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交感神经阻断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内肥大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交感神经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腹腔注射6-羟多巴胺使交感神经阻断后,观察了小鼠妊娠前期胚胎早期发育和肥大细胞数量和型别的变化。结果显示,交感神经阻断后,不仅对胚胎早期发育有影响,使胚胎着床数降低64.4%,而且影响子宫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其型别分布。妊娠4d(E4)时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1),同时肥大细胞分型也有所变化,即黏膜型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胚胎着床前和着床后,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没有明显差异,混合型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着床期间。这一结果表明,妊娠早期子宫肥大细胞数量与型别的变化可能是交感神经影响早期胚胎发育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集屠宰母牛卵巢和输卵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继续在体外培养。将发育3d的牛胚胎于42℃下分别培养0.5、2.0和4.0h,与对照组(39℃)牛胚胎相比,接触最高热应激(42℃,4h)处理的胚胎,约509/6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下降。而处理组牛胚胎发育到第9d的囊胚数、细胞数及内细胞团与滋养外胚层比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温度升高对牛囊胚期胚胎的发育没有明显损害。对9d的囊胚进行基因性别分析发现,正常体外培养的雄胚发育快于雌胚,而在发育第3d受42℃热应激后,到囊胚期生存的胚胎性别比率发生改变,雌胚比率高于雄胚,表明雌性胚胎比雄性胚胎具有更强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3.
胚胎发育阶段是家禽生命周期的重要时期,在整个肉禽生命周期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家禽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具有不同生理代谢特点的阶段,即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发育中期和胚胎发育后期。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外膜血管形成,营养物质得以运输。在胚胎发育中期:尿囊绒毛膜开始形成并能提供氧气交换,同时胚胎外周的血管布满壳膜,胚胎机体在形态结构上发育完成,此时,尿囊供氧能力达到极限。胚胎发育后期:胚胎开始吞食羊水,并参与转身和破壳等活动。在三个阶段中,胚胎发育后期是生理代谢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一方面小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快速发育,需要营养物质的大量供应;而另一方面,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由卵黄提供的能量及尿囊中输送的氧都不能满足胚胎生长的需要,能量代谢发生显著转变,由早期和中期的脂类代谢转化为以糖代谢为主。由此可见,家禽胚胎在孵化后期发生了以脂类代谢为主向以糖代谢为主转变的能量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与鸡-鹌鹑属间杂交早期胚胎发育、性别分化的关系。人工授精获得鸡(♂)-鹌鹑(♀)杂交种蛋,按照鸡的孵化标准同批入孵,连续采集早期活胚(2.75、3.00、3.25、3.50、3.75、4.00、4.25、4.50、4.75、5.00d),采用RT—PCR法,用Wpkci和β-actin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早期胚胎性别;之后选取各时间点雌、雄胚胎各4枚,以β-actin为内标,测定ER mRNA相对表达丰度。雌、雄胚胎ER mRNA的发育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75~3.00d表达水平均较高;3.25d雄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雌性则极显著降低(P〈0.01);3.50d雌、雄表达水平又回复至较高水平;3.75d二者均极显著降低(P〈0.01),此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日龄间比较,2.75~3.50d雌性ER表达高于雄性,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胚胎性分化时间大致开始于胚胎发育的第2.75~3.50d,性分化期ER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胚胎死亡、杂种不育有关,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育同期鸡、鹌鹑胚胎ER的表达及其功能后证实。  相似文献   

5.
鸡的胚胎病是指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疾病。本病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没有什么典型的病理变化,只有在孵化率低下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人们注意。根据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营养性胚胎病、微生物性胚胎病和操作性胚胎病。1营养性胚胎病禽类的胚胎主要在蛋内发育,受精的禽蛋是一个自足的胚胎发育单位,胚胎发育的全部营养(气体除外),均由蛋内供给。当种蛋内营养成分不全或某些营养成分不足时,往往造成胚胎的畸形发育甚至死胚。因此营养性胚胎病主要是由种鸡的不合理饲养引起的。常见的营养性胚胎病有:1.1VA缺乏在孵化的第2~3d…  相似文献   

6.
牛卵母细胞质内注射体细胞核移植胚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处理方式对卵质内直接注射法构建的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同时比较了MⅡ期与TⅡ期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细胞核注射前对供体细胞作低渗处理可明显提高胚胎构建的成功率和早期发育能力。牛皮肤成纤维细胞是否作G1/G0期同期化处理,对核移植胚胎的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发现供核细胞在悬浮情况下作休眠处理,所得核移植胚胎的发育能力与贴附休眠的细胞基本相同,且悬浮休眠3d后的细胞无需再作低渗处理便可用作细胞核注射。MⅡ期或TⅡ期卵母细胞作为胞质内核注射受体,对牛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人工合成培养液CR1aa和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对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卵在CR1aa液中的卵裂率达76.2%,8细胞胚的比率达44.8%。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能够显著促进牛体外受精的早期囊胚以上胚胎的发育。牛体外受精后第5、6天的早期胚胎分别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在受精后第7天发育至囊胚以上的比率分别达19.8%和24.6%;受精后第8天,孵化的囊胚比例分别达5.2%和7.5%。实验表明,受精后第5、6天的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可显著提高扩张囊胚和孵化囊胚数量。小鼠成纤维细胞对胚胎发育的支持作用取决于胚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8.
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着大量的母源性信息,正常受精卵的发育启动和早期卵裂主要由这些母源性信息所控制。为了评估卵胞质含量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假显微注射兔原核胚为对照,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兔原核期胚胎去除或增加一定量的细胞质:试验一,增加5%和20%的细胞质;试验二,移入5%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胞质。胚胎经显微操作后进行R1/R2序贯培养。结果显示,(1)增量5%组胚胎的2细胞胚(72.00%)、8细胞胚(60.00%)、桑椹胚(58.00%)和囊胚(54.00%)的发育率均显著(P〈0.05)高于增量20%组胚胎(分别为47.62%、35.71%、33.33%和30.9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囊胚细胞数在2个增量组和对照组3者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2)将5%小鼠MⅡ期卵胞质移入兔原核胚后,各阶段胚胎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与增量5%组、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早期胚胎经PCR检测,在2细胞胚(5/5)、8细胞胚(5/5)和桑椹胚(5/5)均全部检测到了供体小鼠mtDNA的D—loop区3’端片段,而在囊胚却仅有1枚(1/5)能够检测到。结果表明,增加少量细胞质不会对兔原核胚的体外发育造成显著影响,但胚胎发育率随着细胞质体积的增加有下降趋势,而异种卵胞质对兔原核胚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在囊胚期虽仍能检测到异种卵胞质中mtDNA的存在,但异种mtDNA会随胚胎发育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母、父源基因以及合子基因在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中发挥功能的重要时间节点,本实验利用转增强型荧光蛋白(EGFP)基因小鼠(♀/♂),分别与野生型小鼠进行交配,收集受精后的胚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寻找EGFP基因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时间节点表达的特征,作为直观判断母源基因向合子基因的转换时间起始点的生物标志。结果发现:从EGFP转基因母鼠获得的5枚卵母细胞/原核胚中表达了EGFP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表现出绿色荧光;而从野生型母鼠获得的20枚胚胎到2-细胞(2-cell)期后开始表现出绿色荧光,随着胚胎的发育,出现荧光的胚胎数量逐渐增多,达到5枚。综上,EGFP基因可以作为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合子基因的标志物,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基因向合子基因转换的时机在胚胎发育的2-cell期。  相似文献   

10.
CVI 988/Rispens冷冻苗鸡胚胎免疫的免疫病理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CCI 988/Rispens冷冻苗免疫18日龄的鸡胚,观察淋巴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揭示胚胎免疫的免疫病理学机制.结果显示:胚胎免疫组和胚胎免疫攻毒组的淋巴细胞活性增加,细胞核仁数目和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增多;非免疫攻毒组的淋巴细胞感染病毒,引起细胞核膜和线粒体受损,细胞有明显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由此可见,18日龄胚胎免疫对淋巴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可使雏鸡提前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鸡早期胚胎精原细胞和睾丸发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15~45期(孵化50h~19d)鸡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与睾丸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孵化第22~28期(第3.5~5天),原始生殖腺内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胞质内的糖原颗粒开始分解;第29期(孵化第6天),鸡胚性腺开始分化,PGCs的糖原颗粒进一步分解;第31期(孵化第7天),PGCs内的糖原颗粒完全消失。在雄性,性腺开始显示睾丸特征,PGCs分化为精原细胞;第34期(孵化第8天),睾丸内曲精细管索开始形成,呈实心状,精原细胞位于其中;第35~37期(孵化第9~11天),曲精细管索数量逐渐增加,索内精原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单层排列,且已分化出支持细胞,但数量不多,形态不易分辨,间质内有少量间质细胞;第38~40期(孵化第12~14天),可见到典型的曲精细管,精原细胞数量增加,支持细胞亦增多;曲精细管间的间质细胞成群分布。第40~45期(孵化第16~19天),两侧睾丸大小略有差异,右侧稍大于左侧,精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葡萄串状分布在曲精细管的中央;曲精细管的管腔已经形成,精原细胞已分层排列。  相似文献   

12.
牛体外受精胚胎卵裂阶段对其体外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过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按其所处卵裂阶段的不同,划分为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3个试验组,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发育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以观察在胚胎早期,受精卵裂发育的快慢与其后胚胎所获得的继续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牛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的高低,与其在体外培养(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正比。在IVF后42~46h处于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5%、21.4%和44.9%,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经过7~9d的IVC后仍滞留在IVC前原卵裂阶段,丧失继续发育下去能力的胚胎比率则分别为51.6%、32.7%和25.7%,与其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反比。在IVF后66~70h仍处于2细胞和3~4细胞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体外发育能力明显降低,囊胚发育率只有1.3%和8.2%;而滞留胚胎率则分别高达90.9%和59.4%。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卵裂发育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其后体外发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早期胚胎死亡主要是指胚胎在附植前后发生的死亡,为屡配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奶牛的受精率一般能够达到90%,受精后胚胎损失可达29%~39%,占牛繁殖失败的5%~10%。胚胎损失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受精后43 d以内,大多数早期胚胎死亡发生在配种后8~19 d,占胚胎损失的25%~30%。发生在受精后15 d内的胚胎损失,往往是由于发生了排卵延迟、受精异常、胚胎染色体畸形等,造成胚胎发育能力较差、不能够正常发育而引  相似文献   

14.
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的危害种之一,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摸清西伯利亚蝗卵的发育特征及胚胎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室内孵化西伯利亚蝗卵的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形态结构并进行阶段划分,结果发现:在30℃恒温培养下,西伯利亚蝗的胚胎发育共分为12个时期:Ⅰ-Ⅶ期(滞育前发育),发育时间约为20d,Ⅷ期(滞育期),滞育时间约为193d,Ⅸ-Ⅻ期(滞育后发育),发育时间约为6d。同时,跟踪调查自然条件下野外越冬卵的胚胎发育情况,并通过电子温度记录器实时监测蝗卵周围环境的5cm土层地温。结果发现,自然条件下,越冬卵的胚胎发育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7-9月末为胚胎早期发育时期(对应胚胎发育Ⅰ-Ⅶ期);9月末-10月上旬蝗卵逐渐进入滞育阶段,胚胎发育停滞,直至翌年2月(对应胚胎发育第Ⅷ期),此时月平均温度最低,滞育时间约为166d;冬季结束后,3月上旬-4月,蝗卵滞育解除,胚胎恢复发育。3月胚胎发生旋转(对应胚胎发育Ⅸ期),4月胚胎发育基本完成(对应胚胎发育第Ⅹ-Ⅻ期)。此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自然条件下蝗卵卵壳上气孔的超微结构,发现气孔围壁随着越冬时间的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胚胎滞育解除后围壁又恢复为原有状态。以上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蝗以卵滞育越冬,且自然条件下,同一时间内蝗卵个体间的胚胎发育并不完全处于同一发育阶段;恒温条件下蝗卵的滞育持续时间较自然条件下长;发育过程中气孔围壁相应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影响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hiten氏液为基本培养液,研究了卵丘细胞、谷氨酰胺及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HCG注射后17~18h、25~27h和36~38h昆明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葡萄糖或谷氨酰胺存在与否,卵丘细胞与受精卵的共同培养对胚胎克服体外发育阻断无明显效果。葡萄糖能抑制1-细胞胚胎发育,促进4-细胞以后的胚胎发育。谷氨酰胺是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良好能源物质,可使96%(308/321)的体外发育到2-细胞的胚胎克服阻断而继续发育到4-细胞。谷氨酰胺与葡萄糖联合使用,则可使小鼠受精卵的囊胚发育率达57.5%(229/398)。HCG注射后36~38h的小鼠胚胎能利用葡萄糖。  相似文献   

16.
实验旨在探究附植期热应激对小鼠胚胎发育和生殖嵴损伤的影响。将108只体重为(30±3)g的见栓0.5d(0.5dpc)孕鼠随机分配为对照组(24±1℃室温饲养)、38℃热应激组和40℃热应激组;热应激组于4.5dpc分别以38℃和40℃热应激2h/d,连续7d。记录孕鼠每日体重,于13.5dpc取小鼠胚胎,同时记录胚胎数量、胚胎重量和死亡胚胎数量,统计分析胚胎雌雄比率、含死亡胚胎的子宫比率、胚胎分布异常的子宫占比、胚胎子宫内异常分布比率;采用组织切片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生殖嵴组织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8℃和40℃热应激可降低孕鼠4.5~10.5 dpc和0.5~13.5 dpc体重增长率以及胚胎重量(P<0.05),同时增加胚胎子宫内分布异常比率(P<0.01);40℃热应激可降低附植胚胎数量及增加胚胎分布异常的子宫占比(P<0.05);38℃和40℃热应激导致生殖嵴组织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连接方式多为桥粒连接,粗面内质网及部分线粒体肿胀,溶酶体与自噬泡增多。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附植期孕鼠遭受热应激导致胚胎发育迟缓及生殖嵴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山羊体外培养胚胎发育阻滞的发生机理,用单胚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来源于体内发育和体外培养的山羊早期8~16细胞期胚胎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获得体内发育胚胎特异表达的一些片段,并对其中1个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与犬信号肽酶复合体25亚基(SPC25)基因具有92%的同源性。SPC蛋白可通过切除相关前体蛋白的信号肽,成为成熟的分泌蛋白而影响和作用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该基因可望对克服早期胚胎发育阻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鸡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发育及其定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脾脏中的出现、迁移、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以及组织定位分布特点。结果显示,IgM+和IgA+细胞在胚胎15日龄时开始出现,IgG+细胞在胚胎18日龄时出现,21日龄雏鸡脾脏的红髓和生发中心中出现以IgG型为主的浆细胞。各日龄IgM+、IgG+和IgA+细胞主要分布在脾脏的特征性组织结构—椭球周围淋巴鞘和生发中心中,这些结构也随着B淋巴细胞的增多而不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的数量随着日龄增长持续增加,直至21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G+细胞最多,IgM+细胞次之,IgA+细胞最少。结果表明,鸡出壳初期,脾脏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输卵管微环境,探讨物理性刺激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为解决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较低、胚胎质量差的问题提供帮助。本实验采用一次铸造成型制备微流控芯片培养装置,并应用培养装置对小鼠1-细胞期胚胎进行培养,观察胚胎体外发育率。结果表明,利用微流控芯片培养组与对照组2相比,2-细胞胚胎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在8-细胞胚胎发育率、桑葚胚发育率和囊胚发育率都差异显著(P0.05)。此外,囊胚内总细胞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一次铸造成型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简便易行且培养液不易外漏,这种培养装置能显著提高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和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胚胎学是研究动物胚胎形态变化、发生原理以及影响胚胎发育因素等的科学.1973年,Jorden 等首先将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胚胎学,对绵羊胚胎发育中鳃体C-细胞系统进行研究.杨增明[1]集中研究了山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和化学变化;曹贵方采用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奶山羊的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