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从陕西商州铅锌尾矿区豆科植物中分离纯化的12株根瘤菌为对象,采用固体平板接种培养法研究了菌株耐铅、锌单盐与铅锌双盐胁迫的能力,同时用液体试管振荡培养法测定了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对铅、锌单盐胁迫具有良好的耐性,但对铅锌双盐胁迫的耐性明显低于单盐。耐性菌株在生理生化特性上存在广泛差异,对铅锌耐性越强的根瘤菌,其阳性生理生化特征也越多。实验初步筛选到了3株耐铅锌胁迫能力强的根瘤菌菌株CH3、MX7和HZ10,它们分别与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和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Bunge)共生。研究可以得出耐性根瘤菌对铅锌胁迫的抵抗能力可能是建立在其具有多种生理代谢反应基础上的,即它们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以适应重金属的污染环境,对铅锌胁迫耐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重金属尾矿区的土壤和植被恢复中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兰坪铅锌尾矿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福俊  熊智  孙浩  陈玲  李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65-11367,11426
对16株分离自兰坪铅锌尾矿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进行了耐盐、耐酸碱、耐高温或低温、耐铅锌等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豆科植物根瘤菌耐盐性普遍较差;多数菌株具有很强的耐酸性,耐碱能力较弱,仅1株长波叶山蚂蝗共生根瘤菌的耐酸碱能力较强;耐低温的菌株较多,只有1株与美丽胡枝子共生根瘤菌较能耐受高温;大多数菌株对铅、锌单盐和双盐具有良好的耐性能力,但是对铅锌双盐的毒害的耐受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以从兰坪铅锌尾矿区已分离纯化的10株豆科植物根瘤菌为研究对象,用含50~1 500 mg/L的铅、200~2 000 mg/L的锌的单盐YMA培养基和双盐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根瘤菌的生长情况,筛选出3株耐(抗)铅锌菌株,分别为菌株14.2.9、18.2.17、3.2.3。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耐性强的菌株对各种糖利用特征与其他菌有所不同,能产酸而不产气;分解利用油脂、淀粉、明胶等物质的能力高于耐性弱的根瘤菌。说明在兰坪尾矿区根瘤菌存在多种生理类型,很可能通过改变代谢途径适应重金属污染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21株分离自会泽铅锌尾矿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进行耐复合铅锌双盐抗逆性及16S rDNAPCR-RFLP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对铅锌双盐具有良好的耐性能力,筛选出HSY6和HZH2两株抗性能力强的菌株,分别与三叶草、紫花苜蓿共生。21株供试菌株的16S rDNA PCR-RFLP在73%的相似水平上分为5个遗传群,分别为慢生根瘤菌属(2株)、中慢生根瘤菌属(5株)、中华根瘤菌属(1株)、土壤杆菌属(3株)、根瘤菌属(10株)。供试根瘤菌类群对重金属铅锌的耐性为慢生根瘤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属>土壤杆菌属>根瘤菌属。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究攀枝花钒钛磁铁尾矿土壤中苜蓿共生根瘤菌的多样性和促生效应。【方法】利用苜蓿盆栽试验捕获钒钛磁铁尾矿土壤中的苜蓿共生根瘤菌,通过16S rRNA和持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来明确苜蓿根瘤菌的进化地位和多样性,并通过根瘤菌回接盆栽苜蓿试验以筛选出高效固氮根瘤菌。【结果】从钒钛磁铁矿尾矿土壤中捕获分离到9株根瘤菌,将其鉴定为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并筛选出高效固氮根瘤菌S. meliloti MX1、B. japonicum MX7和R. leguminosarum MX8,其苜蓿的氮含量分别增加58.8%、205.9%和270.6%,并能促进苜蓿植株生长,显著提高苜蓿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结论】攀枝花钒钛磁铁尾矿土壤中含有丰富多样的苜蓿共生根瘤菌,其可应用于钒钛磁铁矿尾矿土壤的苜蓿-根瘤菌联合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6.
云南东川铜矿区豆科植物-根瘤菌对铜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川铜矿区自然生长的优势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可为利用豆科植物改良铜矿区土壤及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对根瘤菌进行耐酸碱及铜胁迫试验,并回接耐受性较强的菌株,在铜盐胁迫下研究其宿主植物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云南东川铜矿区自然生长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存在着丰富的耐酸、铜菌株,筛选出1株可以耐受pH值3.0及Cu2+浓度3.5 mmol/L的菌株DS3(与三叶草共生)。在较高的铜盐胁迫下,回接强耐铜根瘤菌DS3后,可显著提高其宿主植物对铜盐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前人的研究已经指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可超越大豆族的范围,在豇豆和绿豆上结瘤,但不与三叶草、草木樨、紫云英、碗豆、菜豆和花生等豆科植物结瘤共生。为了全面了解湖北省土壤中分离的11个菌株的性能,继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固氮活性和竞争性能之后,又进了本项试验,兹简报如后。材料和方法11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由本校生物固氮研究室从湖北等地土壤中分离。紫云英根瘤菌、苜蓿根瘤菌、三叶草根瘤菌、羽扇豆根瘤菌均由我校微生物专业菌种保藏室提供。花生根瘤菌97-1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碗豆根瘤菌NO300,菜豆根瘤菌NO3622-15由王长霖同志提供(引自英国洛桑试验站)。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钝叶酸模对铅、锌污染的耐性机制及其对铅、锌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潜力,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铅、锌污染条件下,钝叶酸模对铅、锌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在单一的铅、锌污染和铅锌混合污染条件下,钝叶酸模地上部和地下部对铅、锌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对锌的转移系数为1.00~2.58,均≥1;在施铅400mg/kg、施锌800mg/kg时,地上部对锌的积累量和转移系数最大,达264.85mg/kg和2.58。对铅的转移系数为0.30~2.02,单一施铅800 mg/kg时,地上部对铅的积累量最大,达101.21mg/kg;单一施铅100mg/kg时,对铅的转移系数最大,为2.02。钝叶酸模是铅、锌耐性植物,可作为铅、锌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南部铅锌尾矿区土壤中11种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重金属含量等值线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Cu)、锌(Zn)、铅(Pb)、镉(Cd)、锰(Mn)、钴(Co)是研究区域内具有污染普遍性的元素。尾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11种重金属可分为3类:具有普遍的、共同污染源的Cu-Zn-Pb-Cd-Co-V,有明显污染源差异的GeBa-Mo,自然污染因素的Mn-Ni。  相似文献   

10.
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天台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结果表明,尾矿污染区土壤几种重金属含量比非矿区土壤有明显的增加。尾矿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各生理类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各生理类群数量均显著降低,且三大微生物以及各生理类群对尾矿污染的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可见,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参与物质转化的生理类群种类、数量及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尾矿污染区生境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永德县小送归铅锌矿为例,从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出发,根据矿区的地质、土壤及气候条件制定出一套矿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措施。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既可增加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矿区环境的恢复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种植植物结合土壤改良剂对铅锌尾砂库的修复效果,为尾砂库无土复垦及实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野外田间试验,在铅锌尾砂中添加改良剂TH-LZ01,反季节种植耐重金属草本植物紫斑白三叶、金鸡菊、紫花苜蓿,同时以不添加改良剂不种植植物作为对照,研究添加改良剂后植被恢复情况以及对尾砂重金属含量和pH的影响。[结果]反季节种植植物半年后,即使是粗放式管理,3个添加改良剂种植植物的处理植被覆盖度均达70%以上,尤其是紫斑白三叶处理,植被覆盖度高达99.76%,远高于对照(6.13%);添加改良剂TH-LZ01,种植植物可以显著降低尾砂Cu、Zn、Pb、Cd的DTPA 提取态含量,降低率分别达83.00%、78.00%、31.00%、24.00%,效果显著;金鸡菊处理和紫花苜蓿处理的pH较紫斑白三叶处理高,且DTPA-Cu、DTPA-Zn显著低于紫斑白三叶处理。[结论]粗放式管理模式下,紫斑白三叶、金鸡菊、紫花苜蓿均可作为尾砂库生态修复的先锋草种,工程应用时可以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修复镉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挖掘耐镉微生物资源,采集湖南某铅锌尾矿周边稻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和浓度梯度筛选,获得耐细菌镉菌株,通过对耐镉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并对耐镉菌株的耐镉能力、镉去除能力及对其他重金属的耐性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耐镉菌株中3株能在Cd~(~(2+))浓度为700 mg/L的固体平板生长,菌株编号为KDT、KGJ、TU,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判断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s.)。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在Cd~(2+)浓度大于250 mg/L时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延迟期时间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其中菌株TU耐镉能力最强;菌株TU对3种重金属耐性能力顺序为Cd~(2+)> Zn~(2+)> Pb~(2+);Cd~(2+)浓度为150 mg/L条件下,3个菌株KDT、KGJ和TU均具有较高的镉去除能力,镉去除量分别为7.596 mg/g、12.237 mg/g和36.926 mg/g;3种菌都有较好的耐镉能力和镉处理能力,为镉污染稻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铅锌矿区先锋植物野艾蒿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年限废弃地野艾蒿对Cu、Zn、Pb、Cd的富集与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年限废弃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着废弃年限的增加而减少,野艾蒿对zn和Pb的富集量较大,不同年限废弃地中野艾蒿和土壤Cu、Zn和Pb的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野艾蒿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有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的趋势.野艾蒿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年限废弃地中累积不同重金属的能力不同,除3 a废弃地野艾蒿中Pb的含量地上部分小于地下部分外,其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都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野艾蒿对4种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转运能力,Cu在不同年限废弃地的生物富集系数均为最大,野艾蒿对Cu、Cd转运能力较强.野艾蒿根系对Pb有弱的滞留效应为36.59%,对Cu、Cd、Zn没有滞留效应.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野艾蒿能吸收富集多种重金属并且具有耐重金属的特性,基于其具有生物量较大、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作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集四川省汉源县富泉乡万顺铅锌矿区5个不同重金属浓度的土壤样品,进行了微生物数量及放线菌多样性的研究.经分离、纯化得到43株不同的放线菌,然后对其进行BOXAIR-PCR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牛物的总数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含量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供试菌株的16S rDNA用Hae Ⅲ、Hinf Ⅰ和Taq Ⅰ酶切后具有32种遗传图谱类型.BOXAIR-PCR的聚类结果表明在86%的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10个遗传类型,结果基本与16S rDNA PCR-RFLP聚类差异不大.来源于高重金属的含量样品的菌株基本聚在一起,可能是重金属含量影响了放线菌的分布.同时,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链霉菌属是汉源铅锌矿区主要的放线菌属并且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改良剂对铅锌尾矿砂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剂(有机肥、泥炭、土壤)与铅锌尾矿砂混合的试验方法,通过改进BCR法连续提取As、Zn、Pb、Cu的化学形态,评价改良剂对尾矿砂中As、Zn、Pb和Cu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降低铅锌尾矿砂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尾矿砂中As、Zn、Pb和Cu总量高,分别为255.44、9 445.67、1 296.02和61.93 mg/kg,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弱酸提取态的形式存在.改良剂与铅锌尾矿砂混合后,As、Zn、Pb、Cu的总量、弱酸提取态所占比例得到降低,其中有机肥和泥炭能显著提升重金属的可氧化态所占比例,使重金属稳定性得到增加,达到降低重金属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某铅锌矿周边地区室内灰尘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集了广东某铅锌矿区37个室内积尘样品,用四酸消解-ICP-AES分析法分析了积尘中Pb、Zn、Cd、Cr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用地累积指数、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当地室内积尘中镉、锌的污染最为严重,平均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356.2和139.6倍,各评价方法均显示为极强或极度污染,铅的平均含量是背景值的19.83倍,为中强至极强污染或显著至高度污染,铬的平均含量与背景值相差不大,基本上为无污染至中污染或弱污染,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示为极强的生态危害,以Cd的生态危害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8.
邢丹  刘鸿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08-3209
介绍了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依据,综述了我国在铅锌矿区进行重金属耐性植物与超富集植物筛选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云南会泽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野生小花南芥地下部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投影面积等根系指标研究重金属胁迫对野生小花南芥的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内不同位置野生小花南芥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物量(以干重计)以及根冠比较低,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各样点间差异性不显著,生长情况大致相同;野生小花南芥的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投影面积在各径级(根径,mm)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径级0d≤1.5根系长度所占总量的比重较大,根长随根径增大呈不同程度减小且减幅较大;根系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在各径级下分布相对均匀;小径级0d≤1.5的根系体积占总体积的比重较小,较大径级1.5d≤4.5和d4.5的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南昌化铅锌矿废弃地采集的56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并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废弃地重金属镉(Cd)污染程度最高,铅(Pb)与锌(Zn)次之,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值;从内梅罗综合指数来看,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重度污染级别;从生态风险角度分析,废弃地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达到重度风险级别;从克里金插值结果来看,废弃地表层土壤污染最小的地方均在废弃地东北部地区以及西南部河流尾段处,而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集中在尾矿库东部、服务区、居民点、河流中段以及河流转弯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