]大叶白纸扇、变叶榕、山黄麻3种植物极具开发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防治南瓜白粉病安全有效的药剂,选用12.5%腈菌唑乳油、4%四氟醚唑、20%氟硅唑乳油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种低毒药剂,采用叶盘沾药法和小株喷雾法分别对南瓜白粉病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叶盘沾药法,4%四氟醚唑稀释1 000倍液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相对防效最高,分别为96.34%和90.73%;采用小株喷雾法施药14d后,12.5%腈菌唑乳油、20%氟硅唑乳油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南瓜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均大于80%,4%四氟醚唑的相对防效也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美宁  朱方容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131-1133
为探讨广西森林防虫使用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及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时,家蚕白僵菌病发病率随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为3.00×108个孢子/mL时,发病率达100.00%,其LC50为6.00×106个孢子/mL;以2.40×107个孢子/mL的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发病率亦高达100.00%;而在五龄第5 d蚕体表撒白僵菌农药,家蚕虽能正常摄食、熟蚕、上蔟结茧,但上蔟7 d后全部僵死在茧中,未能化蛹。可见,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