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除草剂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2种农药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染色切片观察了染毒蚯蚓的细胞形态。单一毒性实验表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 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分别与30和40 mg.L-1阿特拉津复合,其48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 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通过观察单一和复合体系中毒蚯蚓SOD酶活力可以看出,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体系,随着2种农药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增强。病理HE切片表明,随着绿麦隆浓度的增加,蚯蚓表皮和肠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而阿特拉津单体系和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复合体系中毒蚯蚓的消化道破损比较严重,说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进入蚯蚓体内后作用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黄金鲫对铜(Cu2+)、锌(Zn2+)和铬(Cr6+)3种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试验分别设定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离子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半致死浓度(LC50)在24、48、72 h分别为2.63、0.80、0.73 mg/L,安全浓度(SC)为0.022 mg/L。Zn2+和Cr6+在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2.74、59.75、58.05、57.80和519.05、391.05、375.53、347.03 mg/L,二者的SC依次为12.040和66.660 mg/L。3种重金属对黄金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Cr6+。  相似文献   

3.
镉-菲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重金属镉、多环芳烃菲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单一与复合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菲的毒性大于镉毒性;14 d时镉、菲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8.71 mg.kg-1、42.51 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镉在各浓度下与菲复合,对蚯蚓的毒性都产生拮抗作用,且随镉浓度升高其降低菲毒性的程度降低,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组成及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是决定混合物毒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铜、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铜、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单一试验结果表明,铜和镉对蚯蚓作用24 h的LC50分别为147.3,244.3 mg.L-1,作用48h的LC50分别为72.1,192.1 mg.L-1。复合试验结果表明,铜、镉复合污染24 h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复合污染48 h时,低浓度的Cu与Cd具有协同作用,高浓度的Cu与Cd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浸矿剂硫酸铵(NH4)2SO4胁迫下稀土离子钇的毒性研究。[方法]选择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污染指示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研究硫酸铵胁迫下稀土钇( Y)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①稀土钇单一染毒,蚯蚓的48 h 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213.41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322.63 mg/L。②硫酸铵单一染毒下,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13.89 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15.05 g/L。③低浓度1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198.65 g/L、24 h 半致死率浓度 LC50=399.85 g/L;中浓度14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167.3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256.73 mg/L;高浓度2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31.03 mg/L、24 h的LC50=127.65 mg/L。[结论]低浓度的硫酸铵降低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中浓度的硫酸铵增加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较明显的协同作用。高浓度硫酸铵显著增加了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稀土钇染毒下蚯蚓死体更易断裂,而活体对针刺反应相对不灵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水体环境监测中废水排放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单一急性毒性试验和联合毒性试验,研究了金属离子Cu2+和Cd2+对草履虫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在单离子急性毒性试验中,Cu2+和Cd2+对草履虫的毒性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均呈明显的剂量效应。Cu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32mg/L,而Cd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96mg/L。当Cu2+和Cd2+共存时,Cu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24mg/L,Cd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19mg/L,2种金属离子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在废水排放中,不但要考虑单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而且要重视2种或多种金属离子共存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浸矿剂硫酸铵(NH4)2SO4胁迫下稀土离子钇的毒性研究。[方法]选择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污染指示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研究硫酸铵胁迫下稀土钇(Y)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①稀土钇单一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213.41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322.63 mg/L。②硫酸铵单一染毒下,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13.89 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15.05 g/L。③低浓度1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198.65 g/L、24 h半致死率浓度LC50=399.85 g/L;中浓度14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167.3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LC50=256.73mg/L;高浓度2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31.03mg/L、24 h的LC50=127.65 mg/L。[结论]低浓度的硫酸铵降低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中浓度的硫酸铵增加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较明显的协同作用。高浓度硫酸铵显著增加了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稀土钇染毒下蚯蚓死体更易断裂,而活体对针刺反应相对不灵敏。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镉、铜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研究重金属镉(Cd)、铜(Cu)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andrei)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得:滤纸接触法对该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Cd1612.57mg·L-1、Cu584.93mg·L-1;人工土壤法对该蚯蚓的LC50分别Cd875.05mg·kg-1、Cu116.91mg·kg-1。表明Cu对该蚯蚓的毒性强于Cd。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7.279、35.515、35.006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423、62.781、62.301mg/L。在联合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205、15.315、13.749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441、28.797、25.898mg/L,两种杀虫剂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物,严重危害着土壤动物的生存。蚯蚓是最重要的土壤动物之一,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对土壤污染物非常敏感。当前,关于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重金属对蚯蚓行为变化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铅单一及铅镉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采用2D装置评价蚯蚓的掘穴行为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滤纸接触法,铅单一污染下赤子爱胜蚓的半致死浓度48 h(LC_(50))为439.33 mg/L;铅镉复合污染时赤子爱胜蚓的48 h LC_(50)为Cd~(2+) 84.20 mg/L和 Pb~(2+) 239.55 mg/L,且两者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2)随着铅单一、铅镉复合处理浓度的增加,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处理第7 d,150 mg/kg Pb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85.63%与59.65%,144 mg/kg Pb+35 mg/kg Cd复合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95.28%与61.63%;相关分析表明,洞穴长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洞穴每日最大深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重金属对蚯蚓的直接毒性与潜在风险评估,为蚯蚓掘穴行为的洞穴长度与深度作为潜在且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为试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重金属Cu2+对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并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亚急性条件下SDS,Cu2+及其复合污染对蝌蚪肝脏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DS对蝌蚪的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7.38,26.45,25.57 mg/L;Cu2+对蝌蚪的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75,0.323,0.285 mg/L。SDS,Cu2+对蝌蚪的联合毒性作用48 h内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效应,96 h后表现为拮抗作用。蝌蚪在亚急性浓度的SDS,Cu2+条件下暴露4 d后,SDS,Cu2+及复合污染均对蝌蚪肝脏的Na+-K+-ATPase活性产生明显影响,SDS,Cu2+复合污染在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对环境因子敏感的指示生物河南华溪蟹为材料,研究了Cu、Cd、Cr、Pb对河南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在同一时间,河南华溪蟹的死亡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呈“S”型增长。处理组中河南华溪蟹溪蟹的死亡数和死亡率均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种重金属对河南华溪蟹的半致死剂量(LC50)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4种重金属在24h对河南华溪蟹的毒性依次为Cu〉Cr〉Cd〉Pb。而48h毒性依次为Cd〉Cu〉Cr〉Pb。与其他3种重金属相比,Cd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较为显著地下降。[结论]河南华溪蟹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Cr6 、Mn7 和Hg2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r6 对青虾的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937、5.001、3.484、2.241mg/L;Mn7 对青虾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5.497、34.191、13.293、2.460mg/L;Hg2 对青虾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0415、0.0239、0.0168、0.0131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 >Cr6 >Mn7 。Cr6 -Hg2 对青虾96 h的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Mn7 -Hg2 对青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浓度的Mn7 对Hg2 表现为协同作用,低浓度的Hg2 对Mn7 表现为拮抗作用;Mn7 -Cr6 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高浓度的Mn7 对Cr6 表现为拮抗同作用,而非低浓度的Cr6 对Mn7 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并就Cr6 、Mn7 和Hg2 对青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安全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间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汞·铬和镍对唐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唐鱼对汞(Hg)、铬(Cr)和镍(M)3种重金属的致毒敏感度和安全质量浓度。[方法]采用静水法测试唐鱼对Hg、Cr和Ni重金属溶液的半致死浓度,并评价水环境Hg、Cr和Ni对鱼类的影响。[结果]Hg、Cr和Ni对唐鱼不同时间的半致死质量浓度曲线表明,Hg对唐鱼为剧毒物质,Nj为中毒物质,Cr为低毒物质。3种重金属的毒性依次为Hg〉Ni〉Cr。Hg、Ni和Cr对唐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0.105、0.092、0.084、0.075mg/L,36.230、21.960、13.780、9.268mg/L,84.030、72.260、65.210、55.960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8、0.927、5.596mg/L。[结论]唐鱼对这3种重金属的耐受性较高;各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可能对唐鱼存在某种协同或拮抗作用,温度、溶解氧等理化因子的改变对重金属的毒性也有影响,还影响LC50值。  相似文献   

15.
Cr6+、Mn7+和Hg2+对青虾的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Cr6 、Mn7 和Hg2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r6 对青虾的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937、5.001、3.484、2.241mg/L;Mn7 对青虾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5.497、34.191、13.293、2.460mg/L;Hg2 对青虾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0415、0.0239、0.0168、0.0131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 >Cr6 >Mn7 。Cr6 -Hg2 对青虾96 h的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Mn7 -Hg2 对青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浓度的Mn7 对Hg2 表现为协同作用,低浓度的Hg2 对Mn7 表现为拮抗作用;Mn7 -Cr6 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高浓度的Mn7 对Cr6 表现为拮抗同作用,而非低浓度的Cr6 对Mn7 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并就Cr6 、Mn7 和Hg2 对青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安全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间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铜与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以体数、鲜重和叶绿素为测试指标的浮萍生长抑制试验(ISO20079),评价了Cu和乙草胺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和乙草胺单一污染对浮萍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的毒性大于乙草胺.Cu和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作用与浓度组合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采用浓度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 h的相加指数(AI)为0.057,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暴露时间为48、96、168 h的AI分别为0.193、0.509、0.783,为协同作用.而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 h的AI为-0.163,为拮抗作用;48 h的AI为0.029,为相加作用;96、168 h的AI分别为0.471、0.585,为协同作用.总的来说,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氯酸钾和重金属砷、镉对蝌蚪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KClO3、Cd2+和As3+对蝌蚪的毒性顺序为Cd2+As3+KClO3,KClO3对蝌蚪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 459.93、6 459.65、5 753.19 mg.L-1,As3+对蝌蚪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1.26、25.89、15.24 mg.L-1,Cd2+对蝌蚪24、48、96 h的LC50分别为8.16、6.32、4.98 mg.L-1.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KClO3与Cd2+、KClO3与As3+共存时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而Cd2+与As3+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物,严重危害着土壤动物的生存。蚯蚓是最重要的土壤动物之一,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对土壤污染物非常敏感。当前,关于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重金属对蚯蚓行为变化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铅单一及铅镉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采用2D装置评价蚯蚓的掘穴行为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滤纸接触法,铅单一污染下赤子爱胜蚓的半致死浓度48 h(LC50)为439.33 mg/L;铅镉复合污染时赤子爱胜蚓的48 h LC50为Cd2+ 84.20 mg/L和 Pb2+ 239.55 mg/L,且两者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2)随着铅单一、铅镉复合处理浓度的增加,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处理第7 d,150 mg/kg Pb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85.63%与59.65%,144 mg/kg Pb+35 mg/kg Cd复合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95.28%与61.63%;相关分析表明,洞穴长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洞穴每日最大深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重金属对蚯蚓的直接毒性与潜在风险评估,为蚯蚓掘穴行为的洞穴长度与深度作为潜在且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蚯蚓毒性试验方法,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蚓种,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Cu和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学诊断和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Cu和Pb单一作用时,对蚯蚓体内的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呈现不同变化.单独添加Cu处理时,随着cu浓度的增大,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呈现轻微升高趋势,SOD活性表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均降低;单独添加Pb处理时,随着Pb浓度的增大,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呈现轻微降低趋势,SOD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延长暴露时间,未观察到蚯蚓体内的SOD活性有明显变化规律.以不同浓度Cu作为背景与Pb复合时,Cu和Pb的复合效应与暴露时间和不同浓度的组合密切相关,时间不同,浓度不同,对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也就不同.与单一Pb作用相比,与Cu复合使蚯蚓体内SOD酶活性有所升高,说明这两种重金属复合后使蚯蚓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流水实验法,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确定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毒性作用明显,甲醛浓度越大,幼体死亡率越高。其中Z1的24和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29和29.300 mg/L,安全浓度为2.79 mg/L。Z2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6.323和50.892 mg/L,安全浓度为6.79 mg/L。Z3的24和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8.947和67.693 mg/L,安全浓度为7.84 mg/L。Z4的24和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1.414和75.480 mg/L,安全浓度为8.75 mg/L。Z5的24和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8.546和89.312 mg/L,安全浓度为12.934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