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杉木短轮伐期丰产林施肥效应初报季志培,江晓锦(江西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333000)试验地分两大类,即斜坡类和山洼类。根据立地条件不同,斜坡类又划分为坡上、坡中和坡下三组,山洼类仅一种立地条件,即设为山洼组,各种立地条件各安排4个区组,每个区组设5个处...  相似文献   

2.
在大兴安岭选择典型的干旱阳坡草丛和灌草丛植被,采用样线法研究植被类型间和地形部位间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草丛、灌草丛和山脊林地间土壤水分(SM)和养分(全碳(TC)、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碳氮比(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山脊林地〉灌草丛〉草丛的格局;草丛和灌草丛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和养分(SM、TC、TP、AP、AK、和C/N)最大值均出现在山脊林地,但是在草丛坡下土壤水分和养分(SM、TC、TP、全钾(TK)和AP)高于坡上和坡中,而在灌草丛坡上土壤养分(TC、全氮(TN)、TP、AN、AP、AK和C/N)高于坡下和坡中。通过本研究得知,草丛和灌草丛土壤水分与磷素的缺乏是植被恢复的重要限制,地形和人为干扰改变了不同地形部位间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状况,研究了林地土壤酶活性特点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第2代杉木林林分年龄的增长,土壤酶活性呈递减趋势;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30 cm土层中的酶活性明显高于30-60 cm土层;立地条件不同,土壤酶活性也不同,山顶和山脊土壤酶活性明显低于山腰,而山腰又低于山洼,自然恢复杉木林地(Ⅶ区)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20年生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Ⅲ区);各种土壤酶活性夏季最高,其它季节酶活性因不同酶而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其它肥力因素的关系密切,林地土壤中各种酶活性之间共同作用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4.
经济林木生物量与养分循环规律和营养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林木生物量和养分循环林木生物量是评价其生产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论是用材林还是经济林,生物量研究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国外60年代以来对林木生物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一些主要树种进行了研究。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对一些主要用材林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落叶松、油松、水典柳、木麻黄、银中杨、赤桉、尾叶桉、马占相思、楠木等的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90年代以来,经济林生物量与养分循环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已成为当前经济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已报道过的有油桐、沙棘、油茶、…  相似文献   

5.
从生产力资源利用和养分循环综合评价杉松混交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奇 《林业科学》1997,33(6):513-527
杉木和松树混交试验,都是按66%杉木加34%松树(湿地松、加勒比松、热带松、火炬松、晚松)混交组合的,只有对照区是杉木纯林。试验林的密度为2500株/hm ̄2,其中杉木1650株10.66hm,松树850株/0,34hm ̄2。均是一年生实生苗于1983年春季造林,小区面积全是0.2hm ̄2。10年生时进行了生产力调查,并计算了生物能积累,辐射能利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归还串等。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火炬松混交林生产力最高达到6.55t/hnta,养分利用效率好,每吨养分可生产生物量73kg/hna‘·a: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辐射能利用率最大达到3.97%,生物能积累总计为17336kJJm2·a,养分归还率最好达到4.86%。从生产力、辐射能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归还率等综合比较,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杉木晚松混交林)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杉木火炬松混交林杉木热带松混交林)杉木林。总之,经营杉松混交林经济效益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6.
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地研究并综合了有关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的研究资料,认为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的特性存在许多对地力维护不利的因素:(1)杉木凋落物发生晚,大量凋落物发生在14-15a前后;(2)杉木枯死枝叶具宿存特性,10-15a期间大部分枯死枝叶在树上,影响枯死枝叶的分解;(3)杉木凋落物养分含量低,如N含量只有阔叶树的30%-50%,因此枯落物营养元素积累低;(4)凋落物分解速率慢,分解速度在45%以下,而宿存于树上的枯死枝叶分解速率更慢;(5)杉木为速生树种,尤其在15a年前生长量大,吸收养分多,而养分归还少,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速率不及40%;(6)杉木人工林培育密度较大,在15a前很少有林下植物生长,在20a后才有较好的林下植被发育,人工林长期处在单一的群落结构,很难发挥林下植被对地力的维护和改良作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对地力维护有不利影响,是引起杉木林地土壤肥力及长期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杉木物候期地理变化规律及其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远光  刘世荣 《林业科学》1994,30(4):313-319
在广泛收集杉木物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杉木物候期地理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寻求生产力与生长期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揭示了杉木物侯期的地理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杉木主要物候期地理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指出杉木生长期长度与生产力呈二次曲线关系,主梢生长期在200-250天时(中带,生产力较高,为8—18t/ha·a:主梢生长期高于250天(南带)或低于200天(北带),生产力较低,为3—8t/ha·a。这是杉木的生态遗传性和产区的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木荷与杉木萌芽林混交试验,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改造为木荷杉木混交林后,林木生长量大幅度提高,林木和林地持水、保水能力增强,林内小气候得到改善,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得到维护,为今后杉木多代萌芽林和杉木低产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的区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调查样地资料,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在不同小地形、不同坡位和不同坡向上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脊和山坡的林分生长量相差不大;山洼林分生长最好,其次为山脊和山坡,山顶林分生长最差;不同年龄、不同坡向的林分中,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不大;巨尾桉在阳坡上生长明显优于半阴半阳坡的林分。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产区群众都知道:杉木伐后迹地再连续栽杉的“二耕土”其生长不及“头耕土”,“三耕土”又不及“二耕土”,即杉木连栽往往引起杉木生产力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传统的看法是杉木林地土壤养分收支不平衡或人为措施如皆伐、炼山等不合理引起水土流失,上层变薄,造成土壤养分物质匮乏,引起杉木生产力下降。由于地力有限,杉木不断地摄取同类养分,可能使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出现亏缺。“炼山”引起土壤氮、磷、钾、灰分的严重流失,尤其是有效磷的流失是南方山地种杉失败的主要原因……。叶仲节等(1986)的研究则认为:连栽…  相似文献   

11.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均下降,但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则明显增加,林分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却增大。不同代数杉木林营养元素总的循环速率为2代(0.  相似文献   

12.
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盛炜彤  薛秀康 《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本文从林分生长、空间分布格局、生物量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14年生福建柏、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丘陵营造福建柏、杉木混交林有利于维护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经济、生态和美学方面均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生物量比杉木、福建柏纯林高22.9%和4.7%,达79.58 t/ha,福建柏纯林比杉木纯林高17.4%。补植福建柏是改造杉木中低产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杉木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中国南方人工林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8、14和24年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凋落物及其养分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50%-70%的树干生物量积累比例。杉木是低养分归还的针叶树种,凋落量少,而且针叶凋落前养分发生一定程度的转移,凋落物养分含量低,短轮伐期连栽收获制度造成的养分损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之一。图1表7参22。  相似文献   

14.
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固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速生针叶树种,分布地域广阔,在碳循环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讨论了立地条件、分布区域和经营方式等因素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①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约为36.516 t.hm-2,平均生产力约为8.412 t.hm-2.a-1。杉木林生产力的最大值在杉木中心分布区的中亚热带,尤以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最高,其生产力平均达13.50 t.hm-2.a-1;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平均为11.95 t.hm-2.a-1;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别是8.83 t.hm-2.a-1和5.54 t.hm-2.a-1;北热带地区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最低,平均为5.02t.hm-2.a-1。②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总植物碳储量为:幼龄林9.98×106t,中龄林31.61×106t,近熟林11.73×106t,成熟林7.50×106t,过熟林2.87×106t,总计为63.69×106t。③目前,中国杉木林面积达1 239.1×104hm2,蓄积量为47 357.33×104m3,换算成生物量约为18 938.20×104t,总固碳量约为5 211.65×104t.a-1。目前,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估算没有包括土壤以及凋落物层的碳含量,因此,所估算的杉木林固碳能力和总的碳储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5.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经营水平下,林下植被生长迅速。0.7的林分郁闭度,4~5年后生物量积累达4~5 t/ha;营养元素达80~100kg/ha。丰富的林下植被能促进养分的有效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对防止杉木林地力衰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选自江西分宜大岗山地区相同立地条件和发育阶段的1、2代林样地的林龄变为与1代林主样地的林龄一致,利用“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中的部分模型,计算林龄变换后样地的平均优势高,以便实现1、2代林之间以优势高表示的生产力在同林龄,同立地的比较,用假设检验比较1、2代林生产力的差异,而后根据实测生物量计算的数据,用假设检验比较1、2代林树干、树根及枝叶在生物量中占百分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种地立条件下,幼龄林1、2代林的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中龄林1代林的生产力要普遍高于2代林,立地条件越差差异越明显;4-12年生林分,1代林树干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高于2代林,1代林树根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低2代林,立地条件越差上述差异越明显;1代林与2代林枝、叶占生物量百分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伐期经营的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存在差异,随年龄阶段的提高,杉木枝、叶、根、边材及林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干、皮和心材比例逐年增加,边材/心材及林冠/树干比例下降,轮伐期越短,每采伐单位杉木干物质所带走的养分越多,对地力的消耗越严重;同时短轮伐期还造成采伐、炼山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浦城县36a生栓皮栎人工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量,林分总生物量达266.560t/hm~2,乔木层为257.149t/hm~2;林分平均树高20.4m,平均胸径19.5cm,蓄积量达201.87m~3/hm~2。与杉木人工林相比,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其表层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