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通过杂交育种解决南日鲍种质退化问题以促进鲍养殖效益,分别选取2012年10月份开展的南日鲍(♀)与皱纹盘鲍大连群体(♂)、盘鲍日本群体(♂)杂交所得的苗种以及南日鲍自交所得的3种苗种,于2013年3月份在海区水质情况良好的同一渔排吊笼养殖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分为3组,每组2 500个鲍苗,试验390d左右,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测定鲍的体长、体重,分别统计每组鲍的数量。结果表明:分苗前,杂交鲍苗的生长速度、度夏养殖成活率均显著高于自交所得鲍苗(P0.05);而南日鲍(♀)×盘鲍(♂)杂交所得鲍苗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略高于南日鲍(♀)×皱纹盘鲍(♂),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年秋季分苗后,养殖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依次为:南日鲍(♀)×盘鲍(♂)南日鲍(♀)×皱纹盘鲍(♂)南日鲍(♀)×南日鲍(♂),且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鲍养殖生产中,采用杂交育种改良和优化鲍种质是切实可行的,可显著提高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金刚  沈丽  代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73-1075
绿唇鲍为澳洲西南沿海主要养殖鲍类之一。由于较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已有单位对该鲍开展引种养殖试验。从海水温度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我国沿海养殖澳洲绿唇鲍的适宜区域和可能模式。我国沿海从北到南几乎没有适合绿唇鲍全年自然水温养殖的区域,控温设备是任何一家养殖场必备的;江苏嵊山附近沿海可能是较适区域;南北两地联合养殖的模式有可能降低成本,缩短养殖周期。  相似文献   

3.
鲍属海产珍品 ,早在 1 943年日本的学者就开始对鲍的生长和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1 ] 。随后 ,进一步对鲍的生态、苗种生产、放流增殖等方面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2 - 5] ,七十年代日本养鲍产业到达了鼎盛期 ,年产量达到 640 0多吨。后来 ,由于陆上养鲍业的挫折 ,使鲍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 1 980年前后 ,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 ,随着对皱纹盘鲍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6 ,7] ,使皱纹盘鲍的养殖从海区笼养、底播增养发展到陆上全人工养殖[8,9] 。但是 ,陆上全人工养殖的不少厂家存在着经济效益差 ,甚至亏损现…  相似文献   

4.
鲍属海产珍品 ,早在 1 943年日本的学者就开始对鲍的生长和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1 ] 。随后 ,进一步对鲍的生态、苗种生产、放流增殖等方面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2 - 5] ,七十年代日本养鲍产业到达了鼎盛期 ,年产量达到 640 0多吨。后来 ,由于陆上养鲍业的挫折 ,使鲍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 1 980年前后 ,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 ,随着对皱纹盘鲍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6 ,7] ,使皱纹盘鲍的养殖从海区笼养、底播增养发展到陆上全人工养殖[8,9] 。但是 ,陆上全人工养殖的不少厂家存在着经济效益差 ,甚至亏损现…  相似文献   

5.
杂色鲍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鲍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但是近年来,鲍的病害频发,尤其是1999年以来暴发的鲍低温病毒病严重影响了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鲍低温病毒病的发现及其相关病原的鉴定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其主要病原——鲍肌肉萎缩症病毒(AbSV)的基因组及其与血蓝蛋白的关系,并介绍了最新建立起来的两种AbSV的快速检测方法.对10多年来鲍低温病毒病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为日后病毒形态及其与血蓝蛋白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鲍是一种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海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鲍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除辽宁省和广东省有少量养殖外,福建省和山东省成为鲍的主产地。现阶段鲍营养品质和性状提升逐渐成为鲍育种养殖业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鲍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营养成分、呈味和功能活性物质,重点归纳了品种、产地、采样季节、养殖模式、饵料等因素及不同外源胁迫对鲍营养品质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和差异指标繁多,且鲍营养品质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未来亟需系统性开展鲍品质评价研究,以及饵料、环境因子、养殖模式等因素对鲍品质调控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鲍养殖、新品种培育、品质综合评价及特征指标挖掘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海珍八品的美称。在过去主要依靠野生采捕的生产方式,但是近年来生物资源量不断匮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工厂化育苗和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产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皱纹盘鲍的养殖质量和产量,对皱纹盘鲍网箱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我国皱纹盘鲍养殖产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适指数法对莆田地区的两个主要鲍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杂交鲍和杂色鲍两种鲍在莆田地区的主要不适环境因子是温度.杂交鲍在南日海区较适宜,全年可以养殖;罗屿海区有3个月(夏季)不适宜,需要转移到其他海区或采取降温措施.杂色鲍在多数月份不适指数大于0,高温期较适宜;低温期有3个月不适宜,应注意低温对鲍的伤害.除温度外,氨氮不适指数有2个月接近最适值下限,应调整养殖密度,保证养殖区内水流畅通.同时,要注意石油、重金属对增养殖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利用不适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养殖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报道鲍从育苗至养成的幼体鲍、稚鲍及成鲍系列配合饲料的3种配方、生产工艺和养殖效果用幼体鲍饲料代替部分硅藻比单独使用硅藻可延长幼体鲍的附板天数10 d左右,提高出苗率30%~40%、成活率15%~20%;用稚鲍饲料养殖3.5 mm的稚鲍66 d,平均生长速度为169 μm·d-1,显示出良好的生长性状;用成鲍饲料养殖25 mm左右的成鲍90 d,平均增长速度达172 μm·d-1,平均增重速度达105 mg·d-1,分别比某商品成鲍饲料养殖成鲍的结果高20μm·d-1、12 mg·d-1,平均饲料系数为2.0,比某商品成鲍饲料养殖成鲍的结果低0.1.  相似文献   

10.
宗岳 《新农业》2005,(5):31-31
近年来,由于养鲍的效益一度较高.沿海各地在潮间带建有大量鲍池养鲍.但由于后来养鲍效益下降等多种原因.养鲍池的利用率及效益很低。不少地方的池子几近废弃,导致生产物资、设施的极大浪费。在潮间带养鲍池堆石养殖海参能够有效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实现养鲍养参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连云港海域赤潮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霞  焦明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69-19371
[目的]利用多元遥感数据提取连云港海域赤潮信息。[方法]以小尺度连云港海州湾赤潮为研究对象,选用2005年10月8日IRS-P6数据、2006年5月20日Landsat 5-TM数据、2006年10月6日MODIS 1B数据以及2009年4月22日HY-1B的2级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对其进行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图像裁剪等预处理后,结合同步观测的连云港赤潮监控区站位环境数据,采用二次滤波法、叶绿素a浓度法、波段比值法提取海州湾赤潮信息。[结果]2005年10月8日,连云港海域暴发面积约20.0 km2的赤潮;2006年5月20日,连云港海域赤潮处于消亡阶段;2006年10月6日,赤潮暴发规模大,面积约436.5 km2;2009年4月22日,连云港海域赤潮零星分布,面积约10.8 km2。[结论]该研究为连云港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实施有效地赤潮预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卡盾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方法]根据2014年8月7日至9月28日烟台四十里湾海域一次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生消期间的水文、生物、化学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赤潮面积约30 km~2,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2 910 000个/L。该海域充足的氮营养盐,尤其是NH_4-N浓度的突然升高、相对较低的PO_4-P浓度、适宜的盐度和水温等理化环境及低光照、低气压的气象条件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赤潮暴发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2011年春夏两季秦皇岛近岸海域主要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况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质量以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COD和无机氮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磷是富营养化及赤潮发生的限制因子,赤潮多发区由北戴河西浴场附近向东浴场附近转移。大面积赤潮的发生导致海水中的营养盐被大量消耗而表现为春夏两季水体的营养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卫星遥感、海岛站、海岸带日照和EC渤海格点等资料,采用同步资料叠加分析,对2004—2013年5—8月出现在河北海区26次赤潮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环境条件是赤潮发生、发展及消亡的新因素,赤潮发生后1~2 d环渤海地区地面维持均压场状态;赤潮发生的主要时间段为6—8月,持续时间7~15 d,最高气温30~34℃,相对湿度78%~88%,平均风速1~2 m/s,日照时数6~8 h;单一的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因子集成预测赤潮发生的空报次数偏多,叠加气象环境预测因子空报次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沿海赤潮研究20年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赤潮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秦皇岛以及沧州的黄骅/岐口附近海域频繁发生,发生期集中在高温季节。近20年来,河北省海域约发生赤潮40余起,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及危害较严重的为4起;赤潮生物种类约55种,除了属于原生动物的红色中缢虫外,其他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种类较多的为硅藻和甲藻,夜光藻等为河北省海域常见赤潮原因生物种。  相似文献   

16.
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水泥池笼养成鲍模式进行鲍参混养生产试验。固定幼鲍放养密度,分设5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混养密度组。起始幼鲍放养密度为每层40粒,各组每层分别混养刺参0(对照)、1、3、5和7头。度夏后疏苗续养,幼鲍放养密度为25粒·层-1。各组刺参数量顺其自然存活数不变。经度夏历时510d出池检数。经统计分析,鲍参混养度夏阶段,鲍和刺参的成活率、规格与混养刺参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双侧,P>0.05)。本次鲍参混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刺参密度每层2~3头为宜。  相似文献   

17.
赤潮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赤潮的危害及成因,介绍赤潮监测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水体质量。[方法]于2015年4—11月对扇贝养殖区水体质量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并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养殖区水温变化范围为19.6~26.6℃,平均水温23.39℃,适宜扇贝的养殖;pH变化范围为7.94~8.48,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可以满足渔业养殖需求;盐度变化范围为29.38‰~30.80‰,平均盐度在30.10‰左右,起伏变化小,适宜扇贝的生长;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为6.31~8.29 mg/L,平均值为7.28 mg/L,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水质清洁;营养盐含量、营养状态水平偏高,适宜条件下可能发生赤潮;内梅罗污染指数较低,水质清洁。[结论]此次调查海域水体质量较高,符合二类或以上水质标准,适宜扇贝养殖,但仍应控制外源污染的输入,防范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浙江海域赤潮灾害直接非经济损失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灾害造成的直接非经济损失评估包括对海域环境破坏与科研文化损失估算两大类共7部分.以2009年浙江海域赤潮灾害为例,利用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成果参照法和条件价值法等评估方法进行估算,得到当年浙江海域赤潮灾害造成的直接非经济损失为316.57亿元,其中海域环境破坏损失占99.42%,以废弃物处理、初级生产扣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