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江苏垦区稻麦两熟季节紧张、农机农艺不完全配套等突出问题,通过优化不同生态区稻麦优质高产品种组合,研究应用水稻稀播长秧龄育秧、水稻钵形毯状秧机插、旱整水栽等建立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应用小麦精量播种和精确定量栽培、浸种催芽、轻型化农机作业等建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完善稻麦周年高产配套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垦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了江苏农垦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杭州巿萧山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向"经、经、粮"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2011年,对四季豆、豇豆、芜菁一年三熟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早春四季豆亩产量1800kg,  相似文献   

3.
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冯虎林,邵保元(郑州市邙山区花园口乡农技站郑州450045)19901993年。结合稻麦两熟高产高效益开发,在沿黄稻区的花园口乡进行了水稻叶龄模式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印发了以主栽品种黄金晴为主的叶龄模式促控图,...  相似文献   

4.
针对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人工移栽稻、机插稻、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组合的试验研究,初步探明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虽然“传统手栽稻+小麦机条播”的模式效益产量较好,但在目前劳动力紧张、种粮效益偏低情况下,省工省时节本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相似文献   

5.
灌南县农作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为主,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都是单一作物的高产超高产,稻麦两熟周年亩产停留在1 000 kg左右。通过对灌南县稻麦周年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集成适合本地生产的稻麦周年生产高产高效技术。  相似文献   

6.
鲁南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进行多年示范栽培研究,并系统总结出适应鲁南稻麦两熟区应用的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针对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因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相似文献   

9.
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相似文献   

10.
从品种选用、播期播量确定、种植方式、精确定量施肥、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海安县稻麦两熟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节水农作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25,30
节水农作制是以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模式优化为核心,从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角度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节水型及适水型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高效用水与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配套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在分析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一年三熟农作制条件下,在红枣/小麦―西瓜间套栽培模式中开展土壤培肥的措施试验研究,为今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菜(小麦)—棉花两熟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棉技术标准化创新团队根据湖北省荆门市及江汉平原棉区特点,经过试验示范总结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主要采用优化种植模式、配套优良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目标。2014-2016年三年的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江苏稻麦两熟地区的水稻大、中苗栽培法,预留秧池面积大,土地利用很不经济。作者在水稻小、中苗简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小中苗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简化育壮秧的配套方法、省工节本耕作模式和高产优质群体调控技术,建立了麦茬小中苗单季稻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秧田面积后,稻麦两熟复种指数提高10~15%,夏热总产提高10%以上,水稻亩产提高3.7~16.4%,每亩纯收益增加16.9~25%。  相似文献   

15.
稻麦周年均衡增产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阔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34-37,40
[目的]研究稻麦周年均衡增产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法]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30"和小麦品种"苏麦18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和小麦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并对稻麦周年均衡增产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稻(1)麦(3)配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稻(2)麦(1)配套、稻(2)麦(2)配套的肥料成本最低,最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在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比较选择得出稻(2)麦(3)配套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结论]该研究为提高综合效益,实现稻麦周年的均衡增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涉县地处冀南太行山区,境内漳河两岸河滩地适合稻麦两熟种植。但多年来亩产一直在500公斤上下徘徊。1986年以来,河北农大邯郸分校稻麦两熟课题组与涉县农业局协作,以胡峪村为基点,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已有科研成果,在选定品种,早收抢种,培育壮秧,确定合理密度和肥水管理措施等方面,采用了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县1986—1988年三年稻麦两作平均亩产达到602.5公斤,较三年前平均亩产增产12.6%。1988年胡峪村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850公斤,其中贾福顺家的示范田亩产1025公斤(小麦400公斤、水稻625公斤)。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用配套良种。为解决稻麦两熟成熟晚、接茬紧的问题,应选择丰产性好、抗倒、晚播不晚熟的小麦良种及高产、抗倒、抗病的水稻良种。通过试验示范,摸索出“早接早、早接晚、晚接早”  相似文献   

17.
东部沿海地区改良中低产田,除了增加投入,采取工程技术,健全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外,还需要配套的农艺措施相结合,采取稻麦两熟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江苏省国营淮海农场1994年列入国家黄淮海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三分场改制18年来的变化,谈谈稻麦两熟制在东部沿海改良中、低产田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稻麦两熟地区的水稻大,中苗栽培法,预留秧池面积大,土地利用很不经济,作者在水稻小,中苗简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小中苗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简化育壮秧的配套方法,省工节本耕作模式和高产优质群体调控的技术,建立了麦茬小中苗单季稻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秧田面积后,稻麦两熟复种指数提高10-15%,夏熟总产提高10%以上,水稻亩产提高3.7-16.4%,每亩纯收益增加16.9-25%。  相似文献   

19.
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模式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麦-稻"两熟制稻田地区,创建了融秸秆还田、增产增效、生态持续等功能于一体的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技术模式。以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稻田保护性耕作和稻麦周年协同增产为目标,形成了该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阐述了该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改变了水稻栽插“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历史,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全量麦秸还田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交通安全的棘手问题。为探索适合稻麦两熟、全量麦秸还田条件下的轻简栽培技术,2006年我县在近湖、宝塔、冈东、沿河等镇进行了全量麦草还田旋耕机插的百亩高产试验示范,配套精确定量施肥、好气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强化栽培,水稻成熟期测产亩产约700k,试验、示范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