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我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区主要饲养牦牛和绵羊,其次是黄牛、山羊、猪、禽。根据我区畜牧业生产的特点,牧区牦牛、藏系绵羊进行本品种选育,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在土种选育基础上逐步进行黄牛和绵羊改良,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2.
屠宰现场采用眼观、手摸、刀切牛羊内脏器官的方法,共调查绵羊482只,感染49只,感染率10.17%,平均感染强度1.63个;调查牦牛305头,感染22头,感染率7.21%,平均感染强度1.74个。感染仅限于肝脏和肺脏,未发现肾、心及其它脏器感染。  相似文献   

3.
甘南地区羊泰勒虫病的预防与治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年-2005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羊泰勒虫病流行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及半林半牧区,进行最佳灭蜱药物试验和治疗羊泰勒虫病效果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灭蜱药物是长效阿力佳注射液和灭蜱灵油剂,平均有效期分别为44d、36d,灭蜱预防后发病率降到5.00%、2.86%;蒿甲醚、血虫克星、焦虫净及贝尼尔注射液对羊泰勒虫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2.30%、91.76%、90.47%7和90.43%,其治疗效果均较好,特别对发病初期轻症病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门源县青石嘴镇牛皮蝇蛆病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门源县青石嘴镇972头牛只在不同地区、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品种等条件下,感染牛皮蝇蛆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地放牧的牛感染率分别为27.2%;22.0%明显高于舍饲圈养牛的感染率10.7%;11.4%:寄生于背部的高达64.83%,寄生于腰部的次之占30.15%,寄生于臀部的占1.92%,牛皮蝇蛆的对黄牛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牧区健康成年羊肠道正常菌群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拟杆菌数量最高,其次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各肠段平均对数值分别为8.17±0.39;7.84±0.42;7.48±0.37和7.20±O.34,为绵羊肠道优势菌群;葡萄球菌的数量最低,对数平均值为1.04±0.32。  相似文献   

6.
石磊  苏冰海 《青海畜牧业》2003,(3):37-37,38
2003年,对共和地区3个乡镇的414只羊进行内、外寄生虫病监测,感染严重的内寄生虫有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毛园线虫、奥斯特他线虫。防治后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39.7%、32.3%、16.7%、7.8%;未防治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85.3%、61.8%、48.0%、48.8%。外寄生虫主要有绵羊虱蝇、草原革蜱、血虱,防治后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62.5%、33.3%、27.7%,未防治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83.0%、77.8%、61.0%。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西宁市屠宰场中猪、牦牛和绵羊胴体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采用病原学调查方法,检查绵羊511只,牦牛209头,猪512头,住肉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73.58%、63.64%、51.17%。经测量,牦牛住肉孢子虫为880.10±6658.82μm× 98.21±53.20μm,猪住肉孢子虫为665.15±349.43μm×133.60±35.98μm,绵羊住肉孢子虫为503.75±412.44μm×79.69±45.78μm。结果表明,青海家畜存在住肉孢子虫病的严重流行,威胁着人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针对四川省牧区牦牛和半农半牧区黄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在纯牧区的红原县,半农半牧区的马尔康县引种(黑×黄、西×黄)奶牛,半农半牧区的汶川县引种黑白花奶牛进行适应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进高寒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奶牛能适应其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舍饲和半舍饲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良好,繁殖成活率达80.77%~83.33%,泌乳期分别为红原210天、马尔康240天、汶川270天,一胎次产奶量相应为1772.41±69.74kg、2073.64±11.04kg、2351.71±40.80kg.  相似文献   

9.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四川省牧区牦牛和半农半牧区黄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在纯牧区的红原县,半农半牧区的马尔康县引种(黑×黄、西×黄)奶牛,半农半牧区的汶川县引种黑白花奶牛进行适应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进高寒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奶牛能适应其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舍饲和半舍饲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良好,繁殖成活率达80 77%~83 33%,泌乳期分别为红原210天、马尔康240天、汶川270天,一胎次产奶量相应为1772 41±69 74kg、2073 64±11 04kg、2351 71±40 80kg。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不同地区棘球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从1989—2003年的资料分析,都兰县羊棘球蚴感染率98.53%,门源县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9.42%,达日县牦牛的的感染率86.80%,某军牧场4岁以上牛感染率100%。天峻县牦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7.8%,玉树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78.13%,海南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9.30%。青海人群本病的平均患病率为2%,少数牧区高达7%~10%。海北州从1991—2003年间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5.23%。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8.50%。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3.64%下降为零,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性周期阶段对白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M199+0.2mmol/L丙酮酸钠+10%NBs+5.0mg/L LH+0.5mg/LFSH+1>g/ml 17β-E2是白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较为理想的培养系统(成熟率79.4%、卵裂率42.5%)。采集白牦牛卵母细胞时卵巢所处性周期阶段(卵泡期、黄体期)影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成熟率分别为77.6%、69.5%,卵裂率分别为45.7%、35.6%)。输卵管上皮细胞和颗粒细胞是理想的共培养细胞,能有效克服白牦牛早期胚胎发育阻滞(桑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0.6%、7.7%)。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清牛、羊棘球蚴在玉树县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90年对本县三个纯牧业乡、二个半农半牧业乡的2628头(只)牛、羊进行了屠宰后脏器检查。一、牦牛受检数370头,感染296头,平均感染率为80%,感染强度为0—40。最高为巴塘乡(95.65%,0—40)。二、绵羊受检数为2226只,感染1472只,平均感染率为66.13%,感染强度0—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6年选择皇城羊场做为棘球蚴病牧区试验基点。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于1988年6月开展了以“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为技术中心的综防试验,至1990年10月共进行了两年零5个月。结果;犬细粒球绦虫感染率由26.67%下降到零,羊棘球蚴感染率由77.15%下降到17.4%,新生仔代绵羊中则由28.95%下降到8.53%,下降幅度为70.54%,人包虫手术率综防前为0.25%,综防后尚未发现1例,羊脑包虫感染率也获得同步下降,由4.51%下降到0.74%,下降幅度83.59%。摸索出了一套在牧区进行综防的经验,并已开始推广。  相似文献   

15.
康定县具有农区、农牧交错区、牧区三大自然生态,畜牧业生产与全州牧区一样,存在“小、少、散、滞、低”的矛盾,畜牧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小”即牧区以户营为主,饲养牲畜规模小;“少”即畜种单一,主要以牦牛、藏系绵羊为主导品种,优良品种少、优质草场少;“散”即地域辽阔,气候寒冷、海拔高、自然放牧、发展分散;“滞”即市场开辟滞后,畜产品精  相似文献   

16.
对格尔木市清真冷库和清真定点屠宰场牛、羊棘球蚴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牦牛、黄牛、绵羊和山羊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9.51%。9.72%、25.50%和30.08%。调查还发现,母牛、羊和犍(羯)牛、羊、成年牛、羊和幼年牛、羊(1-2岁)的感染率有着明显的差异,同一畜种在不同的饲养方式下对棘球蚴的感染率也明显不同。 棘球蚴在放牧家畜的感染率较高,轻度感染可引起消瘦、发育不良,乳、肉、毛的质量下降(徐定人等,1998);严重感染可引起家畜消瘦、衰弱和死亡(康克仁, 1987)。因此,污染的肉品和脏器对人…  相似文献   

17.
牦牛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报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项研究提出了牦牛种间杂交的新途径(黑白花牛冻精×藏黄牛×牦牛,即三元杂交)。揭示了含1/2黑白花牛血液的杂种藏黄公牛(黑白花牛冻精×藏黄牛,以下简称杂种藏黄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高寒牧区后,有良好的适应性。它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4141%,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1771个百分点。自然交配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较大,公、母分别为2025±261kg、1995±284kg,相应比牦牛高675、670kg;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1078±688kg、30579±1416kg,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2648和14992kg;母犏牛2~3岁可初配,3~4岁挤奶,比牦牛提前1~2岁挤奶;第一胎(183天)挤奶量65936kg±4134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65倍、同胎次母黄犏牛的172倍。  相似文献   

18.
伊维菌素对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牦牛养殖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县现存栏牦牛14万头,其中天祝白牦牛3.9万头。牦牛皮蝇蛆病在天祝牧区流行广泛,危害严重,感染率达98%以上,感染瘤庖为1~168株,平均感染强度为40.9%,在有些不经过防治的牧区,牦牛几乎全部感染。此病不仅使牦牛产奶量降低,产肉量及毛皮受损失,而且还造成牦牛冬春季节大批乏弱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当地牦牛健康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选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注射剂,在牦牛皮蝇蛆病的重发区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9.
对班玛地区2003年~2005年牦牛、藏系绵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用血清学试验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结果为:20万头牦牛和4万只藏系绵羊的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分别为0.15%、0.07%。  相似文献   

20.
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免疫牦牛绵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长抑素基因工程苗(SS)对自然放牧状态下的牦牛、绵羊作免疫增重试验,观察增重效果。试验表明,SS苗免疫牦牛、绵羊后日增重分别提高34%和43%,幼畜成活率分别提高10.1%和1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