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屠宰测定对42、56、70、90日龄的黑羽肉鸭消化器官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母鸭胰腺、肌腺胃、心、肝重均随着日龄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公鸭的心重与体重之比在70日龄最高,母鸭在56日龄最高;公鸭的肝重与体重之比在42日龄最高,母鸭的肝重与体重之比在56日龄最高;公、母鸭胰腺重与体重之比均在70日龄最高;公鸭肌腺胃重与体重之比在42日龄时最高,母鸭肌腺胃重与体重之比在70日龄最高,表明肝、胰腺、肌腺胃在56~70日龄基本生长成熟。56日龄后,公、母鸭食道长、小肠长、盲肠长、直肠长等指标不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表明56日龄时其消化道已生长成熟。  相似文献   

3.
(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5.
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6.
1999年12月底,北京郊区某鸡场发生1种以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鸡的传染病.取发病鸡腺胃,经研磨离心处理,取上清接种SPF鸡胚,从第4代开始,出现典型的胚胎卷缩、侏儒胚,EID50为10-5.25.病毒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60nm,有囊膜和纤突的类似冠状病毒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病毒增殖.病毒对热敏感,耐酸,无直接血凝性,但病毒经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用此分离毒接种8日龄雏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用胎次接近、分娩时间相差在48 h之内的12窝仔猪研究不同补料日龄对哺乳期仔猪生产性能及主要消化器官重量的影响.试验分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窝仔猪,分别于7日龄、10日龄、15日龄和21日龄开始补料.在各补料日龄,每组3个重复中随机选取2头仔猪,集中屠宰,然后取出胃、肝脏、胰称重.结果表明:7日龄与10日龄补料组可以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改善饲料利用效率;补料可以促进仔猪胃和肝脏的生长发育,但对胰脏的发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鸡胚肥大细胞(MC)发育与鸡胚发育的关系,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日龄鸡胚肺脏中MC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胚肺脏中MC发生于15日龄,零星分布在三级支气管黏膜固有层、16~21日龄鸡胚肺脏中MC分布在三级支气管间结缔组织、呼吸性毛细管,肺房、血管周围,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并且MC数量和胚...  相似文献   

10.
以种鸡蛋为实验材料 ,分别在孵化 0、3和 6d后 ,抽取 1mL蛋清 ,用石蜡或自配封口胶封闭针孔 ,以探索抽蛋清和不同封口方法对不同日龄鸡胚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抽取蛋清对 3日龄鸡胚的发育和孵出的影响较小 (P <0 .0 1) ,孵化率达 76 .3% ,而对 0日龄、6日龄鸡胚发育和孵出的影响较大 ,孵化率只有 30 .6 %和 4 1.2 %。与石蜡封口相比 ,自配封口胶封口组的鸡胚孵化率明显提高 (P <0 .0 1) ,自配封口胶封口组的鸡胚孵化率为 76 .3% ,石蜡封口组的鸡胚孵化率只有 2 1.4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品种及日龄对绵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其主要消化器官质量的影响,为我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的利用和肥羔肉的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健康无病、60日龄断奶的小尾寒羊、滩羊、蒙古羊各40只,分别在80,120,160和200日龄,各品种随机选择10只羔羊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并测定胃、胰腺、肝脏和小肠的质量。【结果】绵羊品种与日龄对羔羊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品种羔羊体质量在80与120日龄间差异不明显(P>0.05),在120与160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在160与200日龄间,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滩羊则不显著(P>0.05)。3个绵羊品种相比,小尾寒羊的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最高,蒙古羊的均最低。日龄对各绵羊品种胃、肝、小肠质量增加影响显著(P<0.05),而对胰腺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120~160日龄是断奶羔羊快速生长阶段;小尾寒羊的生长性能优于滩羊和蒙古羊,宜作为肥羔生产的良种母本推广;羔羊胰腺的发育要早于胃、肝和小肠。  相似文献   

12.
16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两组,饲以米糠(占30%)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2%的酶制剂.实验期为7~21日龄,21日龄时捕杀,称取消化腺和消化道重量并测定小肠食糜上清液的粘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雏鹅胰腺和肝脏的相对重量较对照组分别轻27.14%(P<0.01)和11.78%(P<0.05),胃(肌胃+腺胃)较对照组低16.06%(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较对照组低11.90%(P<0.05)、11.48%(P<0.05)和11.52%(P<0.05),盲肠相对重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回肠食糜上清液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酶制剂通过降解大麦日粮中的木聚糖等抗营养因子,降低食糜的粘度,从而影响雏鹅消化器官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湖北白鹅选育报告——组织器官生长发育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6周龄的湖北白鹅进行屠宰测定,观测了免疫器官、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湖北白鹅父系、母系鹅的活重、屠体重、全净膛重分别在2~4周龄、4—8周龄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16周龄的屠宰率为86-23%。94.43%。全净膛率为70.22%~77-33%;鹅的免疫器官在8周龄开始退化;食道、肝脏的增长优势出现在4.8周龄,肌腺胃、小肠、盲肠、直肠的增长优势出现在2~4周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鹅的活重与屠体重、全净膛重、肌腺胃重、小肠长、肝脏重以及屠体重与全净膛重、肌腺胃重、肝脏重有着极显著的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鸡胚胸腺的组织发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连续观察孵化至14~21日龄的鸡胚胸腺,详细描述了早日龄鸡胚胸腺的组织学分化发育过程。结果显示,胸腺完整组织结构的形成约在18日龄。21日龄出现的非炎性异嗜性细胞在胸腺组织分化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IGF1-PI3K-Akt信号通路是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通路,选择慢速型的广西麻鸡和中速型的花山麻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GF1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在骨骼肌和肝脏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为阐明黄羽肉鸡生长发育调控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SS20.0比较广西麻鸡和花山麻鸡在胚胎期至出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个基因在两个品种鸡胚胎期(9、12、16胚龄)和出生后(0、7、21、35、49和63日龄)胸肌、腿肌和肝脏中的表达差异,并将其与体重和组织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鸡生长发育早期体重、骨骼肌重和肝脏重变化呈现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经过选育的花山麻鸡体重和组织重的增长在胚胎发育后期已经远远超过广西麻鸡。IGF1、IGF1R和IRS1基因表达存在显著的品种、组织和发育时段特异性,总体上,在胚胎期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肝脏组织,出生后则为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广西麻鸡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花山麻鸡,而花山麻鸡肝脏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广西麻鸡。IGF1基因在两个品种胸腿肌中均在9胚龄即可检测到表达,腿肌中表达量均是9胚龄时最高,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表达量最低点出现在出雏0日龄时;胸肌中则是12胚龄时表达量最高,63日龄时最低;肝脏中则出现品种差异,广西麻鸡胚胎期未检测到表达,从出雏0日龄开始表达,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时,而在花山麻鸡中虽然胚胎期检测到表达但表达量极低,49日龄时达到表达高峰。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检测到IGF1R mRNA的表达,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最高,广西麻鸡9胚龄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花山麻鸡9胚龄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均差异显著;肝脏中,广西麻鸡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且与9、12、16胚龄和0日龄差异显著,花山麻鸡则是63日龄时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能检测到IRS1 mRNA的表达,在两品种肌肉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或者12胚龄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随后下降,并在出雏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肝脏中IRS1的表达模式与IGF1R一致。IGF1、IGF1R和IRS1基因的表达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肌肉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肝脏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肝脏重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之间存在一致性趋势,品种间和组织间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正是不同类型黄羽肉鸡生长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首次报道了817肉杂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新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日龄集中在12~18日龄,发病时排粉色稀粪,并呈现典型的死亡曲线,死亡率30%~40%;剖检的特征性病变为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陈旧性出血、溃疡,胰腺萎缩。在分析致死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诊断与治疗方案,为肉杂鸡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原壳体外培养和抽蛋清的方法,研究了胚龄、蛋清抽取量对鸡胚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X期鸡胚抽取1mL、3mL和6mL蛋清后,其孵化率分别为38.6%、30.35%和8.6%。抽取蛋清1mL组(P〈0.01)和3mL组种蛋(P〈0.05)的孵化率明显优于抽取6mL组。对、3日龄鸡胚,抽取9mL蛋清后,鸡胚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其孵化率仅为33.3%,明显低于3mL和6mL组(P〈0.01);而抽取3mL和6mL蛋清对3日龄鸡胚的影响较小,其孵化率仍高达74.3%和76.5%。抽取6mL蛋清并在大头顶端开直径为110cm的圆孔进行鸡胚原壳体外培养获得成功,3日龄鸡胚的孵化率为18.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以鸡群精神沉郁、生长发育不良、消瘦、大小不均匀、粪便过稀等外观症状以及腺胃肿胀似乳白色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禽病。1流行情况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日龄不定,最早发生在3~7日龄,15~30日龄多发,特别是在15日龄前后,病程8~10 d,长的可达35 d,在临床症状出现后4~6 d出现死亡高峰。特点为发病早,易反复,日龄愈小,感染率愈高。前期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肉鹅消化器官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饲养和屠宰试验对0~9周龄肉鹅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作了初步探讨。测定了各消化器官长度和重量,结果表明:各消化器官重:体重,以1周龄时最大,以后逐周降低。各消化器官重:总消化道重的值降序为:肌胃、肝脏、空回肠、十二指肠、腺胃、食道、胰腺、直肠、舌、盲肠和胆。消化道长度的增长远低于同期重量的增加。随着周龄的增加,消化道各段长度与总消化道长度的比值均无明显变化。5周龄后,各消化器官重量和长度变化均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