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8及其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细胞介素(IL-18)有多种组织免疫活性,主要来源于活性单核巨噬细胞,它主要在T细胞、NK细胞中诱导和调节IFN-γ的产生,并与IL-12协同刺激Th1的免疫应答和NK细胞的增殖.IL-18的许多功能与IL-12相似,在某些方面作用甚至更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力极大的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的细胞因子.由于IL-18在抗肿瘤上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尤其对抗癌转移具有独特效果,所以近年来研究活跃.现就IL-18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18 (Interleukin- 18,IL-1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分泌,在结构上属于IL-1家族[1],在功能上与IL-12相似,而且与IL-12有协同效应,是重要的调节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因子.IL-18除了能够明显诱导Th1、NK及NKT细胞产生IFN-γ外,还可诱导诸如IL-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其它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2].  相似文献   

3.
特异性免疫即是含有PAMP的反应物与天然免疫细胞上的PRR相结合,激活天然免疫应答,从而活化抗感染途径,并最终发挥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一系列反应过程。CpG—DNA作为一种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PAMP,它可以模拟感染过程,克服新型疫苗PAMP不足的缺陷,从而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CpG—DNA可以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调免疫刺激分子的表达,调节免疫反应,诱导IL-12、IL-1和TN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此外,它还能间接刺激NK细胞、T淋巴细胞。由于其独特的优点,CpG—DNA在畜牧兽医临床中显示其极强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犬新孢子虫是一种专一性细胞内寄生虫,它的感染导致了宿主Th细胞的分化。一方面,刺激宿主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反应,这些细胞因子包括IL-12、IFN-7和INF-α。Th1型细胞因子反应同时还激活了产生氧自由基(FOR)、一氧化氮(NO)及其代谢物,这些细胞因子对犬新孢子虫均具有致命的杀伤力。另一方面,引发宿主产生IL-4、IL-5和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主要在宿主妊娠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2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自发现以来就成为研究热点。它能够通过刺激NK细胞活化、增殖及产生IFN-γ而改变Th1/Th2平衡向Th1方向发展,在细胞介导的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成为一种良好的疫苗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感染机体后能够刺激免疫系统,激发保护性免疫反应。在宿主对布鲁氏菌的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天然免疫反应包括补体,噬中性粒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以及Nramp1的作用,而获得性免疫则包括CD4+,CD8+和γβT细胞分泌的IFN-γ等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作用。由于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以机体对抗其致病性的主要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IL-12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免疫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它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控细胞免疫,提高NK/LAK细胞的杀伤功能和特异性CTL细胞的应答能力,诱导γ干扰素产生;能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成为重要的免疫治疗因子。  相似文献   

8.
IL-18是一种具有多向和多层次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细胞来源较广。它可通过NF-κB、p56LCK-MAPK、Perforin等多个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细胞凋亡以及IFN-γ分泌诱导及功能性免疫细胞活性的激活,从而直接或间接激活T细胞、NK细胞、PBMC、DC等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抗原呈递、CTL反应等,并诱导这些细胞分泌效应性细胞因子或延长免疫保护,进而促进免疫系统增强抗感染、抗肿瘤等免疫效应。IL-18除了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外,在一定条件下,亦能促进抗原特异性中和抗体以及Th2型细胞因子的应答。在某些疾病的防治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IL-15是一个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免疫性效应细胞(特备是NK、NKT和CD8+T细胞)的发育、激活、寻靶、生存及维持各自的特异性.IL-15在促炎症、抗肿瘤、抗感染中起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近年来IL-15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是一种多功能、多细胞源性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强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其既能抑制天然免疫,也能影响获得性免疫。研究者普遍认为IL-10与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逃避及潜伏性感染有关。鉴于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独特的作用,作者对近几年IL-10在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避、潜伏感染、临床辅助治疗及自身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肥大细胞在动物肠道黏膜免疫屏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后者主要由肠黏膜吸收上皮细胞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构成。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等。其中肥大细胞是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之一,其不仅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且能通过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获得性免疫。笔者综述了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肠道免疫屏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IL-12是一个70 kD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40 kD(P40)和35 kD(P35)两条多肽链组成,编码这两条链的基因位于两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各自有不同的调节机制[1]。P35、P40亚单位必须在同一细胞表达才能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异二聚体P70单体,P40单体无生物活性[2]。IL-12的主要功能是在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中促进TH1细胞增殖、分化、活化,还可以促进NK细胞增殖、分化。在体内IL-12可以增强机体抵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促进抗肿瘤免疫,影响抗病毒效应包括HIV;同时,它的过度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致死性炎症反应[3]。P40仅限于在一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初步探讨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oMIF)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变化。采用RT-PCR从绵羊痒螨总RNA中扩增得到MIF全长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重组PoMIF(rPoMIF)蛋白,并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和互变异构酶活性。筛选与健康新西兰兔PBMC孵育的最佳rPoMIF浓度,且用最佳浓度rPoMIF(0.2μg·mL~(-1))与PBMC共同孵育0、1、6、12、24、36 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Th1/Th2/Th17/Treg细胞相对应的特征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和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 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oMIF全长363 bp,rPoMIF大小为32 ku(含pET32a标签蛋白19 ku),且具有互变异构酶活性;rPoMIF刺激后PBMC中Th1细胞的T-bet和IFN-γ先下降后上升,Th2细胞的GATA-3和IL-4均呈下降趋势,且T-bet/GATA-3和IFN-γ/IL-4比值在12、24和36 h均升高;Th17细胞的RORc和IL-17A在各时间点下降,而Treg细胞的Foxp3和IL-10在各时间点升高,且RORc/Foxp3和IL-17A/IL-10比值在各时间点均变低。rPoMIF可造成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h1/Th2和Th17/Treg平衡分别向Th1和Treg偏移。  相似文献   

14.
重组白细胞介素-2的抗病毒机制及在兽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T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例如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自然杀伤细胞,诱生LA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提高IFN-γ产量[1],激活B细胞而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IL-2是由辅助型T细胞(helper T cell)Th1细胞分泌的,通过激活包括T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的受体而介导细胞毒性反应,从而提高细胞毒性防御[2].  相似文献   

15.
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所诱导的乳腺炎模型小鼠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脾脏中NK细胞活性的影响。构建小鼠乳腺炎模型,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法、MTT法和平板计数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姜黄素组及姜黄乳炎散组血液中CD4^+T、CD8^+T活性和血清中IL-1、IL-2、IL-10的水平,脾脏中NK细胞活性及S.aureus数量的变化差异来监测各组药物抗炎效果。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乳炎散组和阳性对照组可显著增加乳腺炎小鼠血清中IL-2、IL-10的水平以及脾脏中NK细胞和血液中CD4^+T的活性,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IL-1的水平以及血液中CD8^+T活性(P<0.05),以姜黄素组效果最佳。结果表明,姜黄素对小鼠乳腺炎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姜黄素对S.aureus所诱导的小鼠乳腺炎的抗炎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L-1和CD8^+T水平,增强IL-10、NK、CD4^+T和减少S.aureus的数量而发挥作用。姜黄素可能成为潜在的乳房炎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多种活性的细胞因子,最初被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G IF)[1],1996年,日本研究者U sh io[2]等从正常人肝细胞cDNA文库得到人IG IF基因克隆,将其正式命名为IL-18。hIL-18基因编码193个氨基酸前体蛋白,N端有36个氨基酸前导序列,无N端糖基化位点和亲水信号肽位点。在IL-1β转换酶(ICE)酶切下,成为含157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有活性的蛋白,分子量为18kD[2]。IL-18通过与其受体[3](IL-18R)相结合发挥生物学活性,其最具特征的活性是诱导IFN-γ的产生,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刺激Th1细胞分泌I…  相似文献   

17.
正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及世界畜牧业发展。为突破宿主免疫应答,FMDV通过自身编码的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以达到免疫逃逸的目的。FMDV结构蛋白VP1是一种具有结合宿主细胞、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引起细胞凋亡的多功能蛋白。宿主肿瘤进行性位点2(TPL2)是一种重要的宿主免疫调节蛋白,可以调控宿主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BVDV感染对牛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及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BVDV感染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机制。从牛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诱导培养为树突状细胞后接种BVDV共培养,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半定量RT-PCR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获得形态及表型典型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纯度为93.81%;BVDV接种组树突状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CD40分子、CD80分子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差异极显著(P0.01);BVDV接种组的IL-12p40 mRNA转录水平低于未接种组,差异显著(P0.05);而IL-10mRNA转录水平高于未接种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BVDV感染影响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功能,并能通过高效表达Th2型细胞因子IL-10、降低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而影响Th1/Th2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2在免疫学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12(IL-12)又名NK细胞刺激因子和CTL成熟因子,是80年代末发现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4,(10):17-20
为了调查华蟾毒精(CBG)对树突状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NSF)和IL-4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获得树突状细胞(DCs)。经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获取CDllc+树突状细胞。试验组CDllc+树突状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CBG,空白对照组加等量RPMI-1640,阳性对照组加LPS。作用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p70、IL-10及IL-1β含量。结果表明:在适量浓度1050μg/mL范围内,CBG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DCs分泌IL-12p70和IL-1β水平,下调IL-10的分泌水平。说明CBG能够通过调控DCs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来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