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退化、效益低下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果洛州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出发,着重阐述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今后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要闻     
农业部:我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1% 农业部日前发布《2011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1%,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偏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0248.26万吨,较上年增加2.68%,但草原超载过牧依然严重,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仍在不断发展,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步入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以来,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重要时期。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推动了草原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明显减缓,项目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局部地区水草丰美的景观日益凸显。国家即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投入,为了使工程实施的更好,更符合当地的实际,现总结8年来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为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草原生产能力的调查分析,指出盲目开荒、建设缓慢、管理不当、执法不严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承包责任制、加快摹建设速度才能使摹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草原占国土面积的1/3,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草原面积的40%,生态灾害频繁,并已影响到全国的生态质量,草原生产能力也不断下降,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制止各种形式的人为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牲畜存栏,转移人类活动的压力,改变以牧为主的传统观念,建立绿色幼畜生产系统,从根本上改善草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称多县隶属三江源区,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人为的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鼠虫害,该区草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环境日趋恶化,退牧还草工程是改善高寒牧区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点项目.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不仅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根据国家退牧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草业和畜牧业发展基地,草原占地面积0.87亿hm^2,居五大牧区之首。现代化草牧场的建设作为现阶段内蒙农牧区解决草畜矛盾,以草兴牧、以牧富民,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的主要战略途径,在草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增长向现代化集约型增长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大多数草牧场缺乏合理的宏观规划与调控,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规模化的畜群结构不合理,超载过牧,草原沙漠化、退化严重,加之草牧场生产力落后,科技薄弱,牧草产量与质量逐年下降,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冲突,因此如何在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草牧场总体规划倍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西乌珠穆沁旗草原蝗虫发生成灾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蝗虫发生成灾是草原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生态学问题。近年由于干旱少雨,草原植被的退化,沙化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拦路虎,而草原蝗虫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互为前提恶性循环的两个方面。同时退耕还牧、还草及沙源治理,天然草场改良等生态建设中新的蝗虫灾害还会产生,原来次要的蝗虫灾害还会上升为主要的蝗虫灾害。所以,草原蝗虫的治理将是西乌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草原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9.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改善草原和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笔者就切实提高对退牧还草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内蒙古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落实政策,完善措施,确保退牧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草地退化现状的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变化、盲目开荒、超载过牧、鼠虫危害、管理不当、乱砍乱挖、执法不严、非法征(占)用草原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地建设速度,营造护牧林,合理利用草地,严格控制载畜量,加强草原野生植物的采集管理,规范草原流转行为,推行人工增雨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