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功能蚕具的研制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安 《中国蚕业》2007,28(4):10-12
建蚕室(或养蚕大棚)和置蚕具投资较大以及现有蚕具省力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国养蚕业高效发展的瓶颈。为了既要养蚕业的高效益,又要尽量减少建蚕室置蚕具投资,克服现有蚕具的缺点,提高养蚕业的省力化程度,研制了一种集蚕蔟、蚕匾、蚕网、蚕架功能于一体,并能自动除沙、自动上蔟、快速取茧、实现省力化高密度立体养蚕的多功能蚕具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蚕种催青的好坏直接影响蚁蚕孵化、蚕茧产量和质量,是养蚕生产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养蚕业从过去较集中的生产队养蚕转变为分散到千家万户养蚕;同时新蚕区迅速发展,养蚕新手多,不懂得蚕种催青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发现蚕户把蚕种拿回家后,除个别有加温补湿催青外,大多数都是没有进行  相似文献   

3.
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但千百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养蚕业一直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零散经营为主.由此带来了茧质差、效益低及先进的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推广等弊端.随着我国蚕业形势的逐步好转及蚕茧价格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近年来在山东蚕区又掀起了植桑养蚕的热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的那种"家有一亩桑,致富奔小康"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 我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农民习惯养蚕,既有丰富技术经验,又有较高经济收入。农民说:“栽桑种桐,子孙不穷”,又说:“饲养一季蚕,相抵半年粮”。近年来,由于茧丝原料紧俏,经济效益高,栽桑、养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骨干项目,但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深入贯彻,给养蚕业带来了新的转机,特别是随着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我国蚕业生产已逐步朝以下四个方向转移:一、由经济发达区朝经济薄弱区转移;二、出传统的手工操作朝省力化技术转移;三、分散产区朝集中方向转移;四、  相似文献   

5.
据调查,一些养蚕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蚕区,常常因蚕病就会减少蚕茧产量15%左右,夏秋严重发病地区有时高达50%,个别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因此,老蚕区养蚕场(户)要提高蚕茧产量,必须进行蚕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小蚕共育技术规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云斌 《中国蚕业》2005,26(4):46-47
近两年来栽桑养蚕在本镇发展较快,桑园面积已近550hm2.随着桑园面积扩大,养蚕户数增多,新老蚕区小蚕共育规模已明显跟不上蚕桑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对本镇的小蚕共育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本地区的小蚕共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新型登蔟剂DC-1的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养蚕业在家庭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各蚕区为了巩固、发展蚕业,不断扩大规模以保持其在家庭中的经济主导地位.尤其近几年随着WTO的加入,蚕业形势看好,植养蚕大户不断出现.大棚养蚕解决了饲养省力、省工、低耗这些问题,但上蔟这一难题仍待解决,本试验利用蜕皮激素和登蔟剂联合应用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商品。养蚕业遍及全国26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拥有67万hm2以上桑园,1000万户蚕农,丝绸工业年产值已愈1000亿元,蚕农收入每年有100多亿元,蚕业曾经是许多区域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纵观近几年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全国蚕茧量迅速下滑,大部分地区快速萎缩,甚至无人养蚕,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地价和劳动资值的迅速增长,致使花劳力多,持续劳动时间长的养蚕业日渐衰退,甚至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转移,导致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为了有效地维持蚕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及蚕区的平稳转移,世界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一些养蚕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蚕区,常常因蚕病就会减少蚕茧产量15%左右,夏秋严重发病地区有时高达50%,个别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因此,老蚕区养蚕场(户)要提高蚕茧产量,必须进行蚕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徐兴耀 《广东蚕业》2001,35(3):15-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蚕桑生产也不例外,原来的珠江三角洲老蚕区已萎缩消失,代之向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然而,蚕桑生产是一项技术性、时间性、计划性都很强的生产,因此,不同的蚕户,其养蚕收益相差很远。在同一村组,有的蚕户张种产茧可达40-50kg,而有的  相似文献   

12.
沼气加温养蚕,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新能源.我们步云乡镇东村蚕桑示范户董玲文自1983年秋蚕开始试验以来,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低耗高效的特点,适应联产承包以后分户养蚕的新情况.在农村养蚕业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5龄蚕立式条桑一日一回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由于农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 ,使蚕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 ,开发研究高效、省力、规模化养蚕新技术 ,已势在必行。全年壮蚕条桑育在日本早已普及 ,其核心技术是针对养蚕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增加的状况 ,采取以简单养蚕装置为前提 ,通过专业经营、扩大规模和机械化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养蚕。我国也有全年壮蚕条桑育的研究和应用 ,特别是春蚕期的条桑育已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如室外塑料大棚地蚕条桑育、新梢倒挂育和地蚕斜面条桑育等[1~ 3] 。对常规条桑育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 ,增加了蚕座的透气性 ,减少了蚕沙发霉和蒸热等不…  相似文献   

14.
蒙国栋 《广西蚕业》2005,42(3):38-41
蚕病是养蚕业的大敌,每年单是蚕病的发生就给养蚕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桑园血积和养蚕农户的逐年增加、蚕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技术培训、蚕房条件及蚕种场的建设改造等各种配套措施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木薯叶养蚕是我区60年代兴盛一时的种养业.1965年全区饲养130万盒,产茧皮1600多吨,居全国首位.各级建立了生产、推广机构和良种繁育体系.但1966年后养蚕业急剧衰退,80年初基本上停产.近年来,木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饲料、劳力充裕,农民反映可以恢复饲养;工厂也有同样呼声.笔者认为:一、利用木薯叶养蚕大有可为.二亩木薯养一盒蚕,夏秋季养16—20天便有收益,老、幼都能饲养.养一盒蚕可收茧皮2公斤,蚕蛹15公斤,蚕粪100公斤.不计蚕粪,20天约收入50元.  相似文献   

16.
小蚕人工饲料一周养蚕法,是指在 l—2龄约一星期的时间内,实行人工饲料一回育,即在收蚁当时进行一次人工饲料育处理后,一直至3龄起蚕,期间不需要作任何处理的简易养蚕方法.这是笔者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后,展望今后农村养蚕生产改革所产生的一个设想.这是因为: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乡镇工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养蚕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大农业和农民致富的要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部  相似文献   

17.
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的现状及我国的实用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外研究概况 有关家蚕人工饲料的探索,早在3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1960年,日本的福田和伊藤才首次用人工饲料养蚕完成了一个世代,从而开创了养蚕史上的新纪元.用人工饲料养蚕与桑叶育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养蚕不受季节、气候和桑对生长的限制,可任意调整养蚕时间和全年连续养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其次,人工饲料营养均一,可使蚕获得同样的营养条件,饲料消毒无菌,有利于防病、防污染.更重要的是,人工饲料育便于实现饲料生产和养蚕生产的机械化、工厂化,简化生产环节,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是蚕业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此外,人工饲料还是开展家蚕营养学、病理学等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蚕的基因工程产业化等蚕业高新技术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世界各养蚕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自其诞生以来,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在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其人工饲料的研究远远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到1975年,日本已完成了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研究,1977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普及率逐年提高,成为其蚕业生产的三大技术支柱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又培育成功广食性蚕品种,并开发出相应的低成本LP饲料、颗粒饲料及相应的饲育机械,可实现1~4龄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5龄分户桑叶育的"蚕农一周养蚕"的蚕桑生产新模式.近来,日本由于高度工业化,传统农业包括养蚕业出现了极度萎缩的局面,为挽救其养蚕业,日本蚕业界结合家蚕新用途和新型蚕丝的开发,又进行了全龄一次给饵、一年饲养36批蚕的超省力全年连续无菌养蚕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生产中试.  相似文献   

18.
刘金凤  柳芹 《蚕学通讯》2021,41(1):50-52
省力高效、轻简化、集约化是现代养蚕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大棚养蚕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 ].相对室内养蚕来说,在旷野桑园地头建棚饲养原蚕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为了使原蚕饲养取得好成绩,需要把握好棚内的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给蚕儿的生长发育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养蚕法变革的趋势我国现行的普通养蚕法是经过漫长实践总结而成的。养蚕特点是蚕期短、劳动集中、工作繁琐。养蚕用具设备项目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生产劳动值低,纯收入少。因而,影响养蚕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养蚕生产趋向养蚕省力化的探索。日本成功地研制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养蚕设备,是省力养蚕的先例,它大大地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机电化设备必须投放巨额资金,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不适合的。我国自1980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已发生了变革,养蚕生产由集体生产队改为各家  相似文献   

20.
<正> 养蚕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养蚕业提出了集约化和省力化的要求,现行的养蚕方法占地多,劳动强度大,技术方面也较陈旧,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1997年我县在盘湾镇南盘村进行了五龄大棚地蚕条桑育的试验,之后向其它重点蚕区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受蚕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