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信阳地区中小规模猪场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细菌耐药性变化,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技术,对2011年河南省信阳地区送检病例进行了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出的部分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猪链球菌病在秋季、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春季发病率较高,保育猪的发病率较高。链球菌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敏感度较高,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头孢噻呋钠、左旋氧氟沙星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康伟 《动物保健》2011,(5):66-66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呈革兰氏阴性)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统称。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保育仔猪和小猪。该病近几年在我国大中小型猪场广泛传播,随着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已成为危害猪群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现将一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呈革兰氏阴性)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统称。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保育仔猪和小猪。该病近几年在我国大中小型猪场广泛传播,随着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已成为危害猪群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现将一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以保育阶段的断奶猪为发病主体,无论是现代化的养猪场还是农村的散养户,都存在着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试验采用咳嗽包3种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平均治愈率达96.4%,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天津部分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HPs)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流行情况,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采自9个规模猪场的178份猪血清样品进行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检测,对采自8个规模猪场的166份猪血清样品进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8.54%(33/178),其中断奶仔猪和保育阶段猪阳性率为23.58%(25/106);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阳性率为21.08%(35/166),其中断奶仔猪阳性率为20.93%(9/43),育肥猪阳性率为27.66%(13/47),种猪阳性率为21.62%(8/37)。说明天津地区部分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6.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泛嗜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8周龄的保育猪,病死率高。猪圆环病毒病是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危害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的猪,发病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目前,猪场由于集约化养殖,经常出现细菌病和病毒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使病原体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尤其当环境恶劣、管理不当、各种应激以及疾病  相似文献   

7.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泽氏病,该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引起的散发性疾病,后来通过SPF猪的人工感染实验证实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致.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规模化猪场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常与病毒、细菌性疾病协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只感染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死亡率可达50%.现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对策作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天津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情况,采集天津宁河区、宝坻区、武清区、静海区规模化猪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母猪、保育猪、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未做副猪嗜血杆菌菌苗的猪血清共420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天津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统计结果为天津地区有效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Hps)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菌,引起猪的浆液性、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出现流行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即使能耐过,也会造成仔猪生长发育不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革拉瑟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已成为猪场保育仔猪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病毒性疾病如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的流行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也为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2006年5月至今仍在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中,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引起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给我国养猪业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规模猪场保育猪和青年猪常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笔者通过对河南商丘市临床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猪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主要侵害4~8周龄的断奶仔猪。2016年3月24日,河北省某检测中心接到附近某猪场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蓝耳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1病例情况河北省某原种猪场饲养基础母猪1 200头,仔猪转到保育舍后陆续发病,保育猪发病后死亡率达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呈革兰氏阴性)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统称,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保育仔猪和小猪。该病近几年在我国大中小猪场广泛传播,随着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己成为危害猪群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主要危害保育猪和中大猪,引起猪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已经有超过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成为养猪头号细菌性疾病的势头,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在受到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感染之后,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该病血清型较多,用药后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仅通过抗生素来控制本病难度很大,还需要综合防控。1流行病学母猪和育肥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专家对保育猪群健康问题进行排序时,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PCV)和副猪嗜血杆菌(HPS)并列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流感、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近年来,由于受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猪流行病的影响,猪免疫功能下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在我国普遍流行,副猪在各猪场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已从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南、湖南、宁夏、湖北等省市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其损失相当惨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又称为猪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疾病.副猪嗜血杆菌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周龄~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已在我国出现流行趋势,许多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笔者对潍坊地区1个猪场疑似猪格拉泽氏病的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郭建强  王传宝  张彬 《兽医导刊》2008,(7):19-19,32
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又称为猪革拉泽氏病.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疾病.副猪嗜血杆菌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已在我国出现流行趋势,许多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笔者对潍坊地区1个猪场疑似猪革拉泽氏病的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细菌分离的方法,结合PCR检测,生化鉴定,对广东地区2007年9月~2008年9月37个患病猪场送检的372份病料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达24.0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场阳性率达40.54%,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广东地区已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9.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保育阶段仔猪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浆膜炎和体腔积液症状;该菌位于健康仔猪上呼吸道,有15个血清型,极易产生耐药性。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隐性感染继发该病而引起保育仔猪大规模死亡的病例报道较多,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及规模猪场养殖效益。目前,提高饲养管理及使用敏感抗生素是该病的主要防控方式。本文通过对规模猪场实地调查并结合电话采访,采用副猪嗜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9,(6)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又称革拉塞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性肿为特征病变,发病率15%~90%,主要危害2~28周龄仔猪和生长猪,特别是5~8周龄保育猪,可引发较为严重的身体多部位疾病[1],已成为当前对我国猪场断奶仔猪和保育猪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疫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