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政策,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是这项政策具体化的关键。通过对宣威市马村从农民对政策的需求角度实施调查,发现受生产结构和种养殖的传统知识限制,农民对生产发展的政策需求较为强烈,而对村容整洁等很多容易形成"形象"的政策需求度较低。根据实际需求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在西部欠发达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政策是,推进生产发展类的。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瑞航  高正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66-12467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3个方面论证了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首先,新型农民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动机强烈,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其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基本要素:新型农民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十分密切,明显具有不可分性;新型农民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性较强,在一定限度内,新型农民能够突破资金"瓶颈"和政策限制,促进农村迅速发展;新型农民流动性较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发生空间流动或职业转换,这就突破了要素地域上的限制;我国农民数量众多,而且通过培育,很多传统农民完全可以嬗变为新型农民,这就突破了要素数量上的限制,能够保证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要素供给。再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他们长期生活于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农民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浓厚、动机强烈、能力较强;既热情关注新农村建设,又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晓俊  金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11-4912,4924
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老"问题:在发展生产方面,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土地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生活宽裕方面,农民增收难问题依然严重,并且缺乏理性的投资与消费意识;在乡风文明方面,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明程度未得到明显提高;在管理民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明显滞后。新农村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主体意识、缺乏长效机制、缺乏产业支撑、缺乏资金投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新"点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想方设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注重建设文明村镇,千方百计充实农民的"脑瓜子";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最大程度汇聚农民的"金点子";全面整合项目资金,合力演奏"新曲子"。  相似文献   

5.
王宏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70-16672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的基本状况是文化素质差、科技素质差,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亟需的人才问题。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和确立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办学定位,大力开展"三创"教育,从而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提出了对待农民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政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大体勾勒出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想。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改变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卜燕 《吉林农业》2011,(3):47+59-47,59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并在全国各地推行实施。在党中央实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农村教育落后、农村金融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大、基层组织仍然薄弱等问题。因此,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在促进养猪生产方式转变和养猪技术推进方面的确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如果用工厂化养猪的先验方式和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养猪问题,分析范式就有了问题。我国养猪的基本问题是一些十分"中国式"的问题,其核心是被理论界一度在边缘化的农民养猪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理清思路,溯本清源,也将有利于我国的猪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目标的确立,给我国农村与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如何让9亿多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如何保证国家政策深入到农村,并与农民利益接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村干部是不可或缺的基层领导力量。村干部素质的优劣,能否按体制预设的角色去做,能否发挥应有职能,关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成败。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投资新建"农家书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投入,从而能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1.
夏龙  何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32-4136
虽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农村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在实证研究上依然存在争论。该研究运用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重新检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规模、结构、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或是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着农民收入增长,或是与农民收入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金融深度每增加1%,实际人均农民收入增加4.612%,农村金融规模每增加1%,实际人均农民收入增长1.779%,均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结构视阈下的黑龙江垦区农民增收新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如何解决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始终困扰着政府和专家学者,由于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因素较复杂。因此,文章从黑龙江垦区农民收入结构入手,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主导性因素,并提出垦区农民增收的六个方面新途径,为垦区制定农民增收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单纯粮食生产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却不高,增收速度较缓慢。根据在尚志市河东乡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和增收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以实现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提出、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方略等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跳出原有的思路框架,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突出解决贫困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方面综合治理和创造农民增收的环境和条件。以新疆南疆3地州为例,在分析农民增收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与同仁们商榷,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程宏如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7-118,121
阐述了苏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从教育因素分析了受教育程度低和观念落后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重要原因。提出了加大苏北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缩小苏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着滨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运用准确翔实的统计数字,总结把握农民增收的特征特性,分析判断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深入研究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探索降本增收、政策性增收、特色增收、绿色增收、反季节增收、产业化增收等推动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康的全面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尽早实现,密切关系着整个国家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农民收入构成角度,通过对安徽省2000-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的农民收入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探寻农民进一步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发展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结构单一。并从商品粮属性研究入手,探讨了农民增收的途径,提出了在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争取国家补助、科技带动、兼营生产和协作组织生产等对策,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闫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816-2818
随着我国水短缺问题的加剧,进行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必然趋势.农民阶层作为当前社会弱势群体,分析他们对农业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对于农业水价政策制定、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重庆市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通过对大足、丰都和开县灌区农民承受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能单纯依靠提高水价来解决,应综合分析供水成本、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及WTO背景等多种因素,在充分考虑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农业水价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产业结构层面、家庭收入层面及政策层面三方面,分析了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十二.五"西藏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应从农牧民转变思想、完善家庭收入结构、建立帮扶措施和构建集中连片致富模式;政府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一产业投资力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措施配套增收奖励、带头人负责制、保险机制及完善社保制度等保障机制三个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