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合理选取不同光谱指标制定决策树规则,能有效提高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水稻面积的精度。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选取30 m空间分辨率HJ1A和16 m空间分辨率GF1多光谱影像,在对不同地物样点像元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地物光谱特征明显的GF影像计算NDVI、EVI、DVI和RVI,并提取影像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利用上述5种光谱指标确定不同地物分类阈值来对两景影像进行决策树分类,进而获取淮安市水稻面积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GF影像地物光谱特征较明显,有利于识别不同地物,可用来确定基于多种光谱指标分类的阈值范围。其中,水稻判别条件为NDVI0.70,0.25DVI≤0.45,0.53EVI≤0.80,RVI5.5且0.30ρNIR≤0.46。HJ影像和GF影像提取水稻面积的样本精度分别为87.29%和93.70%,GF影像比HJ影像的水稻面积提取精度提高了6.41个百分点,说明利用多种光谱指标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是一种有效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农业遥感监测系统(CHARMS)大尺度业务运行作物长势监测需求为实际驱动力,进行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大尺度农作物类型遥感综合自动识别的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9年江苏地区冬小麦和水稻的种植结构、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时序NDVI曲线特征,确定冬小麦和水稻信息提取的NDVI阈值,建立不同作物面积提取模型,并最终获取了2009年CHARMS中江苏冬小麦和水稻长势监测所需的作物空间分布,并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78%和85%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农情业务化需要.其次,基于面积识别的结果,利用目前长势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江苏2009年冬小麦和水稻长势进行监测,并用差值模型,与近5年长势的平均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江苏冬小麦和水稻长势均呈现"前期较好,中期变差,后期恢复"的趋势;空间分布上,淮北和苏中地区冬小麦全年长势较多年平均稍差,而水稻长势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多源遥感数据在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本底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面调查,进行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从而实现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本底调查。为黑龙江省建立现代农业空间统计技术体系和粮食安全与区域生态保障空间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方法研究,同时也为黑龙江省农业空间统计技术和宏观农业科学决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有效地提取水稻空间分布信息,利用水稻生育期内的光学和雷达影像,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内的光谱变化规律,提出了简单实用的时序像元频率约束模型(TPFCM)。首先,采用中值合成法分别将Sentinel-2、Landsat-8和Sentinel-1合成为月度数据,将合成后的Sentinel-2和Landsat-8进行融合以减少云阴影对水稻像元的影响,并选取3种融合影像的特征光谱波段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地表水分指数(LSWI),生成月度多维特征成果影像。其次,检索水稻5个生育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器提取各生育时期的种植面积,并输入TPFCM模型计算水稻生育期内每个水稻像元的频率,最终依据预提取精度、提取面积误差阈值条件控制模型输出最优水稻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TPFCM模型输出的水稻提取面积相对误差为-3.83%,与基于RF分类器的单一生育时期的水稻提取面积相对误差相比绝对值减少了3.94百分点,且提取面积与统计参考面积相关性显著(R2=0.97)。  相似文献   

6.
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面积时空变化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2015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利用分区适应性水稻判别条件提取东北三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分布,并利用重心迁移法和变化斜率法分析近15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波动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研究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平均精度可达90%以上,在省级尺度上满足对水稻种植面积监测的需求。近15年间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黑龙江省增加较快,而吉林省、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只有小幅度变化;水稻种植面积出现北移为主、逐渐东移的现象;未来短时间内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率保持增加趋势,而吉林省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辽宁省水稻面积则有平稳减少趋势,但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脐橙作为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水果,研究其适宜种植区范围的提取方法,可为脐橙的规模种植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脐橙生长的环境,选取适宜脐橙生长种植的环境因子,利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脐橙的生长适宜区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结合野外调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脐橙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川东和川南的平原、丘陵地带,适宜区面积约为11 738.95 km~2,占四川省面积的2.42%;适宜区等级分布结果表明,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面积分别约为2410.68、9098.89、229.38 km~2;分析结果与野外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利用3S技术提取脐橙适宜区分布范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似性分析的中低分辨率复合水稻种植面积测量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水稻种植面积是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多尺度遥感数据复合测量水稻种植面积的方法。【方法】以SPOT5数据的水稻识别结果作为样本,构建图像相似性指数,通过支持向量机(SVM)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对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水稻的种植面积测量。【结果】通过江苏省邳州市的试验研究得出:(1)在野外经验支持下,从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中构建的水稻种植相似性指数可以有效反映水稻在整个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情况;(2)利用图像相似性选取训练样本,能有效地提高MODIS-EVI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的测量精度,当图像相似性指数越小,即图像相似性越高,提取的水稻种植面积也越准确;(3)通过与随机样本测量结果对比分析,基于相似样本的测量方法有着更高的稳定性;(4)该方法在不同种植结构分区内有着相似的总量精度与像元精度变化规律,均能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结论】基于相似样本的水稻种植面积测量方法,有助于发挥MODIS长时间序列优势,提高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可以作为替代随机选取样本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多时相、双极化ENVISAT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影像为例研究福建省长乐市试验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利用2005年不同水稻生长季节的多时相ASAR数据,通过分析2种极化方式下水稻后向散射系数变化规律,采用构建新波段方法来增强水稻信息,然后采用监督分类法分别提取早、晚稻信息,最后,结合两季水稻提取结果分区域提取得到总的水稻种植面积.该方法极大地减小了水稻和背景地物信息混淆的概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总精度达到96.68%.可见,多时相、双极化ENVISAT ASAR数据能够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Sentinel-2多光谱影像为例,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分别以单时相和多时相特征变量集为变量提取水稻空间分布,并对水稻对不同波谱特征集的响应程度及提取精度进行分析。分类结果显示,研究区水稻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且地块特征较为复杂,与区域典型地貌基本相适应;处于分蘖期的水稻稻田比处于灌浆期的稻田更有区分特征,利用多时相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提取精度;通过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光谱角分类器提取地物精度有限,而基于机器智能分类的随机森林模型提取方法提取结果总体精度90%以上,Kappa系数达到0.80以上,可为西南山地地区作物信息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兴化市水稻试验区为例,利用单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生长参数反演。通过分析水稻和其他地物在该时相上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影像中提取水稻分布。另外,利用实测水稻生长参数和获取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VV极化后向散射强度与水稻形态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稻HH极化后向散射强度对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反演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和NDVI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过验证,水稻识别精度为84.36%,反演的水稻生长参数的空间变化和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主粮作物之一,稻米镉污染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选育可有效降低水稻籽粒镉污染风险,高效准确的镉积累相关分子标记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水稻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基于籽粒镉积累关联基因的功能性SNP位点开发了KASP分子标记LCd-38.选...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是北方重要稻作区,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依据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基于近5年黑龙江稻瘟病乡村监测点调查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的方法,分析黑龙江稻瘟病重点发生区县和核心发生区域,提取稻瘟病重点发生乡村监测点。结果表明,近5年黑龙江稻瘟病发病面积占调查面积的7.3%,发病等级以1级为主,整体发生较轻,稻瘟病重点发生区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地区哈尔滨市的阿城、尚志、方正、延寿、通河、依兰沿线和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地区佳木斯市的富锦、同江一带,以及嫩江流域大庆市的肇源县和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以及呼兰河流域绥化市北林区,并提取了98个叶瘟和47个穗颈瘟重点监测点。上述结果为黑龙江稻瘟病调查监测区域和监测点的布局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稻瘟病测报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光谱技术在水稻生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水稻生长状态的实时信息,是水稻生长监测和精确管理中实施变量投入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综述了以光谱技术监测水稻长势(包括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水稻生物化学参数(包括氮素营养和叶绿素含量)和水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今后研究的设想,以期为提高水稻精确管理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矿区稻米质量安全问题,为获得区域适宜种植的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对近年来滇南矿区主栽的15个水稻地方品种设置连续2年3个不同试验点的栽培试验,研究分析了滇南矿区不同水稻品种的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5个参试水稻品种糙米对As、Pb、Cd的吸收累积有较大的差异。糙米中Pb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宜香107,最低的为滇屯502,两者相差幅度为0.188 mg/kg;Cd含量最高的品种为红优4号,最低的为云恢290,两者相差幅度为0.383 mg/kg;总As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宜香99E-4,最低的为丰优香占,两者相差幅度为0.189 mg/kg。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中污染物Pb、Cd、无机As限量指标(≤0.2 mg/kg)和健康风险定量评估风险熵(HQ1)为评价标准,初步筛选出适宜该地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条件下种植的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滇屯502、宜优2815、云恢290和丰优香占,这4个品种的选择种植与土壤修复+农艺调控的联合管理将会更有效地减少试验区域重金属对稻米食用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水稻镉富集与转运能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选取84个水稻品种在镉(Cd)中轻度污染农田上进行原位小区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水稻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探索具有相似产量与Cd富集能力的水稻品种各器官Cd的富集及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转移特征,比较不同类型水稻Cd富集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糙米Cd富集系数范围为0.10~0.78,小区产量范围为8.20~11.50 kg(以小区面积3.5 m×3.5 m计),不同水稻品种产量与糙米Cd富集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产量和糙米Cd富集系数为指标将所有水稻品种进行聚类分为高产高Cd(组1)、低产高Cd(组2)、高产低Cd(组3)和低产低Cd(组4)四组。水稻各器官Cd富集规律均为根系茎叶糙米,Cd由根系向上传递过程中,含量越来越低。不同产量和富集能力的水稻类型的差异,主要在于茎和叶的富集与转移。高产或高Cd品种有较强的将Cd从根转运到茎和从茎、叶转运到米的能力。低Cd水稻无论产量高低,对各器官的Cd转运能力无显著影响。筛选、培育适合在中轻度污染区种植的高产低Cd水稻品种是可行的。在种植过程中控制茎的吸收与转运将对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5%以上。水稻机械化生产对发展江西现代农业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现状,分析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经10余年种植业结构大调整,浙江省旱粮种植总面积大幅下降,但鲜食和菜用型旱粮面积稳中有升,并向区域化、规模化的平原稻区方向发展。针对冬、春季大量稻田抛荒的现状,旱粮生产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和机遇,特提出一些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系统要求的先进的架构模式,在围绕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内容、监管对象和机制方面,重点阐述了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