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Real-time PCR研究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中角蛋白关联蛋白(KAP)8.1基因相对表达量,并与其他3个品种羊进行对比,从而明确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对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及毛纤维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内表达,相对表达量上调1.2倍。不同品种毛绒用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为:辽宁绒山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简称南×东)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小尾寒羊(♀)(简称南×寒)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简称东×寒)(毛纤维直径:东×寒南×寒南×东辽宁绒山羊)。由此可见,毛纤维直径越细,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越高。说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能对辽宁绒山羊毛纤维的细度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_5)基因在次级毛囊的周期性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FGF_5基因mRNA在成年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时期(兴盛前期、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GF_5基因mRNA在不同时期的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休止期、兴盛期、退行期和兴盛前期;在休止期表达量最高,兴盛前期表达量最低;其中休止期表达量与兴盛前期和退行期间差异均显著(P0.05),兴盛前期与其余3个时期间也差异显著(P0.05),但休止期与兴盛期、兴盛期与退行期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FGF_5基因表达可能控制着绒山羊的毛囊从兴盛期向退行期转换。  相似文献   

3.
皮肤切片采用HE染色方法,对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品系和季节长绒型品系皮肤表皮厚、真皮厚、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深度、密度,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毛球宽度,S/P值等作了详细统计观察,从形态学方面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在1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品系辽宁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为4~10月,退行期为11~12月,休止期为1~3月,持续时间分别为7、2、3个月。兴盛期经历时间最长,退行期最短。但在毛囊的退行期,因为大多数毛囊的活性还很高,因此在退行期绒毛仍在生长,特别是在退行前期(10、11月份)还是绒毛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4.
兴盛期是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3个阶段之一,山羊绒纤维生长主要在该时期进行。了解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生长发育规律,可为指导绒山羊选育及提高产绒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1.5岁成年母羊皮肤毛囊组织结构和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由外到内分别由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及毛球几部分组成;同时发现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次级毛囊的兴盛前期为7-8月份,兴盛期为9月至次年2月份,兴盛期持续时间较长,且兴盛期次级毛囊深度与毛球宽度呈极强正相关(r=0.995,P=0.00003)。详细了解了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发现其兴盛期持续时间长且次级毛囊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辽宁绒山羊是全世界公认的高产绒量的绒山羊品种之一,其皮肤次级毛囊是山羊绒生长的"发源地"。在次级毛囊周期性发育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_2)基因对其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检测BMP_2基因mRNA在成年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时期(兴盛前期、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表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BMP_2基因mRNA在不同时期的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时期1表达量达到最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时期3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且相邻时期之间(时期2和时期3,时期3和时期4)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但时期1和时期2,时期1和时期3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 0. 05)。其中时期1和时期4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 0. 01),而时期2和时期4之间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20,(2):13-17
为分析西藏绒山羊角蛋白关联蛋白(KAP)7.1基因和8.2基因与生产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40只西藏绒山羊KAP7.1基因和KAP8.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与体长、体高、胸围、产绒量、羊绒长度、羊毛长度等生产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发现KAP7.1基因只有1种带型,KAP8.2基因有6种带型;KAP7.1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未发现碱基变化;KAP8.2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存在5个SNPs位点,分别为C115T、A207G、A214G、G216A和A278T,除了A278T外都位于编码区;对KAP8.2基因的基因型1、基因型2和基因型3与生产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基因型1个体的胸深和产绒量显著高于基因型3个体(P<0.05)。结果表明:KAP8.2基因可作为影响西藏绒山羊胸深和产绒量的分子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chi-miR-107-3p和菱形家族蛋白2(rhomboid family member 2,RHBDF2)基因在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兴盛前期(5~7月份)皮肤毛囊重建时的表达差异,本试验在7月份采集内蒙古阿拉善型绒山羊、敏盖绒山羊和光控增绒技术处理的阿尔巴斯型绒山羊体侧皮肤毛囊组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组织形态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皮肤毛囊兴盛前期,阿拉善型绒山羊次级毛囊正处于重建阶段,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次级毛囊重建已基本完成;在阿拉善型绒山羊皮肤组织中chi-miR-107-3p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P<0.01),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系)(P<0.01),且RHBDF2基因表达量在敏盖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显著低于阿尔巴斯型绒山羊(P<0.05)。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皮肤毛囊兴盛前期组织显微结构与chi-miR-107-3p、RHBDF2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次级毛囊重建初期chi-miR-107-3p表达量较高,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低,随着次级毛囊重建完成,chi-miR-107-3p表达量明显降低,RHBDF2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且在不同品种(系)内蒙古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机制基本相同。因此,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是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9.
KAP6基因家族成员在胚胎期山羊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KAP6家族成员在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胚胎期皮肤毛囊中的表达,在体外合成用地高辛标记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KAP6基因家族成员的c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法在山羊皮肤组织切片上进行定位,检测KAP6 mRNA在绒山羊胚胎期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KAP6mRNA在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皮质层有强烈的表达信号,表明KAP6是绒山羊毛和绒皮质蛋白的组成成分,是皮质层中起角质化作用的重要蛋白质,直接参与了绒毛和粗毛的合成,对毛发的理化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KAP6.1基因是编码羊绒的结构蛋白基因之一,以辽宁绒山羊和岢岚本地山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FQRT-PCR技术对KAP6.1基因在2个品种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AP6.1基因在两个山羊品种皮肤中均有表达.辽宁绒山羊的表达量是岢岚当地山羊表达量的1.3倍.品种内部,公山羊的表达量都高于母山羊,其中,辽宁绒山羊公羊的表达量是母羊的2.5倍,岢岚当地山羊公羊的表达量是母羊的1.8倍.  相似文献   

11.
KAP6.1基因是编码羊绒的结构蛋白基因之一,以辽宁绒山羊和岢岚本地山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FQRT-PCR技术对KAP6.1基因在2个品种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AP6.1基因在两个山羊品种皮肤中均有表达。辽宁绒山羊的表达量是岢岚当地山羊表达量的1.3倍。品种内部,公山羊的表达量都高于母山羊,其中,辽宁绒山羊公羊的表达量是母羊的2.5倍,岢岚当地山羊公羊的表达量是母羊的1.8倍。  相似文献   

12.
COL1A1为I型α1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 alpha 1),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为了解其在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模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组化技术、蛋白质印迹技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对次级毛囊生长3个不同时期的COL1A1基因表达量及表达差异、表达部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OL1A1基因在绒山羊次级毛囊的生长期(9月)表达量最高,退行期(12月)表达量其次,休止期(2月)表达量相对最低。COL1A1主要表达于次级毛囊的外根鞘。由此说明,COL1A1通过调控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从而促进绒毛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选取2.5岁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母羊各6只,做好标记后,随群放牧,四季无补饲。2次收绒期间,每月观察羊绒生长情况并采集羊绒及皮肤样品,以分析羊绒生长及毛囊活性不同月份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在松嫩羊草草地放牧可获得较高产绒性能,羯羊、母羊产绒量分别达467.41g和356.87g,羯羊的净绒率显著高于母羊(P<0.05);7月个别羊只皮肤表面出现绒毛,8月至次年1月为绒毛生长旺盛期,生长速度可高达2.8 cm/月,绒毛生长高峰出现在11月份,季节更替与牧草数量/质量下降对绒毛纤维直径未造成显著影响;毛囊密度及毛囊活性变化规律与同类研究一致,次级毛囊活性高峰期出现较晚,出现于10月;羯羊与母羊毛囊密度、次级毛囊活性和S/P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间变化规律也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绒山羊皮肤毛囊由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共同组成,羊绒是次级毛囊长出的无髓纤维,绒毛的产量以及品质直接受到毛囊生长发育、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和一系列分子的调控。因此,研究重点集中在了绒山羊皮肤毛囊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生长发育与周期性变化及其相关分子调控,这对提高绒毛产量并改善绒毛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年在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规律及毛囊发育分子调控机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提高绒山羊绒产量和品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毛囊各统计性状的周期性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厚度从3月份开始增加,此时毛囊也开始伸长,绒山羊毛囊在8~9月份达到最长,为兴盛期;以后毛囊又逐渐变短,2~3月毛囊各性状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它已进入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比较来看,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说明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它们产绒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学周期性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生发层细胞从3月份开始活动并向下延伸,此时毛囊也开始重建,绒山羊毛囊8-9月份进入兴盛期,12月份进入退行期,2-3月份为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产绒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绒山羊绒毛的主要结构蛋白是角蛋白和角蛋白关联蛋白(KAP).对绒山羊13-1的序列分析可知,其与人、鼠的KAP13家族cDNA同源性较高,但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而且丝氨酸含量高,半胱氨酸及甘氨酸/酪氨酸的含量远低于其他品种,分类上属于高硫KAP家族;绒山羊兴盛期毛囊KAP13-1的mRNA原位杂交也显示,KAP13-1只在毛母质上部和皮质层起始部分表达,且表达强烈.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12):42-46
探索山区型和田羊毛囊高甘氨酸/酪氨酸(High Glycine/Tyrosine,HGT)蛋白家族KAP6.1、KAP7与KAP8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提取山区型和田羊皮肤毛囊总RNA,获得毛囊HGT蛋白中KAP6.1、KAP7与KAP8基因成熟蛋白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了原核表达。结果显示:山区型和田羊毛囊KAP6.1、KAP7与KAP8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3个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经SDS-PAGE检测到相应蛋白的特异性表达条带。成功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了山区型和田羊毛囊HGT蛋白3个家族的主要基因。这些基因是羊毛的结构基因,对于改善地毯毛用粗毛羊的羊毛品质、提高其产毛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HF)退行期到休止期以及相应时间点的初级毛囊(PHF)的差异表达基因,试验对3只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2周岁成年母羊的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初、次级毛囊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数据;在检测测序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次级毛囊中,退行期(1月份)与休止期(3月份)分别对比到50 626个和50 628个转录本,其中1 19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53个上调基因和246个下调基因;初级毛囊在这两个时间点分别比对到50 629个和50 626个转录本,其中1 977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 258个上调、719个下调;这两个时期中,共有100个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比对到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中。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次级毛囊两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肌肉重建、肌丝滑动等功能上;初级毛囊两个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翻译延伸、转录拼接等功能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绒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以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的杂种绒山羊(简称F_1代杂种绒山羊)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3个群体的体尺、抓绒后体重、产绒量和绒品质等指标,比较3个群体间的生产性能差异,分析不同羊绒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均高于F_1代杂种绒山羊和子午岭黑山羊,F_1代杂种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分别比子午岭黑山羊高9.5 cm、9 cm、7.1 cm、1.7μm、15.97 kg和424 g。绒山羊抓绒后体重与产绒量(r=0.880)、平均纤维直径(r=0.773)和粗毛数(r=0.354),羊绒平均纤维直径与产绒量(r=0.775)、绒层高度(r=0.475)、粗毛数(r=0.600)和纤维直径标准差(r=0.557)等羊绒性状间呈正相关;平均纤维曲率与体高(r=-0.304)、抓绒后体重(r=-0.395)、产绒量(r=-0.418)、绒层高度(r=-0.547)和平均纤维直径(r=-0.584)等表型性状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由此表明,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效果明显,后代的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明显提高,但羊绒纤维直径也略微变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