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搔菌后的蟹味菇栽培瓶分别置于蓝光、红光、绿光、绿蓝光、红绿光、红蓝光、红绿蓝光和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蟹味菇为对照,测定单瓶子实体数量、产量以及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直径和长度,采用色度计测定菌盖和菌柄颜色(L*值、a*值、b*值、c*值),采用质构仪测定子实体硬度、黏附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黏聚性。结果表明:黑暗处理的子实体数量最多,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绿蓝光、红绿光处理的产量较高,红光处理的较低。黑暗处理的菌盖厚度较小,红蓝光处理的较大。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小,CK和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大。CK和绿光、绿蓝光处理的菌柄直径较小,红光、黑暗处理的较大。CK的菌柄长度较短,黑暗处理的最长。绿蓝光处理的蟹味菇子实体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杏鲍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杏鲍菇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杏鲍菇原基形成最早、菇蕾形态最好,子实体菌盖较小,菌盖菌柄之间比例适宜;黄光、绿光、白光和蓝光处理子实体菌盖普遍偏大,蓝光效果尤为显著,菇体形态均表现为畸形;黑暗处理原基形成较大的疙瘩状不分化;说明光照对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不同光质作用效果不同,红光为杏鲍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和发育阶段最适宜光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袋栽实验比较野生型、Pofst3过表达型和Pofst3反义沉默型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分别记为Ⅰ、Ⅱ、Ⅲ)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数量、子实体数量、菌柄直径、菌盖直径等农艺性状;测定其漆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Ⅰ、Ⅱ、Ⅲ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与Ⅰ相比,Ⅲ的原基和子实体数量多,菌柄直径大,菌盖直径小,原基和子实体中Pofst3的相对表达量低;与Ⅰ、Ⅱ相比,Ⅲ的漆酶、木聚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较高;Pofst3对糙皮侧耳发育的影响可能与其胞外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光质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生长发育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将刺芹侧耳菌袋在出菇阶段置于红(A)、黄(B)、绿(C)、蓝(D)、白(E)光下照射,以黑暗条件为对照(CK)。结果表明:黄、绿、蓝、白光照射可缩短刺芹侧耳的生长周期,提高发育整齐程度,且蓝、白光处理的发育整齐度较好;蓝、白光处理的整菇长度(137.8 mm和147.4 mm)和菌柄长度(98.5 mm和107.7 mm)显著短于其它处理;绿、蓝、白光处理的菌柄较粗(最大直径54.8~60.8 mm,最小直径46.3~52.9 mm),但绿、白光处理的菌柄形态不匀称;黄、绿、蓝、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显著大于CK(黑暗)组,其中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最大,且生长后期约25%的菌盖长成畸形,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多为圆形,形状整齐;蓝光及白光照射使菌盖颜色变黑、变蓝;红光照射的子实体粗蛋白含量为21.9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红、蓝光照射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低于黄光和黑暗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时,根据子实体生长状态及时调控光照,将有利于生产出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子实体个体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多脂鳞伞原基初期卵球形,菌丝交织、致密;原基伸长生长,外部交织菌丝变稀疏,边缘形成一层染色呈黄褐色的菌丝,菌丝膨大,平行排列或凝结呈菌丝束,形成外菌幕.外菌幕菌丝在上部最为发达,形成菌盖菌幕,此时菌盖开始分化.同时原基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并垂直生长,菌柄开始分化.在菌盖、菌柄和子实层原基交接处出现菌丝稀疏区,菌褶腔在这一区域形成.由于半包膜的存在,菌环上无鳞片.菌盖菌幕与菌盖皮层相区分,而菌柄菌幕与菌柄皮层形态一致,只是菌柄菌幕菌丝继续保持向外生长特性.多脂鳞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是菌盖菌柄发育型.  相似文献   

7.
灰盖鬼伞在25℃以及12 h光照/12 h黑暗的环境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最初在黑暗环境下通过大量生产菌丝分支形成初级菌丝结。光照信号触发初级菌丝结开始形成紧密的二级菌丝结。在随后原基发育的5 d中,菌盖和菌柄开始按照不同的光调控模式从这些菌丝结中分化,然后在第6天成熟。为了了解菌盖和菌柄组织形成时复杂的细胞过程,提取了原基各期的蛋白质组进行MS/MS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样本中检测到大约1672~2663个至少具有2个肽的蛋白,其中1401个蛋白是所有样本共有的,其中包含已知的涉及原基发育的蛋白。  相似文献   

8.
池惠荣  王朝江 《食用菌》2002,24(4):31-31
假姬菇是相对于真姬菇而言 ,是根据市场需求而采收的一种特定形态的平菇 ,形似真姬菇。因其菌盖小 ,又称小平菇。产品采收标准为菌盖直径 0 .8~ 2 .5 cm,菌柄长 3~ 5 cm。销售类型有鲜菇、清水菇、盐渍菇。前两种主要进入国内市场 ,后一种则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假姬菇易栽培 ,产量高 ,京、津、邢台、衡水等地区大规模栽培。市场潜力大 ,经济效益高。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选用良种 假姬菇用种要求产量高 ,抗逆性强 ,子实体丛生 ,原基密集 ,菌盖厚、柄长 ,基部易分开 ,粗纤维少 ,口感细腻。目前作为假姬菇的当家品种有我室培育的…  相似文献   

9.
初始原基球形至卵球形,内部菌丝交织、致密,边缘菌丝凝结或胶化。随着原基膨大,顶端边缘内凹出现菌盖原基,此时未发现菌柄原基分化,之后菌盖原基侧面的裂缝中出现栅栏状菌丝细胞并逐渐发育形成菌褶腔,子实层原基分化开始,同时菌柄原基也开始分化。在菌褶腔形成过程中,可观察到Y型菌褶。双孢蘑菇是半被果型发育中的副菌幕发育型,从发育顺序观察是菌盖发育型。  相似文献   

10.
试验不同覆土材料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发育、子实体性状、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菜园土50%+腐叶土50%)栽培的鸡腿菇的菌丝浓密、粗壮、洁白;菌丝从覆土到现原基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及菌盖纵横径较为一致整齐,子实体的长势好、产量较高且子实体的营养含量高.处理4(菜园土70%+松针30%)小区产量最高,并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异;处理2与处理1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处理2是栽培鸡腿菇的理想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1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过程中从现蕾开始采用不同光质(蓝、绿、红、黄、白光)进行处理,测定银耳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光质对银耳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蓝光处理的耳片最大,白光处理的最小;黄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的耳片较厚,白光处理的最薄;红光处理的耳基直径最大,蓝光处理的较小;蓝光处理的子实体直径、子实体直径与厚度比最大。绿光、红光和黄光处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蓝光、白光处理的较低;红光处理的还原糖含量、绿光处理的灰分含量、蓝光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绿光处理的总糖含量、蓝光处理的粗多糖含量较高,白光处理的还原糖、灰分、蛋白质、总糖和粗多糖含量最低;白光处理的水分含量较高,蓝光、红光处理的较低。耳片大小与还原糖、灰分、总糖、粗多糖含量,耳片厚度与还原糖、总糖、粗多糖、蛋白质含量,耳基直径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LED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闭培养室内采用LED灯管为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质不仅影响予实体的生长高度。也影响生物量。白光和蓝光下蟹味菇的高度为5.5cm-6cm,黄光下为3cm~3.5cm,橙光下为2.5cm,红光下为2.5cm,绿光下1cm-5cm。不同光质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差异显著,白光和蓝光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最高,达到每瓶75g-80g,显著高于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白光和蓝光处理间,以及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间在子实体生物量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淀粉酶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发育的作用,针对已经鉴定的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基因(6个α-淀粉酶和1个γ-淀粉酶),采用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不同发育时期(从原基形成第1天到第12天成熟开伞期)、不同组织部位(菌盖和菌柄)的表达量进行测定,进而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7个淀粉酶基因在菌柄中表达量均高于菌盖;其中,α-Amy-5和γ-Amy-1在菌柄中的表达量变化为先下调再上调,两个基因预测编码蛋白均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推测其可能参与菌柄细胞壁的形态建成;α-Amy-3亚细胞定位在线粒体中,与其它各发育时期相比,其在菌柄快速伸长期表达量达到最高。α-Amy-1和α-Amy-6基因则在金针菇成熟期表达量最高,推测其可能与金针菇菌盖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LED补光组合对大棚越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年生南高丛越橘‘Emerald’为材料,以大棚内自然光作为对照,研究LED光源的红蓝光(3︰1和6︰1)、紫外光(UVA)对植株长势、叶片光合作用、碳氮代谢、开花基因表达及开花率、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蓝光组合处理下‘Emerald’的植株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1年生枝条长度和粗度显著高于对照。此外,红蓝光(6︰1)处理下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比叶重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提高。红蓝光组合也可诱导植株开花,开花基因FT表达量和开花率明显高于对照。紫外光下叶片的氮含量、开花率及F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光质组合补光对‘Emerald’的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红蓝光(3︰1)处理下果实的质量、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和糖酸比均高于对照。总之,不同光质补光会促进越橘‘Emerald’的生长发育,红蓝光6︰1组合对促进营养生长作用相对较大,红蓝光3︰1组合对提高果实品质效果较好。紫外光虽能改变植株形态和促进开花,但果实品质提高效果较红蓝光处理稍弱。  相似文献   

15.
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航天搭载菌株(Cr-O4-DZ、H7-DZ)与对照菌株(Cr-04、H7)的同工酶酶谱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H7-DZ的酶带数少于对照H7,而C4-04-DZ的酶带数多于对照Cr-04;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H7-DZ的酶带数少于对照H7,而Cr-04-DZ的酶带数与对照Cr-04相同。栽培试验表明,太空环境对香菇子实体产量、菌盖真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等农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条件,为探究光质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兴蔬215为试材,分别给予红蓝光(RB=3∶1)、红蓝紫光(RBP=3∶1∶1)、红蓝绿光(RBG=3∶1∶1)、红蓝近红外光(RBF=3∶1∶1)4种不同光质处理,以白光处理为对照(CK),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光质对辣椒幼苗形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RBP处理下辣椒幼苗的株高和地上部干、鲜质量最高,同时地下部干、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RB、RBG和RBP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辣椒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其中RB处理较对照增加幅度最大。RB处理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RBP处理的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被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光能(TR_o/RC)、单位反应中心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_o/RC)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RBF处理下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综上,RBP处理显著提高了辣椒幼苗叶片吸收、捕获光量子的能力,增加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优化光能分配,增强电子传递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辣椒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结合形态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的综合表现,在红蓝光基础上增加紫光对辣椒幼苗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提高平菇的产量及品质,优化制棒工艺,以灰美2号平菇为试材,研究了熟料、发酵料、发酵 料加短时高温灭菌、诱导灭菌4种不同制棒工艺对平菇产量、农艺性状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 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艺的平菇农艺性状最优,其第一潮菇单朵质量、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 分枝数均最大,分别为544.33 g、1.51 cm、6.47 cm、7.75 cm、34.00枝,但每百棒总产量为85.56 kg,排名第 3;发酵料工艺的平菇产量最高,每百棒为98.26 kg,营养品质最优,子实体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 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4.57%、16.02%、1.53%、154.64 mg/g,农艺性状仅次于发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 艺;诱导灭菌工艺的成棒率最高,为99.2%。发酵料和发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艺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 品质,诱导灭菌工艺可获得较高的成棒率和产量;发酵料工艺无需灭菌,其子实体产量和品质俱佳,且 节能高效,是适合北京地区夏末秋初平菇栽培的优选工艺。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方山县野生尖顶羊肚菌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羊肚菌不同分离部位(菌盖、盖柄结合部位、根部)对组织成活率及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盖柄结合部位组织成活率最高,其次为根部,菌盖处最低,且根部分离的组织菌丝萌发最快。不同分离部位的菌丝生长势、菌丝密度、菌丝均匀度均表现为盖柄结合部位最好,根部次之,菌盖部位最差,且不同分离部位间菌丝密度差异较大;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表现为菌盖部位>根部>盖柄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19.
红蓝光质对转色期间番茄果实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岩      王丽伟  文莲莲  魏珉    史庆华    杨凤娟    王秀峰 《园艺学报》2017,44(12):2372-2382
采用LED精量调制光源,以番茄品种‘Micro-Tom’为试材,设置红光(R)、蓝光(B)和红蓝组合光3︰1(3R1B)3个处理,以白光(W)为对照,研究红蓝光质对转色期间番茄果实主要品质及番茄红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光和3R1B处理可显著提高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降低可滴定酸含量;蓝光下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升高,可溶性糖含量较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随着果实成熟,红光和3R1B处理下番茄红素含量及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PS)和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和对照,尤以3R1B处理最明显;蓝光则显著降低了番茄红素含量,GGPS和PSY1表达受到抑制。综上,蓝光能够促进维生素C、蛋白质和有机酸含量增加;红光和红蓝组合光则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且通过提高番茄红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GPS和PSY1的转录水平和活性,促进番茄红素合成,尤以3R1B处理最佳。说明适宜比例的红蓝组合光有利于番茄果实转色,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以‘Micro-To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试材,种子发芽后30d移入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红/蓝光组合(1:1、3:1、5:1、7:1)处理,以白光处理为对照。在番茄果实绿熟期、转色期、成熟期取样,测定果实挥发性物质含量及蛋白组数据。结果表明,在转色期和成熟期,对番茄风味有积极作用的己醛、反式–2–己烯醛、β–紫罗兰酮、牻牛儿丙酮、6–甲基–5–庚烯–2–酮、2–苯乙醇、愈伤木酚的含量在红/蓝光3︰1组合处理中最高,而对风味有消极作用的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较低,并且在成熟期为0。进一步分析了红/蓝光3︰1组合处理与对照相比的差异蛋白,在成熟过程中番茄果实共鉴定到12个与挥发性物质产生有关的差异蛋白,其中8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通过对12个差异蛋白进行mRNA水平的验证发现,只有转色期的苯丙酮酸互变异构酶(MIF)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表达不一致,其他11个蛋白在两个水平表达均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