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狄高辛标记DNA探针从人工感染鸡脏器检出I型马立克氏病毒(MDV),检出结果表明,人工感染GA强毒第三就高可从5只鸡只的三只心,肝,肺,肾,法氏囊,胸腺,肌胃检出I型MDV,第25天5只鸡的脏器均能检出I型MDV,同时从感染第10天就可从羽囊检出I型,到第15天羽囊检出阳性率100%。  相似文献   

2.
狄高辛标记DNA探针对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狄高辛标记的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特异性DNA探针,对自然感染鸡羽囊、人工感染鸡羽囊和脏器、同居感染鸡羽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自然感染鸡,其羽囊最早出现阳性的日龄为42日龄,随日龄增大,羽囊阳性检出率升高,150日龄达最高峰(26.7%)。以后则阳性率显著下降(6月龄为0.48%,1年以上为0.24%)。鸡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国际标准强毒(MDV-GA强毒)后3d,就可从5只鸡中3只的心、肝、肺、肾、法氏囊、胸腺、肌胃等脏器检出Ⅰ型MDV-DNA;25d,5只鸡的脏器均能检出MDV-DNA;同时,感染后10d,就可从羽囊检出MDV-DNA,15d羽囊检出阳性率达100%。同居感染鸡从羽囊排毒的最早时间为同居后31d,即接触强毒21d后开始持续排毒,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兔出血症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建立的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兔疫吸附试验(McAb-ELISA),检测了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RHDV)DJRK细胞毒、肝毒的兔以及自然感染RHDV的兔的组织样品。结果表明,感染死亡兔的肝、脾、肾、骨髓样品病毒抗原的检出率为100%,淋巴结和肌肉的检出率分别为97.5%和79.5%。McAb-ELISA能检出肌肉中血凝试验不能检出的RHDV抗原。此外,还用McAb-ELISA检测了肝毒人工感染兔血中RHDV的动态,并对10份兔出血症脏器灭活苗的效价作了滴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3对引物建立了3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系。用该技术分别检测马立克氏病毒1型,3型毒株,并能鉴别1型致癌性强毒株和非致癌性弱毒株;可从强毒感染 病鸡病变脏器和弱毒免疫的SPF雏鸡不同时期采集的弱髓中检测到MDV1型病毒的DNA;可鉴别强毒发病鸡羽髓和弱毒免疫鸡羽髓。以羽髓为检测材料,应用上述PCR技术可以MDV1型弱毒疫苗免疫鸡群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5.
5只HVT免疫鸡,实验感染MDV后的第1~10周期间,分别采用初次细胞分离培养物上清中的自由病毒粒子鉴定,dot-blotDNA杂交和常规AGP试验等方法,对并发感染鸡羽毛根进行了病毒及病毒抗原的动态检测与比较。结果显示,在上述羽毛根中可同时存在HVT粒子和MDVDNA。HVT可分离时间为MDV攻毒后1~7周;MDVDNA最早检出时间为MDV攻毒后的第18~22天,并达到其持续性(22~70d)的检出率最高峰(100%);而AGP法对此期间鸡只羽毛根MDV抗原的最早检出时间在第22天,且检出率很低。因此,羽毛病毒抗原AGP检测法,对免疫鸡只或鸡群MDV感染的诊断仍然是特异的,但较单纯感染的检测,其检出率更低,因而更难以反映出免疫鸡群中MDV感染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MSBI-TK5803毒株感染的MDCC-MSB;细胞涂片为抗原,建立了检测CIA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应用该IIFA方法对人工感染的SPF鸡进行了检测15只1日龄SPF鸡在接种后第7、14天时均呈阴性反应;21天时2只鸡呈弱阳性反应,28天时均呈弱阳性反应,21天时2只鸡呈弱阳性反应,28天时均呈弱阳性反应,35天时呈明显阳性反应;14只40日龄SP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从国外引进的鸡马立克氏病Ⅰ型弱毒疫苗株,采取回归无特定病原(SPF)雏鸡和在细胞培养物上交替接种的方法,连续传代5次后,进行免疫效力试验的结果表明,本研究选育的MDV-G1毒株含10,000和2,000独斑形成单位(PFU)/只鸡剂量试验组对MD的保护率均达100%;未经选育的进口MDI型弱毒商品疫苗2,000PFU/只鸡剂量试验组,对MD的保护率为86.7%;而常规使用的HVT商品疫苗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一种监测鸡群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早期感染的微量PCR方法,根据血清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1)基因组BamHI-L片段的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寡核苷酸引物,用含0.3UTaq酶的10μL反应体系分别扩增了MDV1型(京-1株、MD11/75c株)、MDV2型(SB-1株)和HVT(FC-126株)的核酸,并用京-1株感染细胞DNA作了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对MDV1型病毒特异,京-1株和MD11/75c株都扩增到425bp的核酸条带,而SB-1株、FC-126株和正常CEF细胞的DNA都没有得到任何条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微量PCR能够检测到0.1pg的京-1株感染细胞DNA;对京-1株感染鸡,在接种后第5天就能在血液细胞中检测到MDVDNA。微量PCR可望成为监测鸡群MDV早期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羽髓物鸡胚接种法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魁 《中国家禽》2000,22(3):33-33
利用鸡胚卵黄囊接种试验 ,以绒毛尿囊膜(CAM)上病毒痘斑生长情况为依据 ,诊断鸡MD ,收到满意效果。1健康鸡胚经隔离饲养、血清学检验(AGP)并证明无MD抗体的种鸡所产种蛋孵化的鸡胚。2羽髓浸液MD可疑鸡5只(70日龄) ,每只鸡取翅羽20根 ,剪下带羽囊的羽根放入消毒过的试管内 ,加入灭菌生理盐水3mL ,用消毒过的镊子挤出羽髓 ,弃去羽囊壳 ,破碎羽髓 ,搅拌后即为1份羽髓浸液 ,备用。3接种试验用上述羽髓浸液 ,按常规方法 ,即时(不加保存)接种于已孵化4~5d的健康鸡胚卵黄囊 ,每份羽髓浸液接种12个鸡胚 ,每胚…  相似文献   

10.
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SPF鸡胚次代成纤维细胞涂片为抗原,建立了检测RE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确定了待检血清稀释度1:64和兔抗鸡IgG荧光抗体的稀释度1:32的工作浓度。应用该IFA方法对人工感染REV的20只30日龄SPF鸡进行了检测,接种后4天时均呈阴性反应,7天时8只鸡呈阳性反应,14天20只全部呈阳性的反应。通过对NDV、IBDV、ALV、MDV、CIAV、  相似文献   

11.
用两个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中和性单抗,FM20和FM29的混合物(灭囊灵),对人工感染发病和自然发病鸡群进行被动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发病鸡分别注射20μg/ml和40μg/ml的灭囊灵,在24/小时后,全部阳性鸡均转为阴性鸡,治愈率达100%,对野外自然发病鸡群肌注40μg/ml,治愈率达90%以上;以40μg/ml作肌肉注射,被动免疫保护期达8天以上。在福建、江苏等地已经应用120万羽份,治愈率达90%以上,获得了养鸡户的好评。灭囊灵在被动免疫治疗和预防该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致病性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污染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MD)是危害世界养禽业最严重的病毒性肿瘤性传染病。MD经羽毛囊排毒,空气传播,传染力极强,是鸡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致病因子为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virus,MDV),属疱疹病毒科成员,根据其嗜淋巴细胞性相似于γ-疱疹病毒,而其基因组结构却相似于α-疱疹病毒[1]。 MDV按其致病性和血清学反应不同分为三个血清型:血清I型(MDVI)包括致瘤致病性的强毒株(如 HPRS- 17、GA、Md/5、BJ-1)…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血清型Ⅱ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疫苗株(Z4、SB1)、血清Ⅲ型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株(FC126)及二价疫苗(Z4+FC126、SB1+FC126)免疫鸡群,用琼脂扩散试验(AGPT)检查各鸡群MDV强毒攻击后不同时期的羽囊抗原。结果,二价苗能使试验鸡羽毛囊强毒排出高峰推迟,排毒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用能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糖蛋白B(gB)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免疫小鼠,制备针对MDVgB的单克隆抗体。以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A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作为检测抗原,同时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筛选杂交瘤细胞,结果获得了IFA和ELISA均为阳性的2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定名为BA4和BD8。在IFA和免疫沉淀试验中,单抗BD8与Ⅰ、Ⅱ、Ⅲ型MDV均呈阳性反应;单抗BA4只对Ⅰ型MDV(包括CVI988疫苗株)呈阳性反应。免疫沉淀反应进一步确证2株单抗识别的是MDV糖蛋白B抗原。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Meq基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马立克氏病病毒Meq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应用磷酸钙与MDV Meq基因重组的反转录病毒转染载体质粒RCAS-Meq的DNA,转染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质DF1。经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研究表明,转染后第3天即开始有少量DF1细胞在细胞核表达Meq蛋白,以后阳性细胞增多,到转染后第7天阳性细菌最多,之后荧光即衰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发现细胞培养上清中游离病毒在转染后第5天即可检出,直至第7天仍维持  相似文献   

16.
杨琳  梁敏 《家畜生态》1999,20(4):17-24
试验选用5周石歧杂公鸡45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90只鸡,每组含3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1组为对照组,Ⅱ、Ⅲ、Ⅳ、Ⅴ为试验组,Ⅰ组给予自然光照,Ⅱ、Ⅲ、Ⅳ、Ⅴ组分别给予12L:12D、6D、3L:3D:2D的人工间歇光照。试验期鸡的基础日粮含代谢能12.93MJ/kg,CP16.78%。鸡只自由采食和不,记录统计每日采食量。从40日龄开始,每隔2周称重,且从每重复中随机抽取3只鸡,采用闷杀法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情况我市某镇一养鸡专业户饲养2000羽939商品蛋鸡。13日龄时,经邻村一个体禽病门诊部推荐,从该处购买18支500羽份/瓶传染性囊病弱毒冻干疫苗进行点眼免疫。该养殖户发现以前该疫苗首免都是1羽份/只,而这次的免疫剂量是4.5羽份/只,怕引起疫苗反应而只用了14支疫苗(即3.5羽份/只)。接种后第2天,鸡雏全群发病并陆续出现死亡现象,第5天死亡54只,第7天死亡130多只随后虽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但仍有200多只鸡个体矮小,发育受阻,造成较大的损失。二、症状及病变病鸡精神沉郁,羽毛粗乱…  相似文献   

18.
HVT免疫鸡羽毛根中病毒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日龄非免疫鸡,HVT常规剂量免疫后,于第3周起,每周采集一次羽毛根,分别作常规MDV琼扩抗原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免疫事第3~8周检测,均未观察到特异性AGP沉淀线,若取较多数量的富含羽髓的羽毛根,经2ml磷酸缓冲液(PBS)浸提,浓缩胶浓缩约40倍后,再作上述检测,则分别于免疫接种后的第3~5周都有特异性的,AGP沉淀线出现,且与感染细胞上清中浓缩的HVT及MDV琼扩抗原所形成的沉淀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6周龄商品AA肉鸡单独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强毒(IBDV)后,紧急注射IBD高免卵黄,可在2天内得到控制;单独感染新城疫(ND)强毒后,紧急注射NDⅠ系疫苗,可在5天内得到控制;而混合感染IBDV和NDV或感染IBDV后继发感染NDV,紧急注射NDⅠ系疫苗,未能在7天内控制疫情。由此证明鸡群感染强毒IBDV可对ND产生严重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0.
对实验感染犬瘟热病毒的病犬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并用酶标SPA法对病犬脏器组织中CDV抗原进行了定位检查。结果表明,淋巴系统各器官组织是CDV急性感染早期首先侵犯的靶器官。脏器组织的病理改变与CDV抗原检出呈正相关。脏器组织中包涵体的检出与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示病意义,但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CDV抗原,更具优越性。作者认为,CDV93039株和CDV93041株是致病力很强的泛嗜性C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