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用2009—202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基于库兹涅茨曲线进一步实证分析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面源污染与农业人均收入符合EKC曲线的拟合结果,并得出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并未达到拐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还存在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其总磷、总氮排放量及污染占比均大幅下降,说明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政府环境政策干预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检测水平提升、农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会使拐点提前达到,并很快进入反向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杨波 《绿色科技》2020,(6):99-101
指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和调查了三亚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现状。结果发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是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类型,其中,农业生产活动对库区TN和COD污染负荷贡献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对库区TP污染负荷贡献达到了87%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亚水源地水库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的污染控制为主,辅以农业生活活动、库区管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污染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汉江水源地地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水源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和意义重大。文章在对汉江流域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监测难度大,责任追究难,监管手段落后,农民积极性难调动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困境,并结合现有先进防治模式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马颊河是流经濮阳市的一条主要河流,根据其实际污染治理情况开展了马颊河污染源的调查,针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关键污染源,提出了截污整治、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保宣传与执法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作为对水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环境污染贡献率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环境瓶颈。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调研,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指标和方法,并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沿海河流湿地水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沿海区域河流湿地水质现状不容乐观,分析成因主要来自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两大方面。针对污染成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城市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5~2014年例行监测数据对沱江成都段水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沱江成都段在2014年间,氨氮最高超标倍数为3.69倍,总磷最高超标倍数为1.50倍。显示污染类型以氮磷类和有机类为主。2005~2014年间,污染河段范围增大的同时,超标河段的污染程度也有所加重,主要污染河段出现在毗河和中河。2013年成都市沱江流域COD排放量6.89万t,氨氮排放量0.81万t,总磷排放量0.16万t,分别占成都市排放总量的36.3%、36.6%和42.5%。其排放以城镇生活源和农业源排放为主。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8.
发展坡地农用林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水源地土壤过度营养、坡地绿化率低、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围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坡岸植被缓冲带建设等方面入手,注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坡地林业,培育森林资源,最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可见,发展坡地林业对于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 《绿色大世界》2012,(11):203-204
通过对农业污染现状的分析,充分了解了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农业污染治理的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周口市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全面分析了周口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危害及成因,结合农村特点提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方法、管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非点源污染作为目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已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领域。而林业非点源污染对山区、丘陵等区域地表水体的水质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采伐、整地、使用化学物质和林火等林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更大,因此开展林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永坤  吴元芝  于兴修 《绿色科技》2014,(4):207-210,213
在简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迁移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工湿地、前置库、缓冲带与水陆交错带、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我国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基于氮磷迁移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技术的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壳聚糖微球+活性渗滤反应墙、原位投菌技术来修复水源,通过人工湿地和人工增氧来实现污染防治。结果表明,修复策略实施后,各项水质指标表现越来越好,林地水源中浮游生物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高锰酸盐指数逐渐下降,修复策略起到了应有的净化效果;防治策略实施后,前1~3 d内4项水质指标的表现仍在继续提升,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说明防治策略基本维持住了修复策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应有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斌  程欢  肖诗 《绿色科技》2021,(6):38-41
通过对滠水河黄陂段水质及主要水污染源污染负荷进行分析和核算,得出了影响滠水河黄陂段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是农田面源,其COD Cr、NH3-N、TN、TP分别占黄陂区境内总污染负荷的22.2%、43.0%、40.9%和40.6%,其次是畜禽养殖。针对滠水河黄陂段水体污染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防治农业养殖污染、强化农村面源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等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重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水质污染。本研究选择以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为轮作方式的两片农田为农田生态系统,5年生的杨树林带和8年生的水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体、作物、林地下的氮和磷的样本,对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主要水污染物)迁移和淋失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带作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具有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表明: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00∶40时,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50.05%流失N和29.3% 的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 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30.98 %流失N和86.73% 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50∶40,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 33.7%流失N和19.58%P可以被林带吸收,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20.65%流失N和57.82% 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因而,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40或150∶4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饮用水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以桂林市灌阳县为例,通过对取水口水质监测报告的分析,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的调查,得出了水源水质良好和保护区范围内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居民生活污水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铜涛 《绿色科技》2013,(12):186-187
阐述了小麦秸秆焚烧、堆放产生的污染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分析了小麦秸秆污染控制困难的原因,提出了采取因地制宜利用、综合管理、改造农业机械功能等方面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