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沋小麦流行的病害,我省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肥水条件的提高,品种的更换,赤霉病有所发展,1978年我省不少地区都有所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子囊菌类赤霉属的玉米赤霉菌,无性阶段称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燕麦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串玉米镰刀菌等兼性寄生菌,也能引起。赤霉菌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为害,引起苗腐、杆腐和穗腐,以穗腐发生初期为害性  相似文献   

2.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的严重障碍。引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是引致我省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及其分布,均不很清楚。为了查明我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类及共分布,以便明确主治对象,为选育抗病品种和病害预测预报等研究提供依据,我们在1975-1931年,先后收集了省内58个县(市) 的小麦赤霉病样本,进行乐病菌的分离和培养性状测定,着重于弄清我省引起小麦穗腐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病性,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如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等.并阐述了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理,我国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的差异和分布,小麦品种抗性对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系)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情况近年来,山东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1997年病穗率一般在01%~2%,1998年一般麦田病穗率为5%~10%,重病地块达30%~50%。鲁西南地区发病普遍较重,产量损失30%左右。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优势小种为禾...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9,(23)
<正>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的主要病害,属传统的气候型病害,若扬花期遇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导致赤霉病暴发。同时,赤霉病的发生,会减轻小麦的籽粒重量、出粉率和硬度。赤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中多种镰刀菌引起,小麦发病后,不但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粒中菌丝产生多种真菌毒素,直接污染粮食及其延伸产品,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种植生产来说具有严重的毁坏性,病菌具有较强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而且降低小麦的品质。为了研究小麦赤霉病Ⅱ型抗性机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单子叶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Bd21)能够和禾谷镰刀菌产生互作,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却表现相对抗性表型。本文筛选了禾谷镰刀菌侵染二穗短柄草穗部的发病条件,并确认了最适发病条件为28℃,75%湿度。在禾谷镰刀菌侵染二穗短柄草的早期,分生孢子主要在雌蕊萌发,然后菌丝迅速生长并沿子房蔓延至小花的底部,通过穗轴节点向下延伸,然而菌丝并没有进入子房内部。另外,当禾谷镰刀菌侵染二穗短柄草的胚芽鞘时,菌丝可以进入胚芽鞘细胞,向下延展。因此,二穗短柄草可在小麦Ⅱ型抗性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近年来赤霉病的频繁发生和镰刀菌毒素污染超标问题日趋严重,而赤霉病抗性品种缺乏和多菌灵等化学药剂的耐药性致使现今对赤霉病控制乏力。因此,采取包括生物防治在内的赤霉病综合防控策略成为近年来赤霉病防控的研究热点。市场上可应用的生防制剂较少,防治效果不稳定。本文从拮抗菌的筛选、效果评价、拮抗机制与应用策略等方面对当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并针对现有赤霉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刀菌引起,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逐渐加重,对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种类、品种抗性鉴定与开发、病害防控与流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且病菌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1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赤霉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10.
赤霉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稻麦两熟、三熟地区,但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小麦玉米两熟地区小麦穗腐也相当严重。以陕西关中为例,历史上并无小麦赤霉病发生,1958年和1959年局部地区曾一度流行。此后,由于栽培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浇地的扩大逐渐成为一种多发性病害。1963、1964和1972——1976年都有较大流行。即使非流行年,渭河两岸低湿田块发病仍然较重。小麦玉米两熟地区生态条件与长江中下游稻麦复种地区截然不同,因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也必然不同,但迄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导。根据陕西15个发病县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发病特征及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半截穗,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属兼性寄生菌。赤霉病菌为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麦粒品质(病麦籽含有致呕毒素及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现象,中毒严重时造成家畜死亡)。小麦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生病穗率为5%~10%,大流行年份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菌源量大,品种感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综合控制效果和小麦质量安全水平,2019~2020年,大面积示范了小麦镰刀菌毒素全程防控技术,通过综合应用"抗(耐)病品种+药剂拌种防病+健康栽培控病+高效药剂治病+高效药械适期防治"等配套技术,防控小麦赤霉病效果好,镰刀菌毒素控减明显。  相似文献   

13.
据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我国赤霉病穗腐镰刀菌种有18个,其中致病力强的和中等的各5个,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江苏农学院1976年度的菌系研究证明,江苏省各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种中,禾谷镰刀菌为优势种,约占95%以上.我们从全省各地区收集的49个禾谷镰刀菌菌株,利用改进的抗赤鉴定技术,在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以期对抗赤霉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自然发病,每年对110~150份适合于河南省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以严重度、病情指数、穗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为指标,对其近10 a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漯河市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病情进行普查统计。结果表明,2016年是漯河市近10 a来小麦赤霉病发病最重的一年,发生程度为大发生年;缺少抗赤霉病品种、菌源充足、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建议选择种植抗性较高的小麦品种;玉米收获后结合深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扩大夏大豆种植面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生防技术,从各地小麦赤霉病发病穗部分离筛选到1株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高拮抗活性的细菌Z54,对该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室内抑菌测定、盆栽防病试验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形态学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结果显示,Z54菌株对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P2的菌丝抑制率达到70.13%;Z54菌株发酵液与亚洲镰刀菌P2在PDA上共培养结果显示,Z54菌株对P2的抑制率达到100%。盆栽防病试验显示,Z54菌株的菌体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57%和77.95%。田间小区试验显示,菌体与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63%和75.82%。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Z54菌株对亚洲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类型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类型,其中78株菌株产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1株菌株产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F.graminearum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病原菌的扩展速度与毒素产生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筛选抗病品种、选择防控药剂、生防菌株的筛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麦类赤霉病是我省重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流行频率高,尤以沿江、江南地区更为严重。关于麦类赤霉病致病镰刀菌的种类,国外有所报道。国内自1955年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一些研究,省内芜湖市卫生防疫站1976年亦曾有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麦类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省小麦后期对小麦生产威胁最大的病害,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沿淮及淮河以南地区偏重至大流行,沿淮、沿海、里下河部分地区特大流行,流行程度为近30年来最重的一年。分析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气候特别适宜赤霉病菌是腐生菌,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流行关键因素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否遇到  相似文献   

20.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产量的严重下降,而且使其籽粒带毒危及人畜健康。随着单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日益增强,而混配药剂是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有效策略之一。为开发新型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采用用不同比例混配的咪鲜胺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为1∶3时药效最好,其EC50值为0.018 46。该结果对新型复配药剂的开发及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