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本文分别从中药活性成分对耐药菌的抑制作用、中药对细菌耐药性的消除和逆转作用,以及中药遏制耐药菌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药对抗细菌耐药性的作用,为应对耐药菌的中药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抗生素的滥用造成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为了探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开展了猪源大肠杆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为解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消除细菌耐药性提供了解决方案。自2000年首次在松鼠葡萄球菌中发现cfr基因至今,该基因曾一度被认为专属于阳性菌的多重耐药基因。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的张万江博士  相似文献   

3.
正据统计,全球畜禽饲用抗生素在2010年超过了6 300万千克~([1])。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人类选择性使用抗生素的压力下,导致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转移和耐药菌株的急剧增加。为了减轻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基因水平上解析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由于细菌自身染色体天然存在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选择压力导致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一些细菌菌株的分子耐药机制会引起细菌致病性的改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论文从细菌胞壁、胞膜、胞质和染色体4个部分概述了其相关主要大分子物质参与细菌耐药的机制,介绍了与耐药性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参与细菌致病的过程,分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细菌毒力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解决现今较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难题找到新方法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阐述了国内外对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中药消除耐药质粒,中药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及多药耐药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研究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细菌性耐药造成的损失,保障公共卫生,本文就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现状及危害进行论述,并提出中药作为新的抗菌药物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细菌产生耐药性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由自发基因突变和获得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及目前常用的快速检测细菌耐药基因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质粒指纹图谱分析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PCR-RFLP).  相似文献   

8.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出现,迅速提高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给临床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目前虽然认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只引起低水平耐药,但低水平耐药性可使细菌数量达到出现突变所需的浓度,从而出现高水平耐药。因此,对质粒介导该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及耐药基因的分子传播机制的研究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而且有助于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药物(FQs)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对该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日趋严重,这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文就FQs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即药靶的改变,药物在菌体内蓄积浓度下降及由质粒介导的耐药等机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注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中药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环节、多靶点、低毒、安全的优势。文章从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机制、消除细菌耐药性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耐药菌所致的感染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细菌耐药可由多种机制所介导,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对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影响药物与作用靶位结合及作用靶位结构变化等机制介导的耐药受到人们的关注。论文将对作用靶位变化导致细菌耐药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而且一种耐药菌株同时可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本文对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从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关医疗知识才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抗生素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具有消除细菌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目前,中药材因其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逐渐应用于细菌耐药性消除的研究中。文章就我国细菌耐药现状、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方向。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仍是治疗病原菌引起的奶牛疾病的常用方法。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产生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奶牛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显现出多重耐药的趋势,给奶牛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威胁人类健康。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超过人们研发抗菌药的速度,因此,保持现有抗菌药的疗效很有必要。一方面应该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如细菌分子耐药机制、抗菌药物外排机制或降低摄入机制、生物膜等,以便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采用不同措施减少耐药细菌的出现,如质粒消除、抗菌药替代品、开发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联合治疗)等。作者对奶牛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耐药机制、耐药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耐药性、规范抗菌药的使用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各种细菌的耐药机制各有不同,但主要有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药物作用靶位的变化,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主动外排机制等。只有了解这些机理才能更好地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及中药耐药抑制剂对gyrA基因是否具有回复突变作用,以便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复方中药耐药抑制剂的耐药抑制分子机理。用诺氟沙星逐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ATCC29213,建立了MIC值为64μg/mL、128μg/mL和256μg/mL的耐药突变株;PCR扩增标准株、耐药株和中药处理的耐药株gyrA基因,产物回收纯化后送测序公司测序。gyrA基因测序结果用DNAsis软件分析表明,细菌的耐药性程度越高,碱基突变率增加;gyrA基因氨基酸序列突变分析表明,84位亲水性丝氨酸被疏水性缬氨酸取代,与细菌的高水平耐药性密切相关。中药耐药抑制剂对84位和99位氨基酸突变具有回复突变的作用。结论:中药耐药抑制剂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基因具有回复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细菌耐药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问题,对于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知的可以介导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机制包括转化、接合转移和转导等,其中质粒等可转移元件在细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而对于噬菌体介导的耐药性转导作用及机制关注较少。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其在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对细菌基因组的多样性和细菌的进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噬菌体的类型、前噬菌体分布、噬菌体与耐药基因的共存现象、噬菌体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证据及其分子机制、噬菌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有必要重新认识噬菌体对于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噬菌体/耐药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在兽医和人医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这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文就FQs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包括耐药性的发展,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即靶酶的改变,药物在菌体内蓄积浓度下降,以及由质粒介导的耐药等机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