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短季棉50年早熟性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喻树迅  安阳 《棉花学报》2005,17(5):294-298
通过第一次收花率、生育期、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比较等性状总结了我国短季棉早熟性育种的成效。对不同年代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短季棉生育期缩短9~14 d,本试验不同年代品种平均缩短2.5 d。通过对早熟性多个性状的对比,分析了辽棉系列短季棉与中棉所系列短季棉的不同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短季棉俗称夏播棉(或夏棉)、早熟棉(或旱棉).这三者有区别,夏播棉的基本点是播种期,即夏季播种的棉花,是夏季棉的一种播种方式;早熟棉的基本点是生育期,即棉花生育期早中晚的一种典型,都没有体现短季棉各种生态型的区别,只有短季棉的提法更确切,更有概括性.  相似文献   

3.
短季棉是生产上实行麦(油)棉两熟制的品种类型,对于稳定粮油生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有 十分重要意义。对外引的短季棉新品种(系),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进一步鉴 定其丰产性、早熟性、抗病性及适应性。为棉麦(油)两熟技术和麦棉套种技术推广对棉花品 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短季棉俗称夏播棉或早熟棉,是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的棉花种植类型。其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全区常年短季棉种植面积近60万hm^2,广泛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短季棉的发展,对提高光、温和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具有积极作用,极具发展前景。以短季棉为标志的粮棉两熟栽培,更是实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棉同步增产的必由之路。由于麦棉两熟短季棉的独特生育环境条件,形成其生育特点,须有配套的栽培技术。笔者针对黄河流域棉区持殊的气候特点,根据多年试验,提出以下关踺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择出适合菏泽的短季棉品种,需要进行短季棉品种对比筛选试验工作。在试验过程中,选择鲁棉241、德棉15、石早1、石早2为研究对象,开展麦后直播试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具体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等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分析后得出,鲁棉241和德棉15适合作为菏泽市麦后直播短季棉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5,17(4):232-239
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增加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中棉所系列至90年代发展较成熟的生化遗传育种技术,在缩短生育期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棉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衣分,增加皮棉产量;靠缩短生殖生长期、吐絮畅而集中等提高早熟性;通过提高SOD酶等抗氧化酶系统,提高抗性和延缓衰老,达到各性状综合协调提高。  相似文献   

7.
麦套短季棉与中熟棉高产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淮海平原精种高产区,在麦棉套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产棉田的棉花产量,从种植方式角度,围绕提高棉花产量的种植方式及其棉花增产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3—2—3—2式小麦套种短季棉与中熟棉模式是高产棉田再高产的有效种植方式。与常规3—2式麦棉套种方式相比,小麦产量不减,皮棉产量提高17.2%;以2行短季棉替代2行中熟棉形成的短季棉与中熟棉复合群体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间在生育期、株型、蕾铃发育进程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的差异,利用它们在发挥群体中占据的时间、空间生态位上的差异,使复合群体结构动态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产棉田生长后期群体发育过大造成冠层郁蔽,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蕾铃脱落率高的不足,从而获得高于单作的超额产量;但是并非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任意搭配在一起就能增产。不适宜的搭配方式(如6—2—2式),不仅不能发挥早中熟棉生态特征特性方面的差异,反而会使其生态位重叠,加剧两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选择合理的短季棉与中熟棉配套种植方式是获得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短季棉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季棉俗称夏播棉或早熟棉,是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的棉花种植类型。在黄河流域棉区常年种植面积近60万hm2。短季棉的发展,对提高光、温和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具有积极作用,极具发展前景。以短季棉为标志的粮棉两熟栽培,更是实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棉同步增产的必由之路。笔者针对黄河流域棉区特殊的气候特点,根据多年试验,提出以下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短季棉新品种豫早275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0年用早熟丰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系豫早1109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新品系鲁39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1996~1998年该品种参加了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籽棉、成棉、霜前皮棉产量平均分别比对照中棉16增产8.8%、9.9%、12.4%,霜前皮棉增产达显著水平。棉纤维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早熟、丰产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综合性状优良。1999年通过国家品审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短季棉重病田的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株在田间呈正态分布,对棉株产量影响大的重病株则呈负正态分布,而几乎绝产的枯死病株也呈负二项分布,说明危害棉花产量大的病株在田间呈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短季棉和长季棉钾效率和根系对钾缺乏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熟性棉花品种之间是否存在钾效率和根系生长对钾缺乏响应差异,在室内水培条件下,以中熟/长季棉(百棉1号、鲁棉研28)和早熟/短季棉(中棉所50、百棉2号)为材料,将刚出苗的幼苗转移至含不同K浓度[钾缺乏(0.05 mmol/L)和钾充分(2.5 mmol/L)]的培养液中生长,于幼苗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在营养液中分别生长至7 d和13 d时,4个棉花品种的钾效率(钾缺乏条件下的幼苗干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及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对钾缺乏响应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没表现为长季棉类品种和短季棉类品种两大类别之间的一致性差异;4个品种的钾效率和根系生物参数(根干质量、根系总长度和总面积)呈正相关。13 d时,低钾对长季型棉花品种细根长度和面积的抑制率(61.8%~75.5%)明显高于短季型棉花品种百棉2号(47.7%~51.4%),并且明显提高了中棉所50的细根长度和面积;低钾对长季型棉花品种中根长度和面积的抑制率(40.7%~53.9%)也明显高于短季型棉花品种(18.0%~36.2%)。幼苗培养从7 d延长至13 d时,不论是高钾水平还是低钾水平下,细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中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下降;低浓度钾条件下,2个短季型棉花品种的细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幅度显著大于2个长季型棉花品种。因此,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细根生长对钾缺乏的响应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棉区,短季棉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至80年代中期得到快速发展,这与短季棉品种的更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地认识和了解我省短季棉品种的更新与发展及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短季棉品种得到科学而合理的应用。1短季棉品种的更新与发展山东省短季棉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试种,种植品种主要是聊夏棉1号、黑山棉1号、岱字棉15号等,由于这些品种生育期偏长(120天左右),生产技术不配套,推广面积不大。1981年中棉所10号开始在我省试种,该品种生育期较聊夏棉1号、黑山棉1号提前8~10天,且丰产性较好,试种较为成功,这使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邯686洋葱茬直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人多地少,粮(菜)棉争地矛盾突出,发展麦(菜)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肥乡县是全国的洋葱之乡,多采用洋葱和春播棉间作套种方式,棉花和洋葱两作物共生期较长,田间管理不方便,费工费时,棉花迟发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洋葱茬后直播短季棉的种植模式报道较少,本文结合邯686的品种特性对洋葱茬后直播棉花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短季棉新品种豫早275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0年用早熟丰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系豫早1109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新品系鲁39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1996~1998年该品种参加了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平均分别比对照中棉16增产8.8%、9.9%、12.4%,霜前皮棉增产达显著水平.棉纤维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早熟、丰产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综合性状优良.1999年通过国家品审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棉花化学杀雄剂1号对棉花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棉花叶片喷施化学杀雄剂1号后,叶片中Ca2+、Mn2+、Fe2+的含量在 0~3d内有较大幅度下降,3~7d内有较小幅度上升,第二次用药后的变化趋势与第一次用药类似,12d后Mn2+下降了25%,Fe26+下降了23%,Ca2+下降了40%;棉叶中Mg2+、Zn2+及总氮(N)的含量受杀雄剂的影响不明显;B的含量在0~5d内单调下降,后趋于稳定。在杀雄剂中加入金属离子(Zn2+、Cu2+、Mn2+、Mg2+)后,棉叶和整株中B、N的含量提高了;棉叶中Ca2+的含量无提高的趋势;棉叶中Mn2+的含量在0~3d内明显上升,3~7d内又明显下降。在杀雄剂中加入 B,有利于提高棉叶中 Fe2+和Ca2+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18.
棉花不同熟性品种栽培技术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1999年对中早熟春棉和短季棉品种在一熟条件下的不同播期和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播有利于一播全苗,并能调节结铃盛期与山东棉区的最佳结铃期自然重叠,伏桃增多;密植矮化可使单位面积的总铃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皮棉单产。据此认为棉花晚播密植栽培是山东棉区棉花增产的又一种栽培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材料与方法1990年,我们用鲁棉10号、豫棉5号、中棉14号和晋棉10号4个短季棉新品种,以陕2786为对照,在泾阳县布点3个,进行夏棉品种筛选。小麦收获后,统一于6月6日播种。10月23日在3试点5个夏棉品种中均在3~4果枝第1节取10个正常吐絮棉铃,测定铃重和衣分率后,经四川省农科院棉花所用900系列大容量纤检仪测定纤维品质,与春棉中熟品种中棉12号比较,各夏棉新品种之间相互比较;以及在霜后花之间也相互比较,以明确各春棉和夏棉纤维品质状况并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北疆棉区棉花枯萎病发展蔓延快,危害损失不断加重.为引进筛选适应我区种植的抗病品种,我们与中棉所合作,对短季棉新品种(系)中棉所36 在石河子垦区进行了区域试验与生产示范.通过两年的观察,中棉所36表现出早熟、丰产性较好、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特点,在我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