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957.2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利用率,过低施氮量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则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田旱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氮素用量、运筹对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中熟中粳品种连粳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氮素用量、运筹对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产量结构、茎蘖动态、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施氮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11 023.8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吸收利用率,过低施氮量处理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连粳7号,在基蘖肥∶穗肥=6.5∶3.5、施氮量为300 kg/hm2时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187.5kg/hm~2)、N2(225.0 kg/hm~2)、N3(262.5 kg/hm~2)、N4(300.0 kg/hm~2)、N5(3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产量随氮肥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4水平下最高;移栽至拔节与拔节至抽穗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4处理最大;2个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常规稻品种在N4水平下吸收利用率最高,杂交稻品种在N3水平下最高。[结论]在氮肥用量为300.0 kg/hm~2时,2种钵苗机插水稻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干物质积累多,有效穗数足,产量较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 4 个氮素(纯氮)用量, 分别为 270 kg/hm~2、 189 kg/hm~2和 135 kg/hm~2开展试验。 结果表明, 减施氮肥对水稻茎蘖数影响不大, 但是对叶龄影响较大, 减氮 50%条件下, 明显对水稻长势造成了不利影响。 施氮量189 kg/hm~2为最适宜施氮量。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减施氮肥造成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说明减施氮肥不利于穗数的形成,但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虽然增施氮肥有利于获得较多的穗数,但是施氮水平过高,反而不利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当施氮量为 270 kg/hm~2时,增穗、增穗粒数效果不明显,反而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产量低于施氮量为189 kg/hm~2的田块。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小麦适宜的氮肥投入量,分别设置4个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研究了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能够明显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籽粒产量最高,为5 883.3kg/hm~2;氮肥吸收利用率高达52.10%,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8.77 kg/kg,均显著高于施氮量240kg/hm~2的处理。综合分析认为,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小麦的适宜施氮量为180kg/hm~2。  相似文献   

6.
针对彭阳县覆膜玉米氮肥施用量不明确、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开展地膜玉米氮肥效应研究,设不施任何肥料,施N肥0、105、210、315、420 kg/hm~26个处理。结果表明:6个处理中,施氮量为31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达15 038.1 kg/hm~2,净收益最高,达12 507.00元/hm~2。通过施肥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可知,施氮量为333 kg/hm~2,玉米产量最高为15 225.0 kg/hm~2;施氮量为306 kg/hm~2,玉米产量为经济产量,达15 186kg/hm~2。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4.8%,每百公斤籽粒吸收氮量平均为1.879 kg。因此,在宁南山区地膜玉米生产中氮肥施用量的适宜范围为306~333 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后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季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烤烟季施氮150 kg/hm~2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最大;烤烟季施用的氮肥具有明显的后效,油菜产量显著增加314.73~488.83 kg/hm~2,氮素吸收量增加12.33~17.86 kg/hm~2,相当于油菜季施氮22.46~35.21 kg/hm~2的增产效果,氮肥的后效与施氮量成正比。在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中,推荐烤烟季施氮肥150 kg/hm~2,油菜季在充分考虑烤烟季氮肥后效的基础上少施氮22.54~35.17 kg/hm~2,烤烟、油菜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9.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对萝卜肉质根产量、养分含量和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萝卜的合理施肥与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0、40、80、120和160 kg N/hm2,分别记作N0、N40、N80、N120、N160)对萝卜肉质根产量、养分含量、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0~160 kg N/hm2的范围内,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萝卜肉质根产量和养分累积量,以施氮120 kg N/hm2为最高,肉质根产量达到6.42×104kg/hm2,氮、磷、钾累积量分别达到68.15、11.78和87.18 kg/hm2;施氮可以提高萝卜肉质根和茎叶中的氮素含量。合理氮肥用量能促进萝卜植株的生长,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结论]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2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底肥施用量对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脱盐土条件下的稻茬麦产量构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苏北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的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茬麦底肥用量对小麦茎蘖动态、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动态变化、旗叶面积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较高磷肥投入对小麦茎蘖动态变化、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叶面积、氮肥利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尿素150 kg/hm~2+磷酸二胺300 kg/hm~2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在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土壤条件下,应该重视氮、磷肥平衡施用,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沿江江南地区水稻适宜钾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结果]在适量氮肥条件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提高,但当氮肥高到一定极限后,水稻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会下降;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钾量也相应提高,水稻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也提高;在施钾量相同条件下,高氮处理吸氮量反而减少。[结论]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钾肥(K2O)推荐用量为130 kg/hm2。  相似文献   

13.
氮高效组合协优9019的氮肥运筹规律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协优9019的氮肥利用率、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方法]设施化学氮素时期和施氮量8种处理,采用L8(4×24)正交设计,以不施化学氮素为对照,进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协优9019的氮肥利用率、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协优9019的适宜施氮量在172.5~243.45 kg/hm2,以施纯氮172.5 kg/hm2的处理增产较高,增收效益最明显,氮肥利用效果最好。在施172.5kg/hm2纯氮的合理运筹下,其氮素农学利用率为25 kg/kg氮素,每生产100 kg稻谷只需施纯氮1.76 kg,比对照增加产值7762.5元/hm2,每千克纯氮增收45.00元,单位面积增收7012元/hm2,增效相当可观。[结论]协优9019氮肥合理施肥模式应是:基蘖肥各施纯氮69.0kg/hm2,保花和齐穗期各施纯氮34.5 kg/hm2。再次验证协优9019是氮高效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适宜安徽水稻生产的氮高效品种。[方法]以两优100、广两优6308和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探讨高、低土壤地力下5个氮肥水平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地力水平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无论在高肥力土壤还是低肥力土壤,0、52、104 kg/hm~2水平下两优100和广两优6308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两优培九;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共同决定的。以两优培九最佳经济产量为目标产量时,选择种植两优100或广两优6308可至少节约氮肥14.4%~18.5%。[结论]两优100和广两优6308在生产中具有较大的节肥潜力,将为安徽水稻高效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直播油菜精确定量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扬油6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施氮处理(0、45、90、135、180、225、270、315和360 kg/hm2)初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结果]油菜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满足二次曲线关系。当施氮量低于11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都呈增加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10~315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吸收量仍呈增加的趋势,但氮素利用率已呈下降的趋势;当氮施用量超过315 kg/hm2时,随施氮量的增加二者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78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时的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209.90 kg/hm2和20.01 g(籽粒)/g(N),与最大氮素吸收量211.78 kg/hm2和最高氮素利用率20.88 g(籽粒)/g(N)相比,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下降0.89%和4.17%。[结论]油菜达到最大氮素吸收量和最大氮素利用率的施氮量分别为315和110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并取得最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施秉县玉米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建立玉米施肥指标体系与施肥模式,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效益.[方法]分别在施秉县旱作土中、低肥力水平进行了玉米“3414”肥效试验.[结果]施秉县旱作土区中等肥力水平最佳施肥量N 198.6 kg/hm2,P2O5 146.7 kg/hm2,K2O 191.1 kg/hm2,最佳产量为7 755.6 kg/hm2;低等肥力水平最佳施肥量N 194.3 kg/hm2,P2O5125.4 kg/hm2,K2O 191.9 kg/hm2,最佳产量为7 432.5 kg/hm2.[结论]加强对施秉县中、低肥力水平的旱作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能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Ⅱ优118和常规粳稻武运粳27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对水稻茎蘖动态、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蘖肥:穗肥为7∶3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提高穗数,增加产量;Ⅱ优118以基蘖肥178.5 kg/hm~2、总用氮量255 kg/hm~2的处理的产量最高;武运粳27以基蘖肥252.0 kg/hm~2、总用氮量360 kg/hm~2的处理的群体产量最高。[结论]该研究为钵苗机插水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19.
氮用量运筹对免耕早稻产量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春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473-4474
[目的]探索氮肥在免耕早稻水稻的合理应用。[方法]以皖稻143为供试品种,小区试验,塑盘旱育,氮肥施用量设5个处理(0、135、180、225、270 kg/hm2),研究了施氮对免耕早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的早稻群体茎蘖动态随氮素用量增加而增加,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延长。早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处理产量比对照增产3 601.80~4 869.15 kg/hm2,提高131.71%~177.29%。产量和效益均能获得较好的施氮用量处理是180 kg/hm2,其中基施90 kg/hm2,促蘖肥施45 kg/hm2,保花肥45 kg/hm2。早稻增施氮肥可延长生育期,每增施3 kg氮素可延长1 d生育期。[结论]氮用量运筹对免耕早稻茎蘖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