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低碳农业与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立荣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59-160
阐述了低碳农业与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分析探讨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技术途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现状,介绍秸秆还田技术配套农机设备和技术方案,探讨秸秆综合利用未来发展方向,从秸秆还田机械、技术、模式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种植方式。随着农业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秸秆还田农业工艺的显著提升,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扶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文章对山东肥城在农机补贴情况下机械秸秆还田的影响进行实地的数据调查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当前农机补贴对农户实现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影响,并且对政府的这项农机补贴和当前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发展概况1.玉米秸秆还田的概念玉米秸秆还田就是把玉米秸秆通过机械切碎或粉碎后,直接洒在地表或通过机械深翻或旋耕犁深旋把秸秆施入土壤的一种农业措施。这一技术从2001年在夏县开始推广,2008年大面积实施,2010年得到普及。2.秸秆还田的方法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主要通过玉米收获机和旋耕犁来完成;间接还田则是将切  相似文献   

5.
麦秸秆还田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于技术的依赖愈发强烈,而麦秸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本文立足于麦秸秆还田技术,深入分析麦秸秆还田的意义与现实问题,同时依据麦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现状,阐述麦秸秆还田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促进秸秆还田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农作物秸秆可以发挥多种用途,例如秸秆机械还田、秸秆发酵等,在新常态背景下要积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应用,对农作物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该文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阐述了秸秆还田的作用,详细说明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麦茎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节本增产增效,对于发展低碳农业、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的新价值,高效利用小麦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械、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应适时培育水稻壮秧、高标准抛秧,加强田间水浆、肥料、病虫草害管理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小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和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是近年来江苏省为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推的两大农业技术.但由于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质地、肥力、生产水平等农业生态条件的不同,因而在操作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近年来,泰兴市将小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和机械插秧两大农艺有机结合,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完整的适合通南高沙土地区农田耕整质量要求、田间准备要求、机具选型要求、机械操作要求、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收获等小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和机插水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为小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和机械插秧技术在通南高沙土地区推广应用提供了规范.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分析了秸秆还田的优点,总结了秸秆还田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介绍了不同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以期指导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小麦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是在机收的同时,收割机上装有粉碎秸秆器。将秸秆粉碎后抛撒于地表。玉米还田主要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11.
杜高赞  高美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74-1975,1994
在介绍国内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意义,探讨了四川盆地紫色土地秸秆还田的应用模式,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黑土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长期处于过度开垦状态,化肥大量施用,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物产量降低。通过两组试验,1组施用有机肥,另1组秸秆全量还田,2组均以单施化肥处理(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可增加黑土5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有效缓解土壤大团聚体减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下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均高于CK;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幅2.4%~40.8%;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平均增产17.09%,施用有机肥平均增产23.41%。  相似文献   

13.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宏观层面上利用中国1990—2011年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数量,推算出1990—2011年秸秆还田面积,探讨了20多年来中国秸秆还田情况,并研究了第一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近60年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1年,中国秸秆还田面积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11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是1990年的2.92倍,但与粮食播种面积相比,我国的秸秆还田面积所占的比例很低,2011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全国均值)只有16.89%。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近50%的省份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区域范围内表现为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长明显,而西南、华南和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呈现降低的趋势,尤其是东北地区降幅明显。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田土壤铜、锌、铅、镉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秸秆还田是我国培肥地力和增加农田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措施,但进入农田的秸秆存在着活化土壤重金属的风险。为了解不同来源的秸秆对污染水平不同农田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激活,开展了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田土壤铜、锌、镉、铅活性的影响。盆栽和田间试验在轻度和重度污染 2 种土壤上同时进行。盆栽试验中施用秸秆包括重污染水稻秸秆、轻污染水稻秸秆和轻污染油菜秸秆 3 种,石灰用量设对照(0 kg·hm-2)和石灰处理(750 kg·hm-2)2 个处理;田间小区试验设对照(不施秸秆和石灰)、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石灰 3 个处理。动态观察了试验过程中土壤有效态重金属、重金属形态及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前 20 d)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水田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与对照处理比较,水溶性重金属含量以重度污染土壤增幅较为明显。试验后期(60 d 后)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的活性的影响逐渐变得不明显。油菜秸秆还田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低于水稻秸秆还田,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高于低污染水稻秸秆还田。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结果都表明,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可轻微增加水稻籽粒中镉的积累,但轻度污染水稻秸秆还田与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影响较小;3 种秸秆还田对水稻籽粒铅、铜、锌积累的影响不明显。配施石灰可显著降低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降低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的积累。研究认为,在污染农田管理上应控制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在秸秆还田的同时适量配施石灰。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天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包括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秸秆化利用、秸秆燃料化、秸秆基料化,针对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难度大,监管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滞后,政府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宣传与监管力度,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建设秸秆收储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秸秆新技术的引进与研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及秸秆深耕还田技术,探讨了秸秆深耕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其中,对土壤的影响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3个方面,对作物的影响包括作物生长发育、作物产量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基于玉米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下三个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频繁的翻耕加速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使有机碳含量下降;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增加,秸秆翻耕还田促进了中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秸秆连续翻耕还田提高了中层土壤高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秸秆浅翻还田对表层和中层低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显著高于深翻还田与覆盖还田,但短期内秸秆连续浅翻还田与深翻还田对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不大。研究表明,土壤高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碳对耕作深度的响应更加敏感,而秸秆还田主要使低活性有机碳增加,这也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 (低,L)、6 000 kg•hm-2 (中,M)、9 000 kg•hm-2 (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 (低,L)、9 000 kg•hm-2 (中,M)、13 500 kg•hm-2 (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D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DGMD)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还田处理的分形维数均显著低于CK;湿筛法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团聚体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WD)、几何平均直径(WGMD)和分形维数的顺序均为:H,M处理>L处理>CK;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 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且CK显著高于各还田处理(P<0.05)。【结论】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